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草地貪夜蛾“卷土重來”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25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今天向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比蝗災更緊急!草地貪夜蛾“卷土重來”,已入侵7省區2、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科學家造出打不死1、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比蝗災更緊急!草地貪夜蛾“卷土重來”,已入侵7省區
“草地貪夜蛾在海南周年繁殖區已發生蟲害的地里什么蟲態都有,從卵到幼蟲到蛹、成蟲。”
3月初,海南省新冠疫情防控級別從一級降到三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呂寶乾的同事們終于可以到現場調研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情況。
隨著氣溫升高,春播玉米從南向北陸續播種、出苗,以及小麥返青生長,我國草地貪夜蛾種群數量會不斷增長。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病蟲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振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盡管2020年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會明顯重于去年,但基于我國完善的農作物病蟲害測報體系、多種多樣的防控手段和技術、健全的防治隊伍,以及去年在監測與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經驗,草地貪夜蛾的嚴重為害局面在我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會對農作物造成太大的產量損失。”
越冬區面積大蟲量基數高
王振營告訴《中國科學報》,草地貪夜蛾“在25℃左右的條件下,基本上是24~30天完成一個世代。”
“今冬到早春的氣溫比常年偏高,所以草地貪夜蛾在越冬區發生的范圍比我們之前預測的要廣。”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胡高告訴《中國科學報》,草地貪夜蛾沒有滯育(停止發育)現象,在周年繁殖區會不斷繁殖為害。
“我國發生的草地貪夜蛾主要喜歡吃玉米,其他作物為害較少。”
胡高團隊根據草地貪夜蛾喜好的溫度范圍,寄主植物種植范圍,以及我國常年溫度情況推測,草地貪夜蛾常年越冬區在最冷月10℃等溫線以南。
“這條線常年在北回歸線附近,但今年大概北移了2個緯度。所以四川南部也有發現越冬的蟲害。”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3月6日發布病蟲情報,初步統計,草地貪夜蛾在云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福建7省(區)176個縣(市、區)查見幼蟲,云南、海南、廣東等省發生普遍,部分地區蟲量較高。
海南南繁基地包括三亞、樂東、陵水等,以育種為主;東方市是海南面積最大的商業化玉米制種區。
呂寶乾說:“這兩個區域主要依靠植保飛防公司來管理。”
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員流動受阻,一個多月來,當地的防治工作受到了影響。
“這周下去調研發現,和一個月前相比蟲情加重了。”
此外,海南今冬氣溫較往年較高,有利于草地貪夜蛾繁殖。
加上玉米行情看漲,從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可種兩茬玉米。“食源豐富,蟲量肯定會比去年要多。”呂寶乾說。
而在廣西,“2020年2月底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2286畝,防治面積2490畝。”
正在田間調查的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紅松告訴《中國科學報》,往年,廣西春玉米在2月下旬開始播種,“目前發生面積還不太大。但部分田塊玉米受害率較高,蟲源基數大,應加強草地貪夜蛾的監測與防控。”
“目前的蟲源地即為周年發生區,春季可為南方省份直接提供有效蟲源。”
草地貪夜蛾幼蟲。陳紅松供圖
王振營說,隨著三四月份氣溫升高,廣西、云南等地開始種植春玉米,寄主植物面積就會增大,蟲害面積也會有很大的增加,因此,種群數量肯定會繼續上升。
“這就是我們現在比較擔心的問題。盡管南方越冬區一直在進行有效的防治工作,但經過一代代的繁殖,它的基數肯定大了,北遷的總數就大了。”
今年還要繼續面對境外種群遷入的壓力。
除了緬甸,老撾、泰國、越南都出現草地貪夜蛾的周年繁殖區。
2018年亞洲只有7個國家發生草地貪夜蛾,2019年達17個國家。
“所以境外遷入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病蟲害測報處副處長、研究員姜玉英告訴《中國科學報》。
北遷提前一個月
2019年草地貪夜蛾侵入我國26個省份,發生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主要影響作物為玉米。
受訪專家一致認為,2020年草地貪夜蛾北遷時間更早、發生區域更廣、危害程度更重,防控任務更為艱巨。截至3月6日,草地貪夜蛾累計發生面積76萬畝,目前發生面積近55萬畝。
“昆蟲遷飛有它的規律,隨著季風加強,它就會北遷。”王振營說。
2019年1月,草地貪夜蛾首次侵入我國,4月從蔓延到云南周邊省份,5月到達長江流域,到達黃淮海夏玉米區比較晚,且為點片發生,成蟲最北遷飛到內蒙古自治區。
“今年3月6日發布的蟲情,已經相當于去年4月底、5月初的情況了。”姜玉英告訴《中國科學報》,3月份草地貪夜蛾開始陸續往北邊飛。
