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六朝古都南京歷史上都有這些名字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57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今天向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六朝古都南京歷史上都有這些名字,你記得哪些?2、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尋跡江蘇老地名1、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六朝古都南京歷史上都有這些名字,你記得哪些?
六朝古都南京歷史上都有這些名字,你記得哪些?","content"
南京簡稱“寧”,是今江蘇省省會,金陵是南京的別稱,也是南京最負盛名的稱謂。位于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中國七大軍區的南京軍區(后調整為東部戰區)司令部所在地。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美稱,據南京地方歷史學者盧海鳴博士著作的《南京歷代名號》統計,從南京歷代名號一共有70多個,下面具體梳理下歷代南京名字的主要變遷發展:
1.越城。公元前472年(周元王四年),越王勾踐命大夫、上將軍范蠡在長干里筑城,這座周長“二里八十步”的城,被人們稱為“越城”,成為南京歷史地名的首個由來。
2.金陵邑。公元前 333年,楚威王滅越霸吳,在長江邊建立金陵邑,成為南京歷史上第一次行政區劃建制,并留下“威王埋金”等歷史傳說。
3金陵縣。金陵邑為楚國建制,秦朝大一統后,將金陵邑改為金陵縣。
4.秣陵縣。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年),秦始皇將金陵縣改為秣陵縣。傳聞秦始皇出巡時2次經過南京,第五次即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年),將聚王者之氣的金陵,改為秣陵(秣:戰馬的草料)。秣陵一名,被秦漢沿用
5.建業。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定都秣陵(改名為建業),并在城外石頭山筑城為屯兵儲糧之地,形成“石頭城”的由來,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開始。
6.建鄴。公元282年(晉太康三年),改名建鄴。
7.建康。公元313年(晉建興元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諱,改建鄴為建康。
8.蔣州。公元589年(隋開皇9年)隋滅陳后,建康被夷為平地,在建康設蔣州。
9.歸化。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將丹楊改為“歸化”。
10.白下。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淵改金陵縣置,屬潤州。治所為白下(今南京)。
11.江寧。公元635年(唐貞觀九年)改名江寧縣。
12.昇州。公元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改江寧縣為昇州。
13.上元。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改江寧縣為上元縣。
14.江寧府。公元937年,南唐在金陵建都,稱江寧府。
15.升州。公元975年(宋開寶八年),北宋滅南唐,復改江寧府為升州。
16.江寧府。公元1018年(宋天禧二年),復升州為江寧府。
17.集慶。公元1329年(元天歷二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18.應天府。公元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將集慶路改置為應天府。
19.江寧府。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將應天府復改為江寧府。
20.天京。公元1853年(清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為都城。
21.南京。公元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2、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尋跡江蘇老地名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據不完全統計,自從六朝以來,古城南京的區域內大概誕生了六千多個地名,一些在歷代的傳承和流轉中改變了最初的模樣。
“有一句俗話,叫‘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其實在古代,這句話的本來面貌是‘三個臭裨(pi)將,頂一個諸葛亮’。而在地名的傳承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研究南京地名的歷史文化愛好者張曉文說。
較為典型的例子,是位于南京城南的老街、明代秦淮燈會的舉辦地——“評事街”。看到這三個字,不少人會以為這里是以前調解糾紛的所在。其實不然,“評事街”最初的正確寫法是“皮市街”,早在明代就已出現,當時叫做“皮作坊”。后來,這里成為皮貨攤販市場,被人們稱為“皮市街”,民間傳來傳去,就成了“評事街”。
比如老門東街區的“剪子巷”,其實和剪刀沒啥關系。明代這里是兵器倉庫所在地,巷子內存儲箭簇,故名“箭子巷”,后訛傳為“剪子巷”;城北有個怪地名“三步兩橋”,本名是“三鋪兩橋”,因為此地當年非常荒僻,只有兩座小橋、三座鋪子而已;朝天宮附近的“黃鸝新村”源自當地消失的“黃鸝巷”,而再往前推,動聽的“黃鸝巷”本是不太好聽的“黃泥巷”,從“泥”到“鸝”,體現了南京方言中“n”“l”不分的特點;玄武湖畔的西家大塘,如今是居民小區,其實清朝時此地本來是一口大池塘,一個名叫胥自修的人在此種菊建園,百姓稱之為“胥家大塘”。但“胥”是一個少見的姓,民間遂訛傳為“西家大塘”;新街口地區的“王府大街”由老地名“王府巷”衍生而來。這是哪家的王府呢?原來,“王府巷”本為“皇甫巷”,因南唐名臣皇甫暉而得名。從“皇甫”讀成“王府”,反映了江南方言中“w”“h”不分的習慣;江蘇省中醫院附近的“侯家橋”,很多人會以為這里是“侯”姓人家聚居地,其實不然。“侯家橋”最初是“候駕橋”,誕生于明代初年,此地靠近漢西門城墻。朱元璋修建城墻時,來視察工程進度,官員們在這里候駕,此地就成了“候駕橋”;今年是虎年,南京老城南有一個地名叫做“老虎頭”,民間傳說與西晉時“除三害”的周處有關。不過據史料分析,“老虎頭”也是一個訛傳的地名,本來應該是“婁湖頭”。三國時此地是東吳名臣、婁侯張昭的府邸所在。一千多年下來,老百姓叫著叫著,就把“婁湖頭”說成了“老虎頭”……
南京老虎頭今貌
張曉文分析,在地名的流變中,有相當部分是因為百姓“以訛傳訛”,這是因為在漫長的歲月中,底層民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一些較“雅”的地名無法準確記住,而漸漸代之以較為俚俗的叫法或寫法。但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是知識階層或者官方用諧音的方式,將一些地名由“大俗”改為“大雅”。比如,南京城南的“彩霞街”,讓人一聽就想起漫天云霞,但它的原名其實是“草鞋街”。清代,在這里做生意的都是水西門外的農民,他們都習慣穿草鞋。有文人根據諧音,改為“彩霞街”,沿用至今,這在甘熙《白下瑣言》中有明確記載;中華門內的庫司坊是南明大奸臣阮大鋮的石巢園所在地。阮大胡子的所作所為,看過《桃花扇》的人想必不陌生。這條小巷子也因此遭了殃,被民間稱為“褲子檔”。后世文人覺得此名不雅,取諧音為“庫司坊”。
了解了地名訛變這個現象,一些奇怪的地名是咋回事兒也就不難理解了。張曉文告訴記者,很多人都將新街口漢中路南側的“螺絲轉彎”視為南京最古怪的地名,認為這個名字是形容這條巷子彎曲環繞,如同在螺螄殼中“轉彎”一般。其實不然。原來,“螺絲轉彎”本來是寫作“羅寺轉彎”。所謂“羅寺”,是指始建于南朝時期的延祚寺,唐代羅睺和尚在此主持,延祚寺也稱為“羅寺”。古代,這條巷子彎彎繞繞,外人來此往往容易迷路,暈頭轉向,找人問路,對方往往答以“羅寺轉彎”,即看到“羅寺”轉個彎就能走出去。“羅寺轉彎”就成了這條小巷的名稱。后來,延祚寺(羅寺)消失了,“羅寺轉彎”被傳成了“螺絲轉彎”。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于鋒
編輯: 姚依依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本文關鍵詞:南京舊地名,南京的老地名有哪些,南京古老地名,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名字,南京老地名背后的故事。這就是關于《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六朝古都南京歷史上都有這些名字》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南京的老地名是什么,六朝古都南京歷史上都有這些名字":http://eshow365.cn/3-8946-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