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簡明:日本侵華前的準備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67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今天乾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簡明:日本侵華前的準備2、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日本侵略朝鮮半島一千多年1、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簡明:日本侵華前的準備
滿清入主中原后,日本正陷入自身軍閥混戰,而一度無暇出海擴張。
很快,基于“海權”理論的十九世紀新興帝國主義美國,用軍艦打開了日本的門戶,其船堅炮利深深刺激和啟發了善于學習的日本人,他們迅速以“明治維新”開啟了強國之路。
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底,年僅十五歲的日皇明治,在一批具有一定維新思想的封建主支持下頒布了 “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為患日本多年的割據形態——幕府,并命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于日皇。
接著,日皇下令“奉還版籍”、“廢藩置縣”的措施,徹底從組織上、政治上、實踐上結束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為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
此后,日本又迅速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以政府為主導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征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以“脫亞入歐”為指針,從歐洲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范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特別是大量軍事技術人才的培養。
1889年(清德宗光緒十五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次年,現代意義上的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日皇的絕對權威,建立“華族”制度以維護舊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維新功臣、財閥列入華族(包括并吞的琉球國王室尚氏家族),培植特權階層作為日皇及其皇權體系的支持者;在經濟上扶植帶封建性的財閥和寄生地主,以國家實力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在意識形態上則宣揚日皇所謂“萬世一系”的神道、皇道加上傳統的儒學,并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形成一種“混合型”意識形態支撐。
1882年,日本發布《軍人敕諭》,鼓吹武士道。
1890年發布《教育敕語》,推行以效忠日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
明治維新后短短幾十年,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分裂割據的封建國家轉化為帶有一定封建殘留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狹小的國土、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及“島民”意識的客觀內壓,使得日本總有一些人抱有“侵占”中華的圖謀與野心,并且為之做出了長期的思想準備。
早在十七世紀的中國明代晚期,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久開始具體營造侵略、征服中國構想,從他計起,日本侵略中國的思想已有四五百年歷史。
在幕府時期封建主義的思想框架里,發生了豐臣秀吉通過侵略朝鮮進而想向中國擴張的舉動,以及并河天民等人的“海外雄飛”思想、佐藤信淵等人所謂的“宇內混同”思想。
1591年(明神宗萬歷十九年),豐臣秀吉寫信給時任美國駐菲律賓總督時口出狂言:“一有欲治大明國之志,不日泛樓船到中華者,如指掌矣!”
1603年,江戶幕府的締造者德川家康企圖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秩序”,1610后,其政治顧問羅山在起草致中國明朝皇帝的信中說:日本“德化所及,朝鮮入貢,琉球稱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羅、呂宋、西洋、柬埔寨等蠻夷之君主酋長,莫不上表輸貢”,這種以日本為中心的“德化宇內”意識表達出躁狂的政治與侵略野心。
在明治維新之后的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日本加快醞釀并形成了以“大陸政策”為主體的完整系統的侵華思想,從而導致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
而同時期的大清王朝宛若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不僅受到經歷了工業革命后的歐洲列強不斷的攻擊,而且因為席卷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及西北邊疆持續數十年危機的巨大戕害,整個國家處在崩潰的邊緣。
日本充分抓住了有效時機,通過“甲午戰爭”及之后的延續侵略性攻擊,基本全殲了大清海軍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通過《馬關條約》的簽訂獲得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其中,兩億兩為戰爭直接賠款,三千萬兩白銀則是因日本攻占了遼東半島而后在列強“協調”下退出后的“贖金”。
事實上,根據后來解密的資料顯示:在策劃“甲午戰爭”時,日本人是做了最壞打算的,甚至包括一旦戰敗高層就集體自殺等。因為客觀講他們當時的綜合國力完全與中國不在一個層次,國內民眾生活民不聊生,并且軍事裝備等要素也不占絕對優勢。
