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分界線是哪座山(這八個省份分界你知道幾個)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236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分界線是哪座山,今天乾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是哪座山?河南河北是哪條河?這八個省份分界你知道幾個?2、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分界線是哪座山1、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是哪座山?河南河北是哪條河?這八個省份分界你知道幾個?
“硬核”的山東人,“實在”這個詞幾乎成了山東人的專屬。就問你 ,夠不夠狠!
在歷史上還有一層淵源——古代的“山東”其實就是崤山之東,包括了河南。
記得高中學歷史經常看到春秋戰國時秦國和六國打仗,每每一出兵,就打山東。
結合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會讓我們疑惑莫非秦國有高達,要不然咋能剛出陜西,就直接打到山東省了。中間隔著那么大的河南省呢,你們秦國當韓趙魏三國是空氣咩……
說起來,中國許多地名,確實起的很讓人費解。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等,命名來源非常雜。
還有細心的童鞋說,為啥有陜西沒有陜東,為啥有江西沒有江東,今天,咱就來詳細扒一扒怎么回事。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山東山西的“山”,居然不是同一個山?
先說說山東山西這個山,這個山,稱呼的來源非常雜,是中國所有省份中最為魔幻的一個地理文化問題。
當年秦國一出關就能直接殺到山東,不是因為秦軍有高達,而是因為說法不一樣。
那時候所謂的山東,是指崤山以東。崤山在哪疙瘩?就在今河南省的最西邊,也就是秦國的東部邊疆。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秦國有一段經典故事,蹇叔哭師,說的就是春秋時秦國要出兵打鄭國,蹇叔的兒子也隨軍出征,蹇叔擔心晉國人伏擊秦軍,于是在大軍出發前大哭。果不其然,秦軍剛一出關中,就在崤山被晉軍打了一悶棍,全軍覆沒。
當時所謂的山東,就是崤山以東,泛指和秦國敵對的東方國家。
后來秦朝統一了,再講崤山以東沒有實際意義了,這個山東的說法也就慢慢淡出了。
那么現在山東省指在哪座山以東呢?
傳統說法認為,這是指太行山以東。相對應的,山西就是太行山以西。
太行山脈
山西沒什么疑問,問題就出在山東。
第一,山東省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跟太行山沒有任何地理關系。
第二,山東省的文化淵源與太行山文化也沒有任何牽扯。
那么啥時候最早有了山東這個省級行政區劃呢?
大概是金朝時期,金朝當年設立過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兩個路級區劃,范圍與今山東省高度重合。
金朝的山東兩路,其實是把北宋的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改了個名字,京東是指開封以東,本身就和太行山沒有一毛錢關系。
那么改為山東,這個山指泰山是不是更合理呢?或者說,這個山指的是泰沂山脈。這樣說更符合山東人的感情需求,畢竟泰山就是山東的經典名片。
但一切都只是推測,畢竟當年金朝的皇帝,也沒明說山東的山是啥山。
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哪片湖?
相對于山東山西的復雜來源,湖南湖北的湖,倒是沒什么爭議,這個湖就是洞庭湖。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洞庭湖并不一直都是分界之湖。湖南湖北在歷史上長期是一家人,最早都是楚國的地盤,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一定的相通性。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劉表當荊州刺史的時候,管的地盤就相當嚇人,從湖北最北邊的襄陽,一直到廣東中部。
諸葛亮總結過一句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
形象地講,荊州在古代就像中國的一條褲子,一腳能蹬到底。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那么從什么時候湖南湖北開始分家了呢?其實最早在南北朝時代就有過分離的趨勢。
一方面荊楚和三湘文化上開始有了一定分化,湘州經濟開始起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另一方面,荊州實在太大,總是成為野心家們造反的策源地,所以南朝劉宋建國后,宋武帝劉裕來了一招狠的,不是大嗎?不是喜歡造反嗎?給你切成兩半!
于是他就把巴陵以南的地方割出來,單獨設立了湘州。
圖片來源于百度百科
元明兩朝湖南湖北一直是一家,清朝入關后,湖北地區掌握在清朝的手中,而湖南地區則在南明政權的控制之下。
清朝統一全國后,大概也是怕湖南湖北合為一體,出現什么割據勢力,于是就將湖廣省劃分為湖南和湖北。
如今的湖南湖北,分界線大概就在洞庭湖一線,南屬湘,北屬鄂。
河南河北的“河”到底是哪條河?
