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在巨鹿之戰的表現有多牛)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75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今天犇涌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在巨鹿之戰的表現有多牛2、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1、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在巨鹿之戰的表現有多牛
提起項羽,除去人們津津樂道的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之外,還有其破釜沉舟的故事。
兵法上講破釜沉舟早已有之,只不過叫焚舟破釜而已。《孫子》認為將領的用兵之道,其中之一就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切斷所有退路,將自己置于可進而不可退的境地,才能激發士兵潛能,取得勝利。
此類的戰例很多,如《左傳》記載:“秦伯伐晉,濟河焚舟。”講的就是春秋時期的秦國大將孟明視渡過黃河后,燒掉渡船,一舉打敗晉軍的故事。本文要說的則是家喻戶曉的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出身名將世家的鐵血男兒
項羽(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身高八尺,長相俊秀,才氣過人,既愛駿馬,又愛美人,力能扛鼎,作戰勇猛、叱咤風云。在兩軍陣前,他瞋目叱之,敵軍目不敢視,“人馬俱驚,辟易數里”,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之美譽,為推翻秦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但他性情暴戾、優柔寡斷、缺乏謀略,不善籠絡人才,最終他手下的謀臣良將大都投奔了劉邦,“天下叛之,賢才怨之”。可嘆的是,項羽至死“尚不覺寤而不自責”,竟然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對項羽的怨天尤人,司馬遷曾批評道:“豈不謬哉!”
項羽的叔父項梁,對其一生影響很大——先是教他讀書,但項羽厭學;后又教他練習劍法,可項羽不久就放棄了。為此,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辯解道:“讀書識字只要能記住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劍術再好也只能和一個人對陣,不值得學。我要學的是萬人敵(兵法)。”于是項梁又教項羽學習兵法,從而造就了他的軍事才能。
有一年,秦始皇巡游到會稽時,項羽與項梁一同前去圍觀。眾人看到秦始皇威風凜凜的儀仗,或俯首避讓,或跪倒在地,唯有項羽昂首挺胸,對著圣駕大聲說道:“彼可取而代之也。”項梁急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亂講,否則會招來誅滅九族的災禍啊!項羽不屑地質問,平日您總是讓我學習兵法,不忘家國仇恨,今天怎么啦?這樣膽小怕事!項梁答道,要干大事,就不能心急;要想報仇,就要等待時機。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發動反抗暴秦的起義。項梁認為時機到了,就和項羽策劃在會稽郡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起事。
當時,項羽拔劍斬下了會稽郡守的頭顱,提在手中,又連續斬殺一百多人,其余的郡守下屬都嚇得趴在地上,渾身哆嗦。后來,項梁接受了謀士范增的建議,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后改稱義帝,號令天下,項梁統帥的軍隊則號稱“楚軍”。
不久,項梁由于驕傲輕敵,被秦朝將領章邯大敗于定陶(今屬山東省菏澤市),項梁也戰死在此地。隨后 ,項羽親自率領軍隊繼續與秦軍作戰,多次獲勝,特別是在巨鹿(今河北平鄉)之戰中破釜沉舟,擊敗章邯、王離率領的秦軍主力,威名大震。
自此以后,項羽真正成了反秦諸侯中的領袖人物,各路諸侯紛紛投奔帳下,服從他的命令,聽從他的指揮。
秦朝滅亡后,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所謂十八路諸侯,又與劉邦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自刎而死。
縱觀項羽的一生,可知他是個將才,不是帥才。他23歲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26歲成為西楚霸王,30歲上演訣別虞姬的悲劇,從這種意義上說,項羽也算是鐵血柔情一男兒!
巨鹿之戰
“天下苦秦久矣”。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爆發后,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起事,紛紛擁立舊主,起兵反秦。章邯在定陶大敗項梁后,便北渡黃河,去攻打另外一個強大的對手——趙國。章邯將趙國軍隊圍困于巨鹿,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統領士兵前去支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軍隊。
楚軍行至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后,宋義卻在安陽“飲酒高會”,駐留了46天,遲遲不發動進攻。此時,項羽和宋義出現了分歧。項羽主張迅速引兵渡河,與趙國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一舉殲滅秦軍。宋義則認為,與其強攻,不如坐山觀虎斗,待秦、趙兩軍分出高下,或趁其兩敗俱傷之時再大舉進攻。又說,沖鋒陷陣,我不如你;出謀劃策,你比不上我。
此時的趙地,天氣寒冷,又下著大雨,士兵們饑寒交迫,宋義卻在軍帳中自顧自地飲酒作樂。項羽見到這種情況,憤怒地說道:
“我們應竭力攻打秦軍,像這樣長久停在這里不是辦法!
