南宋和杭州有什么關系,南宋為何要定都杭州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66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南宋和杭州有什么關系】,今天乾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南宋和杭州有什么關系:南宋為何要定都杭州?2、南宋和杭州有什么關系,南宋為何定都杭州1、南宋和杭州有什么關系:南宋為何要定都杭州?
中國的歷史一直都是由華夏中原文明和少數(shù)民族游牧文明輪回入主,特別是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到兩宋和塞北三朝"遼、金、西夏",這種華夏漢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對峙達到最頂端。
由此,宋徽宗靖康二年(1127)發(fā)生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對于中原漢文明來說是一場漢文化的滅頂之災。同年,以趙氏皇室貴族趙構為代表的北宋政權,一路逃到南方臨安府定都下來,并創(chuàng)立南宋政權,史上稱為"建炎南渡"。
宋高宗趙構帶領宋朝殘余的文武大臣逃到南方后,之所以沒有選擇定都南京,而是杭州是有多方面原因。
其一,最為重要的是戰(zhàn)事危機,南京難以立足腳跟。金兵此次來犯境,來勢異常兇猛迅速,宋高宗的父兄徽宗、欽宗以及大部分皇室成員都被俘虜,康王趙構排行老九最不受父皇趙佶待見,加上此前根本沒有任何政治表現(xiàn)的機會,即使趙構有心組織力量在建康(南京)進行與金兵對抗,此時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不足。
再者,突然遭受家國滅亡,宋朝上下一時失去方向,像是無頭的蒼蠅只能嗡嗡亂飛,無論換做誰在那種危急存亡之秋、生死攸關之刻腦海里第一個想的是逃跑,而且越遠越好。建康(南京)由于和金國的統(tǒng)治區(qū)離的太近,無異于在金國的眼皮底下,危若累卵,肯定不能抵擋住金兵的進攻。
從這一點來看,宋高宗趙構退守南方,舍棄建康(南京),定都臨安府(杭州)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其二杭州物產(chǎn)豐富,經(jīng)濟十分發(fā)達。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后,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開始向南轉移,等到宋朝建立以后,南方已經(jīng)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中心,更有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杭州雖然在北宋時期行政級別有所降低,但并沒有影響到它的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內河運輸和海外貿(mào)易十分發(fā)達,是當時宋朝最大的三個港口之一。蘇軾被貶杭州的時候,曾經(jīng)對杭州西湖周邊進行大幅度改造,使得杭州的灌溉、航運、人文等諸多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提升。
如果再往前推算,吳越國曾經(jīng)定都杭州,錢氏家族經(jīng)過七十二年的經(jīng)營,已經(jīng)使得杭州成為當時少有的富庶之地。吳越王十分專注于對杭州的水利建設,曾經(jīng)斥巨資改造提升境內的水利工程,將錢塘湖與運河相連通,設置專門人員負責杭州的水利運河工作。
其三,杭州水路發(fā)達,退路更廣。建炎三年(1129)七月,完顏兀術以"搜山檢海捉趙構"的口號打算一舉殲滅宋高宗的南宋政權。先是兵分四路進攻臨安府(杭州),金兵南進之路上第一個被滅掉的是建康(南京)。宋高宗趙構看完顏兀術帶領的金兵來勢過大,便寫信派遣使者向完顏兀術乞求言和。宋高宗趙構的信中這樣寫道"天網(wǎng)恢恢,將安之耶?是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一并彷徨,跼天蹐地,而無所容厝,此所以朝夕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己也"。意思就是說,你完顏兀術把我逼的既無人防守,又無地逃跑,我現(xiàn)在非常仿徨失措,天地之間都不能容我,白天晚上想的是閣下能夠放我一條生路。
此時,金兵正值士氣大振,完顏兀術也志得意滿,只想著趕緊把趙構捉到,一舉統(tǒng)一南方,所以根本不理會宋高宗趙構的請求。宋高宗趙構無奈之際,先從臨安府(杭州)逃到越州(紹興),再逃到明州(寧波),最后逃到鎮(zhèn)海、定海,在臺州和溫州之間的海上漂浮避難。由此可以看出,臨安府(杭州)有著天然的逃跑地理優(yōu)勢,水路太多,趙構就可以依靠金兵是不習水性的弱點暫且保命。
其四建康地理不適宜建都。建康(南京)雖然是中國歷史上諸多王朝的都城,曾經(jīng)是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的都城,這些小國家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皆是短命王朝。建康(南京)本身地理位置就不適合做都城,古代的都城選擇必然是易守難攻,處于有山有河可以依靠,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這些山河就可以作為天然的屏障用來御敵。南京不具備這樣的優(yōu)勢,境內沒有海拔較高的山脈,整體上以平坦地形為主要特征,一旦敵人攻打,防御的難度太大。
如果憑借幾座山硬要建都南京也非常不明智。南京西北有棲霞山、東北有獅子山、東南有方山、城南有牛首山,如此以來南京城就像一個盆地,若有名將把守可以保證平安無事,如果沒有名將的話,南京非常容易把優(yōu)勢變劣勢,成為甕中之鱉,被人給一鍋燴了。
所以說,宋高宗趙構退守南方之所以選擇杭州而不是南京,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為了安全起見。面對如此危機的時刻,無論是誰都不會選擇南京作為根據(jù)地。隨著后來局勢的發(fā)展,也驗證趙構最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本文作者為“古今事”平臺邀約作家 煮酒君)
2、南宋和杭州有什么關系,南宋為何定都杭州
割據(jù)江南的大型偏安王朝,一般都會把都城定在南京,比如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南唐、明初、南明。南宋比較特殊,把國都定在浙江杭州,在江南王朝中是非常罕見的。
南宋選擇杭州“定都”,而不是南京(宋朝稱金陵、建康),原因何在?