但依靠絕頂的情報偵察工作、軍隊優良的指揮和紀律性、戰斗力以及不光彩的偷襲方式等因素,居然獲得了他們事先都不敢預測的巨大勝利。
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無論放在什么時代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據有關研究,這筆賠款主要被用于日本的工業體系特別是重工業體系建設完善,以及教育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甲午戰爭”打破了日本人對碩大中原帝國最后一點點的心理自卑,極大鼓勵了日本人的擴張情緒,到清末民初中國全境陷于軍閥混戰階段時,日本卻已然基本做好了全面侵華的各項準備工作。
清末,清廷在政治上的腐敗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加之立憲黨人和革命黨人激烈的相互斗爭,而皇室又不愿意放棄所有的權力,因此中國內部矛盾重重,根本無暇關注世界和亞洲局勢的迅猛變化。
反觀日本,1900年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占領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還派出大量經濟、軍事特務,以商人、探險家、浪人等形式深入中國內地進行全面偵查活動,到1937年全面侵華時,日軍所使用的地圖,精確到中國的村落、溪流,甚至包括一些地方關帝廟、土地廟、孔廟的精確坐標和位置。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中國和東北外海中一絕擊敗俄羅斯的陸、海軍,將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攻占,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
1910年強行吞并朝鮮(《日韓合并條約》),更使日本獲得了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趁機驅趕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秘密簽訂《二十一條》,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日本時任首相田中義一在秘密上奏日皇的題為《日過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中寫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并指出“關于滿蒙,特別是東三省,由于在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我國不僅要予以特殊的考慮,而且要使該地維持和平與發展經濟,成為(日本)國內外人士安居的地方”,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與中國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殘酷殺害了中國外交部山東交涉員蔡公時等十六人。
隨著“九一八事變”,日本事實上控制了中國東北,具備了對中國進行全面侵略的條件。
2、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日本侵略朝鮮半島一千多年
看地圖我們會發現,朝鮮半島和日本離得非常近,也正是因此,古代這兩個地區的交流非常密集,中華文明流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就是最重要的一條通道;而日本人也沒怎么放過朝鮮,從白江口之戰倭國支持百濟,倭寇一直到豐臣秀吉侵朝,再到明治維新后日本大規模滲透侵略朝鮮,似乎朝鮮總是被日本欺負,一千多年了。
這我們看著可能有些奇怪了,現在朝鮮半島面積二十來萬平方公里,朝韓加起來人口八千多萬;日本除北海道外(古代北海道沒怎么開發),面積30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兩千萬,兩者相差沒那么懸殊,可為什么總是日本吊打朝鮮,而朝鮮沒反推過日本呢?
首先說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冷知識,朝鮮半島上的勢力并不是沒侵略國日本,朝鮮人也侵略過日本,不過大多不是官方入侵,而是一些海盜(日本歷史稱為“韓寇”)騷擾,唯一一次朝鮮政府主動進攻日本是著名的己亥東征(1419年),朝鮮軍隊蕩平了對馬島的倭寇,但這次東征規模也不大。
朝鮮人為啥對打擊日本不上心呢?是朝鮮王朝天生保守,不愛開拓嗎?不完全是,朝鮮王朝雖然武功不盛,但也有自己開疆拓土的野心,高麗朝鮮兩朝都不斷北進,蠶食女真人的地盤,但大規模征服日本,似乎朝鮮人從來沒想過,這一點連越南都不如,越南好歹還有稱雄中南半島的計劃。
朝鮮人為什么不主動打擊日本呢?
首先這和古代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關系是一個道理:中原王朝打擊游牧民族要消耗很大的國力,而且沒什么戰爭所得;而游牧民族本來就窮得叮當響,不南下入侵都活不下去…
日本打朝鮮通常不是單純想打朝鮮,而且想通過朝鮮進入大陸,日本是島國,物資貧瘠,所以想擴張;可朝鮮人去日本干嘛呢?想擴張,這種擴張沒用啊,本身就隔著一片海,打過去也沒啥用,你又占領不了,而且這個地方也不是很富裕。
古代中國中原王朝國力強盛,有時候還能大規模反擊游牧民族;朝鮮呢?國力實在有限,它們的國力最多也只能支撐“己亥東征”這種規模的軍事行動了。
而且,朝鮮通常還有一個很煩的問題:大陸上的勢力通常都對付不了,中原王朝要是發起火來朝鮮也受不了,所以明朝之后基本就認了中國當大哥,但游牧民族可沒那么好對付,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也時常折騰地朝鮮王朝七葷八素,長年疲于奔命,根本沒空對付日本。
所以我們就看到這么個怪現象:朝鮮頻繁被日本欺負,自身卻基本無力打回去。
作者:云帆
本文關鍵詞:日本侵略之前,日本何時侵占朝鮮,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戰爭,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了,日本侵華的時候有沒有打韓國。這就是關于《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簡明:日本侵華前的準備》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日本侵華戰爭前是否打朝鮮,簡明:日本侵華前的準備":http://eshow365.cn/3-2195-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