如今歲饑民貧,軍中糧草匱乏,士兵食不果腹,你作為上將軍卻只知飲酒作樂,不引兵渡河,去趙地獲取糧食,與趙軍合力攻打秦軍,卻托詞說‘等到秦軍疲憊之時再進攻’。
秦國的軍隊那樣強大,而趙國才剛剛建立起來,秦、趙對陣的結局必然是秦軍一舉奪下趙地。待到趙地被攻占以后,秦軍的實力會更加強大。
再說,我們楚國的軍隊剛打了敗仗,楚懷王在王都坐立不安,將境內全部物力、人力、財力托付給上將軍一個人,楚國的安危,就在此一戰了!可你卻不體恤士卒,只為自己謀取私利,這可不是社稷的良臣啊!”
誰知宋義卻下了一道命令:“如有將士不服從命令,就要按軍法處置。”于是,項羽進入宋義的帳中,斬下宋義的頭顱,然后提著宋義的首級走出帳篷,大聲對將士說:“宋義想要串通齊國謀反,我奉楚懷王之命誅殺了他。”諸位將領本來大多是項羽的部下,此時都說殺得好,愿聽項羽號令。
項羽殺掉了上將軍宋義,在士兵的擁立下代理上將軍一職,并派人追殺了宋義的兒子。楚懷王知道后,雖然不滿項羽的所作所為,但也只好任命他為上將軍,又命令當陽君(英布)、蒲將軍等人聽命于他。
項羽馬上派遣當陽君、蒲將軍二人率領兩萬將士渡過漳河,切斷秦軍運糧的通道,又從中間突破,把秦將章邯和王離的軍隊隔離開,使其不能前后相顧。但是,此舉仍未能使秦軍撤退,趙國將領陳余頻頻請求增援,項羽當即率領全部兵馬渡河。
上岸后,項羽對將士們作戰前動員,高聲說道,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后生,現在我們要鑿沉全部船只,砸爛所有飯鍋,燒毀軍旅帳篷,每名士兵帶足可供三日果腹的干糧,和秦軍決一死戰,三天之內,一定要打敗秦軍。
在項羽的鼓動下,將士們輕裝上陣,個個士氣高昂,視死如歸,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殺聲震天,沖向敵陣。
很快,楚軍就以雷霆萬鈞、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并多次阻截章邯向王離運送軍糧的通道,使得王離軍糧草不濟。楚軍經過九次戰斗,終于打敗了秦軍。
在楚軍和秦軍激戰之時,援救趙國的諸侯國將領看到楚軍個個奮勇沖殺,都屏住呼吸、作壁上觀,當看到秦軍失利,章邯領兵逃跑時,他們才投入戰斗。
巨鹿之戰,楚軍殺死秦將蘇角,俘虜秦將王離。另一秦將涉間不降,自焚而死。巨鹿之戰中,項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戰局,秦軍從此一蹶不振,為最終亡秦奠定了堅實基礎。
戰斗結束后,項羽在轅門召見諸侯國將領。這些將領進入轅門后,被項羽展現出的威力所震撼,跪在地上,用膝蓋前行,不敢抬頭仰視項羽,都說,將軍的神威真了得,自古至今無出其右,我們愿聽從您的驅使。此后,項羽成了各路反秦大軍的首領。
破釜沉舟的啟示
在一場戰役中,兵力多少是勝負的關鍵因素。古往今來,兵力越多,取勝的希望就越大。然而,巨鹿之戰卻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啟示。
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把自己軍隊的蒸食器具打破、渡船鑿沉,并且置于無路可退、只有死戰的境地,讓士兵丟掉一切幻想,認識到只有奮勇殺敵,才能生存。只讓士兵帶足三天的干糧,這就告訴他們,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打敗秦軍,否則就是死路一條,從而把他們的潛能充分調動起來。無論是破釜沉舟,還是焚毀軍帳,都能為楚軍減少輜重,使士兵輕裝上陣,便于奔襲。
最終,楚軍大敗秦軍,取得了令各路諸侯軍隊刮目相看的大捷,奠定了項羽在各路諸侯中的領袖地位,這正應驗了兵法所說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那句話。
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破釜沉舟不等于頭腦一時發熱的蠻干,相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項羽之所以敢于破釜沉舟,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他了解自己率領的軍隊是一支攻堅克難、戰斗力強、能打勝仗的軍隊;
二是讓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將士對秦軍做了試探性進攻,取得小勝,初步掌握了秦軍的戰斗力;
三是在楚軍和秦軍正面交戰的同時,派出軍隊斷絕秦軍的糧道,致使秦軍“乏食”、軍心動搖。在這種情形下,項羽率領的楚軍主力奮勇爭先、猛打猛沖,勝利便在掌握之中。