同樣以自然界的江河為分界線的,還有河南和河北。
不過河南河北的分界,近年來有些爭議。
傳統派認為,河南河北是指黃河南北。畢竟,自古以來,“河”就是一個專有名詞,“河水”就是指黃河,就像“江水”專指長江一樣,所以河南河北,就是黃河之南,黃河之北。
黃河
黃河
河南郡、河南府早就存在,魏晉時就有河南郡的說法,其地理標志很明顯,就是黃河的南面。
但也有疑問,現今河南省有相當一部分在黃河之北,18個地市中的6個都在黃河之北。
河南人現在形容自己,更多是中原,而非黃河之南。就算硬要講黃河,也大多講大河南北,要不然北岸的6個市豈不拍桌子大罵。這也是現代爭議的來源。
事實上河北省與黃河也不是很近,就像山東和太行山的關系一樣。
現代爭議者給出了另一個說法,河南河北的界河其實是漳河流域。這有一定合理性,畢竟河南最北端的安陽,與河北最南端的邯鄲,就是漳河的流域。
漳河
漳河
漳河是黃河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流域面積廣大,發揮的經濟作用非常大,以漳河為界,也說得過去。
同理,江西省的江,就是因為長江有一段是自南向北流,把江西省和浙江、蘇南一帶隔開,故稱江西省。
之所以沒有江東,是因為歷史上的江東之地,如今已被江蘇浙江兩省分而據之,就不宜再稱浙江是江東了。
這種現象,其實是歷史、人文、經濟、自然等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
廣東廣西的“廣”是什么意思?
相對山、河、湖這種以自然地物為標記的分區法,兩廣的區分獨樹一幟,是由純粹的人文現象衍生出的行政區劃。
兩廣地區,秦朝時是南海、桂林、象郡,東漢以后變成了交州,跟“廣”字沒有什么區別。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秦朝末年,趙佗據南越之地自立,這個活了104歲的長壽帝王,把南越幾乎變成了化外之地,與漢王朝隔閡很深。
所以漢武帝把南越收復后,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下令說“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所以新成立的蒼梧郡的治所,就取“廣布恩信”之意,起名叫廣信。
三國時候設立廣州,治所就在廣信。
但廣東、廣西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并不一樣,廣東向海,民族成分比較單一;廣西多山,諸族雜居,素有八桂之稱,民風比廣東更為剽悍。所以從唐朝開始,兩廣就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區域文化,以廣信為分界點,成為實質上的廣東和廣西。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與此同類的,還有陜西。西周時,周公分陜而治,周公治理陜塬以東,召公治理陜塬以西。這個陜塬在今天河南三門峽市陜州區,陜西的得名,就是以此為據。
之所以沒有把河南省說成陜東,大概是因為以河為名,名頭更大吧。
中國各省的名字來源雖然不一樣,但背后都浸透著數千年的文化根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圖片來源于網絡
站在山東望山西,奮流河南望河北,無廣東則廣西難以獨存,缺了湖南則湖北難以獨稱。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正因為這份融通,才能把根扎得更深。
2、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分界線是哪座山
山西地處中原腹地,山東位于大海之濱,兩地氣候地貌、風土人情迥然不同。現今,只要乘坐高鐵只需3.5個小時,行駛566公里,就能出晉抵魯,十分方便。在古代,從太原到濟南不但路途遙遠,還要翻山渡河,整個行程并非易事。不過,兩地因“山”結緣,到底是哪座山牽的紅線呢?
這座山和愚公有著莫大的關系。愚公是戰國思想專著《列子》中的寓言人物。他“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苦于交通閉塞,生活不便。為了改變現狀,愚公不顧家人和智叟的反對和置疑,毅然帶領兒孫“叩石墾壤”,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染,“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將兩座山分別移至山西南部和東部,成為了王屋山和太行山。正是有了太行山,才有了山東和山西。
在六億年的地質變遷中,太行山地區受頻繁的地質活動影響,地殼逐步抬升,由最初的海洋發展為叢林沼澤,之后在燕山運動的作用下,當地的地殼與華北平原斷裂,形成了太行山。在一系列地質活動造成太行山東陡西緩的地貌特征。
北宋科學家沈括曾發現太行山巖層中“怯怯御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他提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沈括的結論印證了太行山的形成過程。太行山縱貫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四省市,東俯華北平原,西望黃土高原,南連王屋,北接燕山,綿延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以太行山為界,是中國第二階梯的東緣界線。
太行山對北方的環境進行了細分。在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控制下,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屬于落葉闊葉林地帶,而山脈以西黃土高原,屬于森林草原地帶和干草原地帶,兩側植被、土壤差異較大。據此,太行山成為北方地理氣候的分割線。
