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最全知識點,文言文名詞活用匯總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45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鴻門宴最全知識點】,今天犇犇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鴻門宴最全知識點:中小學語文:文言文名詞活用匯總,真的很全!2、鴻門宴最全知識點,應該怎樣解讀鴻門宴1、鴻門宴最全知識點:中小學語文:文言文名詞活用匯總,真的很全!
文言文中,名詞活用不外乎兩種類型:一種是活用作動詞,一種是活用為狀語,本文擬結合具體例句從這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可以分為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名詞的意動用法三種類型。
(一)名詞作一般動詞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可以作動詞用,在句子中充任謂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名詞+名詞
◆◆
如果一個句子中有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即不是并列關系、同位語關系,又不是偏正關系,句中也沒有其它動詞作謂語,那么其中的一個名詞作動詞用。
例 1、 范曾數目項王。(《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
例2、 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項羽本紀》)
例1“目”,名詞作動詞,當“看、使眼色”講,作謂語,“項王”為其賓語。
例2“籍” ,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登記”,“吏民”為其賓語。
例3、舍相如廣成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舍”,名詞作動詞讀作“shè”,當“安排住宿”講。
◆◆2、能愿動詞+名詞
◆◆
能愿動詞的位置是在動詞之前的,當一個名詞置于能愿動詞之后,句中有沒有其它動詞時,這個名詞作動詞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例5、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史記·項羽本紀》)
例4、“水”,名詞,在能愿動詞“能“之后用作動詞,當“泅水”講,作謂語。
例5、“王”在能愿動詞“欲”之后用作動詞,當“稱王”講,作謂語,讀作“wàng”。
◆◆3、名詞+補語(介詞結構)
◆◆
補語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動詞之后。當一個名詞在補語之前,句中有沒有其它動詞時,這個名詞作動詞用。
例6、沛公軍霸上。(《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
例7、秦伐韓,軍于閼與。(《史記·項羽本紀》)
例6、例7中的“軍”均置于補語之前活用為動詞,意為“駐扎”,所不同的是例6補語省略了介詞“于”。
◆◆4、否定副詞+名詞
◆◆
否定副詞往往置于動詞之前修飾動詞的。所以緊接在否定副詞之后的名詞通常用作動詞。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傳·曹劌論戰》)
例9、恐托不效。(諸葛亮《出師表》)
例8中的“福” 緊接在否定副詞“弗”之后活用為動詞作謂語,當“保佑”講。
例9中的“效” 緊接在否定副詞“不”之后活用為動詞作謂語,當“奏效、有效”講。
◆◆5、所+名詞
◆◆
特殊的指示代詞“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動詞或動賓詞組,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表示……的東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詞,那么該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10、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
例1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起義》)
例10“貨”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動詞,意為購買。
例11“罾”本是一種魚網,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所罾”就是“所網者的”。
◆◆6、名詞+代詞
◆◆
代詞是不受名詞修飾的,所以代詞(通常為“之”、“者”)前面的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
例1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例13、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例12“名”在作賓語的代詞“之”之前活用為動詞,當“命名”講。
例13“名”在作賓語的代詞“者”之前活用為動詞,當“指名”講。
7、 名詞用“而”跟其它謂詞性成分相連,活用為動詞
例14、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荀子·天論》)
例15、遵海而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例16、敗楚漢,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而”作為連詞可以連接動詞,所以例14“王”用在連詞“而”之后活用為動詞,當“稱王”講。
例15“南”用在連詞“而”之后活用為動詞,意為“向南走”。
例16“西”用在連詞“而”之后也活用為動詞。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名詞也有用作使動的,是指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7、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為王”。
(三)名詞用作意動詞
名詞的意動就是名詞帶上賓語,主觀上對賓語會有“感到它怎樣”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例18、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例19、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例18、“憂愁”,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憂愁。
例19、“友”、“子”為名詞的意動用法,意為“以……為友,以……為子。即整句意為以風為友,以雨為子。
二、名詞作狀語
文言文中,有些名詞用在動詞的前面,對這個動詞起著直接修飾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狀語,名詞作狀語的用法常見有以下3種類型:
(一)表示比喻意
這是指拿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的動態來描繪它所修飾的那個動詞所表示的狀態,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像……一樣,像……似的。
例20、又間令吳廣之漢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例21、有狼當道,人立而啼。(馬中錫《中山狼傳》)
例20“狐鳴”作狀語修飾動詞“呼”,意為像狐貍一樣鳴叫。
例21“人”作狀語修飾動詞“立”,意為像人一樣站立著。
(二)表示對待人的態度
這是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當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看待,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當作……那樣”和“像對待……那樣。
例22、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兄”名詞修飾動詞“事”,作狀語。
(三)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憑借的工具或動作行為使用的方法
例23、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2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例2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
例23、名詞“廷”表示動作行為“見”發生的處所,意為“在廷上”。
例24、名詞“箕畚”表示動作行為“運”所憑借的工具。
例25、名詞“躬”表示動作行為“耕”所使用的方法,作“耕”的狀語。
名詞用作狀語是比較常見的文言語法現象,如何判斷一個名詞是否用作狀語呢?結合以上名詞作狀語的類型分析,我們知道,用作狀語的名詞它的位置都是置于動詞之前的。因此,一般來說,凡是置于動詞之前的名詞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語,那么,這個名詞就活用作狀語了。
2、鴻門宴最全知識點,應該怎樣解讀鴻門宴
?提起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鴻門宴,相信只要是稍微接觸過一點歷史的人,都能夠知道個大概:無非就是項羽請劉邦赴宴,劉邦在宴會上裝孫子,躲過了項羽的屠刀。
這樣理解鴻門宴,自然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如果追究鴻門宴細節的話,史書上的說法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我始終堅信一點:絕大多數歷史事實是不容置疑的,比如說鴻門宴有沒有發生,這一點沒有爭議,肯定發生了。
但鴻門宴發生的背景是什么?項羽和劉邦又在鴻門宴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別做了些什么?這里面很有些說道。
在鴻門宴發生之前,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項羽率軍攻破函谷關,直逼咸陽。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劉邦已經先項羽一步攻入關中,函谷關守將是劉邦的人,而項羽發現劉邦居然敢派人把守函谷關,立時勃然大怒,率領四十萬大軍殺入關中。
項羽入關之后,將大軍駐扎在戲水,這地方距離劉邦的大本營只有幾十里路程。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項羽攻破了劉邦派人把守的函谷關,并將四十萬大軍駐扎在距離劉邦幾十里路程之外的地方,劉邦怎么可能不知道這些事呢?