事物發展變化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量變累積到一定程度,往質變方向發展之時,往往通過若干重大事件實現質的飛躍。當然,在決定實施重大戰略之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才能放手一搏,才能勝算在握。
目標一經鎖定,就要義無反顧,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清朝人李光地在《榕村語錄》中這樣評價項羽:“項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斷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這說的就是篤志的重要性,在實現奮斗目標的征途上,特別是在面臨挑戰時,要排除一切阻力,勇往直前,不逃避、不放棄。
在巨鹿之戰中,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帶領軍隊前去解救被秦軍圍困的趙國軍隊。作為軍隊主帥的宋義優柔寡斷,在進軍途中按兵不動達46天。項羽進諫未果,果斷將其殺掉,率領英勇善戰的軍隊渡過漳河與秦軍大戰,不僅解了巨鹿之圍,還消滅了秦軍大量的有生力量,秦軍從此一蹶不振,留下了“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千古佳話。
它告訴人們,有了正確的目標之后,就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持之以恒的毅力,做好做透做實每一件事,才能積小勝為大勝,最終達成目標。
作者:楊玘,北京聯合大學研究生;趙連穩,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
文章來源:《前線》雜志2020年第2期,原標題“項羽破釜沉舟”
責編:金蕾蕾
版式:林苗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監制:李愛玲
2、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
#項羽破釜沉舟,破的這個釜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
項羽“破釜沉舟”,所破之“釜”,就是軍中做飯的“鍋”。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所以,“破釜沉舟”又作“破釜沉船”。
“破釜”,是把軍內“做飯的家伙兒”全部砸掉的統而言之“略語”,《項羽本紀》本來說的是“破釜甑”。
“釜”,亦作“鬴”,早期為陶器(鬴,籀文以“瓦”為部首 甫),后又以青銅制,便有二字之別。
“釜”或“鬴”的名稱,來自“容量”。即所謂“四升曰豆,四豆曰區(ou),四區曰釜”。
就是說,“釜”或“鬴”的容積,是六十四升。
于是用作軍中煮飯。
青銅釜
“甑(zeng)”,是下面有眼兒的“蒸鍋”。
《說文》曰:“甑,甗(yan)也。”
《周禮·考工記》云:“陶人為甑實,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
段玉裁說:“甑所以炊,蒸米為飯者。其底七穿,故必以箅蔽甑底,而加米于上,而餴(fen)之而餾之。”
“甑”,是陶制的蒸鍋,可以裝二鬴的容量,也就是一百二十八升米,下面有七個洞(便于熱氣水汽通過),下面要有箅子,應該是將“甑”至于“釜”上“蒸”飯。
瓦甑
“破釜甑”,仍然是統而言之,還是前面說,把軍中做飯的“炊具”全都砸了,把船全都鑿沉,把茅屋燒掉,以表示戰死的決心。
孫中山在《號召國民會議之演講》中說:“要學辛亥的革命勇士,同心協力,一往向前,抱定破釜沉舟的大勇氣。”
本文關鍵詞: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100字,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英文,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200字,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概括50字,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讀后感。這就是關于《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在巨鹿之戰的表現有多牛)》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項羽在巨鹿之戰的表現有多牛)":http://eshow365.cn/3-8877-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