在太行山自然保護區溝深崖陡,植被茂密,人跡罕至,森林覆蓋率超過70%。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脊椎動物近300種,其中哺乳類40多種,鳥類167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19種,金錢豹、金雕、黑鶴、白鶴等3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在此繁衍生息。太行山的維管束植物共有1836種,其中有連香樹、山白樹、太行花,領春木等14種珍稀植物。
太行山蘊藏著鐵、銅、鉬、金、鎢等多種礦藏,其中以煤炭資源尤為可觀。地處晉冀交界的井陘煤礦主焦煤可采蓄量超過5000萬噸。早在宋代就開始開采,明清時期有一百多個煤礦從事土法采煤。1898年,井陘縣人張鳳起和德國人亨內肯,各自出資25萬兩,成立了“井陘礦務公司”。不久,北洋大臣袁世凱將其收歸國有,設立了“井陘礦務局”。這一煤礦運作至今,所產煤炭遠銷海內,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
從地形地理看,太行山東部遭到拒馬河、滹沱河、漳河、丹河等河流沖刷切割后,匯入海河,其西南部的沁河穿鑿山地后,匯入黃河。這些河流形成了東西橫谷,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行八陘”。《爾雅》曰:“連山中斷為陘。”陘的原意是自然山脈中斷之處,后來引申為太行山中兩山之間的自然通道。東晉郭緣生在《述記征》首次提出:“太行山首始于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
太行山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穿行其間的“太行八陘”是連接山西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咽喉要地,控扼這些要道就能掌握三省交通的命脈。早至春秋,“太行八陘”已成兵家必爭之地,攻守雙方為此生死互搏,戰況激烈。
軹關陘:“軹”意為車軸端,意為能夠行車的道路,“關當積道之險,因曰積關”。軹關是關陘的要隘,軹關陘是聯結晉豫兩地的通道。《戰國策·趙策》最早記載了軹關陘,蘇秦曾對趙王說:“秦下軹道則南陽動。”據統計公元238年到575年,在此爆發較大的戰爭就有8次。
太行陘:《讀史方輿紀要》云:“天井關,亦曰太行關,在澤州南四十五里,太行山頂南北要沖也”,“太行陘闊三步,長四十里。”自此陘南下,兵鋒直指虎牢關。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分遣數將自太行陘南下,合擊洛陽王世充。
白陘:此為太行第三陘,位于山西省陵川縣以東,總長約5公里,寬僅2米。道路在山峰間盤旋,崎嶇狹小,來往不便。發生戰爭時,軍隊對白陘畏之如虎,時常繞道而行,故此,史籍對白陘的記載多有矛盾缺漏。
淦口陘:此陘自河北邯鄲經涉縣至山西長治潞城。《元和志》記載:“八陘第四曰淦口陘,山嶺高深,實為險厄。”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義軍葛榮號稱百萬圍攻鄴城,權臣爾朱榮從晉陽發兵,東出淦口,一舉擊敗葛榮。
井陘:“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井陘。”經過此陘能夠往返太原和石家莊。《呂氏春秋》認為:“天下九塞,井陘其一。”公元前229年,秦國名將王翦自井陘率軍滅趙。公元前204年,韓信指揮漢軍背水一戰,擊敗了號稱20萬的趙軍。
飛孤陘:“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余華里”,因而得名。漢朝曾動用六千囚徒,修筑飛孤陘。此處歷代戰事不斷,僅唐末五代就有7次較大的戰爭。古人感嘆:“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蒲陰陘:位于河北易縣西南紫荊嶺,山嶺有雄關,與龍泉關、倒馬關合稱長城“內三關”,是明長城九大名關之一。紫荊關東下中原,西接雁門,北接居庸,是內長城的第一重關。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攻破紫荊關,俘虜明英宗,釀成“土木堡之變”。
軍都陘:北京昌平“北十五里有軍都陘”,因陘在軍都山,故名軍都陘。古陘兩邊形勢雄偉,懸崖對峙,巨澗中流。陘內建有關隘,名為“居庸關”,關前有長達18公里的關溝,是北京的西北門戶。軍都陘是出燕入晉北上塞外的必經之路。
明朝詩人謝榛有詩云:“地分三晉此山川,形勝迢遙在馬前。亂石斜通青草路,太行橫斷夕陽天。”詩文高度概括了太行山的“分”與“和”。
太行山的“分”在于豐沛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古跡,是北方大地的一顆明珠。太行山的“和”,以“太行八陘”為紐帶,溝通兩地,商旅往來,將自然和人文緊密結合,最終融入地名,令人思之念之。
文:計白當黑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元和志》《讀史方輿紀要》《戰國策·趙策》《爾雅》《列子》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關鍵詞:古代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 華山,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河南河北以什么河為界,廣東廣西以什么為界,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分隔這座山原來不是太行山。這就是關于《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分界線是哪座山(這八個省份分界你知道幾個)》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山東山西以什么山為界,山東山西分界線是哪座山(這八個省份分界你知道幾個)":http://eshow365.cn/3-5314-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