換言之,項羽的一系列舉動,劉邦早就知道了。項羽能率軍攻破函谷關,肯定不會和劉邦善罷甘休,如果劉邦在這個節骨眼上毫無反應,萬一項羽攻過來怎么辦?
可神奇的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劉邦對此居然一無所知,還是等到項伯連夜拜見張良之后,劉邦才反應過來,心知大事不妙,這實在是太離譜了。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柰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從時間線上來看,項羽入關中并駐扎在戲水之后,并沒有立刻找劉邦的麻煩,而是在將近一個月之后,項羽才打算邀請劉邦赴宴。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劉邦的身邊突然多出來四十萬大軍,他不可能沒得到消息。可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劉邦卻一點反應都沒有。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此時的劉項二人正在暗戰,誰也不想先出招。對峙了將近一個月之后,項羽忍不住率先出招,劉邦才開始“見招拆招”。
從這個角度來講,項伯是否到訪,意義并不是很大。
在鴻門宴上,司馬遷用細膩的筆觸,帶給了我們一個精彩的故事,但那也只是一個故事而已。
項羽并不是孤身入關的,而是帶著七七八八一大堆諸侯一起入關,聯軍總數約四十萬。所謂的鴻門宴,其實就是關外諸侯聯軍分贓大會中的一角而已。
至于在司馬遷的記述中,大家如何勾心斗角的內容,我們只需當成故事來看就行,因為他的記述實在是太過戲劇性了。
司馬遷說,范增一再明示或暗示項羽,一定要趁機干掉劉邦,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可項羽始終猶豫不決,最終讓劉邦逃之夭夭。
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不過是宣揚皇權的神圣性而已:誰能奪取天下,那是天意注定的。劉邦注定要奪天下,所以無論形勢有多危急,他總能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在這種基調下,司馬遷把神話劉邦的工作更深入了一步。
據說,很早的時候范增就認為劉邦能得天下,所以一再勸項羽要殺了他。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當項羽無法下定決心殺劉邦時,范增又說,如果不殺劉邦,我們都會被劉邦俘虜的。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當劉邦逃離后,范增就說了,完了完了,奪天下者必是劉邦。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在鴻門宴發生之時,誰會成為最后的勝利者?除了神仙之外沒人能知道。而結合當時的形勢來看,劉邦并不是實力最強的選手。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司馬遷在吹捧范增,不如說是借范增之口神話劉邦。這就好像劉邦從小到大,身邊總是神跡不斷一樣。
事實上,如果項羽真把劉邦當成最危險的敵人,根本用不著處心積慮地殺劉邦,只要在分封天下時全力防范他就可以了,只要在劉邦起兵時首先針對他就可以了。
比如說,如果項羽真把劉邦當成最危險的敵人,他就沒必要把關中割裂成三個部分,冊封三位秦王。
劉邦面對三秦王之一的章邯,都圍著打了半天。如果章邯是秦地唯一的王,劉邦豈能如此輕松地殺出漢中呢?
可問題是:如果項羽不把秦地一分為三,而是讓章邯獨得秦地,那難免又會出現章邯失控的情景。
到了那個時候,后世讀者肯定又會說:“面對章邯那樣危險的人物,項羽竟然不小心提防,卻一心提防沒什么威脅的劉邦,真是愚不可及啊!”
再比如說,當田榮在齊地造反、劉邦在秦地造反的時候,項羽并未先平定齊地叛亂,而是先率軍攻打劉邦,結果會怎樣?那劉邦想獨霸關中,自然也比較困難。
可問題是:如果項羽不率先平定齊地,田榮很有可能會失控。要知道田家在齊地根深葉茂,其影響力是當時任何集團都無法比擬的。
到了那個時候,后世讀者肯定又會說:“面對田榮那樣危險的人物,項羽竟然不小心提防,卻一心提防沒什么威脅的劉邦,真是愚不可及啊!”
在定鼎天下的過程中,項羽的敵人并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極其復雜的權力格局。
如果項羽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擊殺某個人,那項羽就根本不是什么政治人物,只是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好漢而已。
任何一段歷史的細節其實都是羅生門,如果這段歷史能夠留下多個版本,其細節通常會眾說紛紜。鴻門宴的說法之所以比較統一,無非是因為當時只留下了這一種說法而已。
總地來說,歷史是上層建筑,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在不同背景下的記錄,細節上總會存在不同。
本文關鍵詞:《鴻門宴》知識點總結,鴻門宴所有知識點,鴻門宴的知識點歸納完整版,鴻門宴全部知識點,《鴻門宴》知識點。這就是關于《鴻門宴最全知識點,文言文名詞活用匯總》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鴻門宴最全知識點,文言文名詞活用匯總":http://eshow365.cn/3-72656-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 上一篇: 天蝎在感情里慫的原因
- 下一篇: 辦理離婚都需要什么手續和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