先要說明一點:南宋雖然茍且于江南,但在嘴上還是要收復失地的。所以,南宋朝廷一直對外宣稱杭州只是行在(臨時國都),將來一定要打回汴梁。在法律意義上,杭州并不是南宋國都,但杭州卻具有國都的實際功能。
另外,還要說明一點。南宋只是后來“定都”杭州,但南宋第一個國都卻在南京歸德府(河南商丘)。
公元1127年,康王趙構在南京歸德府(下稱的金陵,皆指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然后被金兵一路追著往南逃竄。甚至有一段時間跑到海上避難,被人諷刺為航海家。
趙構本人來說,他是傾向于“定都”于杭州的。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構南逃至杭州,把杭州知府衙門升為行宮,以顯寧寺為尚書省。七月,趙構升杭州為臨安府,更為“定都”進一步打下基礎。不過,主戰(zhàn)派并不希望趙構“定都”于江南。即使“定都”江南,首選也應該是金陵。
和州(安徽和縣)防御史馬擴給趙構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趙構率兵出川陜,中策是趙構出荊襄北伐,下策才是駐守金陵,保護好長江防線,準備戰(zhàn)船北伐。馬擴的三策都是進攻性的,趙構哪里還有心思收拾舊河山?不成為“金邦四太子”的座上客就謝天謝地了。
另外,杭州有個官員叫衛(wèi)膚敏,他見趙構后,力陳不可“定都”杭州。衛(wèi)膚敏認為:杭州相較于擁有長江之險的金陵,位置更偏,一隅之地,不是最理想的都城所在。
有人說吳越國不也“定都”在杭州嗎?衛(wèi)膚敏駁斥說:吳越國是個偏安小王國,豈能和大宋這樣的大國并比?再說錢氏以杭州為都也是迫不得已,吳越國只有十三州,杭州是最大城市。衛(wèi)膚敏認為最適合在江南“定都”的城市,只有金陵。
衛(wèi)膚敏給出三個理由:一、金陵連山帶江,號稱天下險塞。如果“定都”金陵,進可過江北伐收復失地,退可守住江南半壁。而且,守江必先守淮,只要守住淮河防線,置重兵于壽陽、合肥、九江、武昌、江陵、襄陽,金兵就不能越淮河而臨長江。如此,則金陵安,金陵安則江南安。
在當時,金兵已過長江,當年十二月,金兵攻陷杭州,趙皇帝撒開腳丫子沒命地跑。此后,金兵把杭州當成了臨時指揮部。杭州都不在手上,更遑論“定都”于金陵了。
金兵撤出江南后,趙構才羞羞答答地回到臨安,美其名曰“暫時居住”,此時是紹興元年(1131年)十一月。趙構派太監(jiān)楊公弼在杭州開始營建宮殿,這更說明趙構已下定決心“定都”杭州了。次年正月,趙構回到杭州,從此“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即使是當年年底,杭州發(fā)生大火,燒掉很多官舍,趙構都沒舍得離開杭州。
大將張浚對趙構“定都”杭州并不是很認同,他依然堅持應該“定都”金陵。張浚說:“東南形勢,以金陵為最,大宋要中興,非“定都”金陵不可。杭州什么都好,就是位置太偏東南,不利于北伐,收遠近人心。” 其實,趙構并非不知道金陵的重要性,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趙構來了趟金陵,以示朝廷不棄金陵。
但在“定都”問題上,趙構還是傾向于杭州。何之?趙構說得天花亂墜,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原因:新都離金國的邊界越遠越好。
金陵固然有長江之險,但金兵并非沒打過金陵。
而且,歷代“定都”于金陵者,最后不都被北方王朝過江給滅了嗎?趙構覺得只要守住淮河,金兵就難以再渡長江。守住長江,金陵安全了,比金陵位置更南的杭州自然也更安全了。
有一點。如果“定都”金陵,萬一金兵再過長江,趙構要出海避難,就不如在杭州就近下海方便。趙構從金陵入海,需要在陸地長途奔襲數(shù)百里才能達到海邊。金兵的騎兵無敵天下,自己再拼命跑,能跑到過金朝騎兵?弄不好在路上就被金兵一鍋端了。
經(jīng)濟上的原因也有,在宋朝,有吳越國經(jīng)營在前,杭州的經(jīng)濟要好于金陵。而且,江南經(jīng)濟重鎮(zhèn),如蘇州、常州、紹興、寧波,多集中在杭州周邊。“定都”杭州,朝廷的吃喝用度也比較方便。
綜合考慮,趙構才把南宋的國都定在杭州,而不是金陵。
本文關鍵詞:南宋時期的杭州發(fā)展,南宋在杭州多少年歷史,南宋是在杭州還是臨安市,南宋都城南京還是杭州?,杭州與南宋。這就是關于《南宋和杭州有什么關系,南宋為何要定都杭州》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xù)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wǎng)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南宋和杭州有什么關系,南宋為何要定都杭州":http://eshow365.cn/3-80856-0.html 內容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