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出自于哪里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42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三綱、五常兩詞,出自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于先秦時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所謂的“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其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約等同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
三綱五常之說,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
朱熹指出,三綱之中,“父為子綱”是基礎,而它所要求的社會規范就是孝敬,這里的孝是指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父母有過錯,做子女的也只能柔聲以諫,不能觸怒父母。
朱熹認為“君為臣綱”當是其首,對應的行為規范就是“忠”。所謂“忠”就是對君主盡心竭力,全心全意,毫無隱瞞,在朱熹看來,如果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會太平安定。
對于“夫為妻綱”,朱熹也非常重視。夫妻構成的家庭式人倫關系得以產生的基礎,而對應的行為規范是“節”,朱熹所贊同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正是對這種行為規范的體現。他極力贊賞當地的孝子、孝孫、義夫,并貶斥夫喪改嫁的做法。
“三綱五常”作為為中國宗法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維護宗法等級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綱強調封建主義人倫關系的尊卑與高低、主從關系;五常強調處理人倫關系的道德準則。無論是三綱還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確立和維護法定的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等級序列,由此強調等級的不可逾越,對這一政治倫理原則,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家,都擁護它并圍繞著它來思維。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什么叫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出自于哪里":http://eshow365.cn/3-71061-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 上一篇: 新手開車起步技巧小常識——駕駛技巧
- 下一篇: 520賀卡內容怎么寫,520發給朋友的溫馨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