胡高判斷,借助西南氣流,草地貪夜蛾在3月份可以到達北緯28度左右,即湖南、江西,但沒有特別適宜草地貪夜蛾的作物,所以“3月對主要作物為害不大”。
3月底,江蘇、安徽就有可能出現草地貪夜蛾零星遷入,不過長江流域主要遷入期是在4、5月份,比去年早一個月。
5-6月可能會到達河南、山東一帶黃河區域,7月份有可能進入東北春玉米區。
王振營預計,到達黃淮海夏玉米區的時間也將早于去年,而且6月份正好是黃淮海夏玉米的苗期,最易受草地貪夜蛾為害。
因此今年的發生面積肯定會比去年要大。
首要的是蟲情測報
王振營告訴《中國科學報》,草地貪夜蛾屬于鱗翅目害蟲,在幼蟲期為害作物,對它的防治肯定是以幼蟲為主。“首要的措施是蟲情測報。
什么時間會遷飛到哪里?蟲子發育到哪個階段?必須得清楚。”然后根據發生情況,做好防控準備。
“現在測報有手段了,不像去年草地貪夜蛾剛來的時候,我們也搞不清楚哪個工具有效,比如高空測報燈、黑光燈,以及性誘監測,在什么情況下用效果更好。”
姜玉英說,經過摸索,去年6月下旬,他們與相關的科研單位、企業找到了一些有效的監測手段。
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要求,全國玉米生產重點縣每個村至少一套性誘捕器,西南華南邊境地區、遷飛擴散通道和玉米小麥主產區,每個縣至少配備一臺高空測報燈。
2019年6月,農業農村部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建成“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控信息調度平臺”。
這是我國植保體系全國規模的大型應用系統,可滿足各級植保機構信息采集、傳遞、匯總、分析、發布、查詢等工作需要。
姜玉英介紹,這個平臺可以調度各地蟲情、防治進展,布置總體防控任務。縣級植保站專業技術人員白天下地調查蟲情,晚上通過平臺上報調查情況。
“今年我們一直在實行成蟲和幼蟲‘首見’當天報、發生情報周報制度,第一時間了解蟲情擴展情況,為防控爭取更多時間。”
“草地貪夜蛾被列為重大農業害蟲,在重要發生時期采取日報制度。從縣到市到省,最后到國家。”王振營說。
和去年相比,更加心中有數
而在防控手段上,“目前主要以化學農藥為主,可以結合一些生物農藥,也可以結合物理防治、性誘劑誘殺等。”
王振營強調,今年,農業農村部在去年推薦的25種化學藥劑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推薦的基本都是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比較環保。”
“大家可能擔心化學農藥的副作用。所以更要強調科學用藥,要在低齡幼蟲期施藥,效果好。第二是要選對藥,如果藥不對的話,打上去也沒用。”胡高說。
王振營說,去年我國在防治草地貪夜蛾的宣傳普及上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各地都對農技人員和農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對其發生和防治已經有經驗了。
“國家很重視,地方各級政府很重視,科研、教學、推廣部門都高度重視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為害和防控,產學研密切合作。
國家層面和一些省區也增設草地貪夜蛾的科研項目。所以從研究層面、技術推廣層面都做了大量的技術儲備。”王振營說。
“當然能防住。因為今年我們下了很大力氣,而且和去年相比,我們更加了解草地貪夜蛾的習性,發生規律、為害規律,也有了監測手段、防治技術、推薦用藥,心中都有數了。所以今年防控好的信心比去年還要足很多。”
姜玉英說,今年的救災經費和去年差不多,而且已經第一時間撥付到地方。
呂寶乾和陳紅松都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海南和廣西的防治工作都在按照國家統防統治的要求做。
“新冠疫情轉好之后,飛防工作就可以開展起來,海南省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工作也會全面展開。三四月份遷飛之前的關鍵期,應及時進行統防統治。”呂寶乾說。(李晨)
2、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科學家造出打不死
打不死的機械昆蟲出現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
打不死的機械昆蟲出現了!
對怕蟲子的人來說,最恐怖的事情之一就是身邊有蟲子在爬,而更恐怖的是,這只“蟲子”還打不死。
最近發表于《科學-機器人》的一項研究將這個“噩夢”變成了現實——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柔軟的機械昆蟲。它由超薄的“人造肌肉”驅動,這是一種夾在兩個軟電極間的彈性膜,通過快速地接通和斷開電源,這種膜就會不斷地收縮和舒張,從而產生運動。
這種機械昆蟲雖然看起來不堪一擊,但其實非常堅固,你可以壓它、折它、甚至用拖鞋或者蒼蠅拍打它,都無法破壞其運動能力。據研究人員介紹,他們目前正在研發完全軟化、無需細線固定的新一代機械昆蟲。
這下擊劍夠花哨了吧?
擊劍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古老的運動之一。盡管它廣受歡迎,但由于選手們的速度太快,非專業的觀眾很難及時捕捉到劍尖的動態。最近日本Rhizomatiks開發的這套劍尖可視化系統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
該系統通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技術,可以實時合成劍尖視覺化圖像,并生成運動軌跡。這一技術在2019的日本擊劍大賽上被首次正式采用,觀眾終于不用依賴解說和慢速回放,可以直接看清到底刺沒刺中了。
透視小鼠全身的癌細胞
最近《細胞》雜志的封面研究,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在戰勝癌癥上飛躍的一步。在這項研究中,Ali Ertürk教授帶領的團隊完美地結合了透視技術(vDISCO技術)、高清掃描技術(激光掃描顯微鏡)和算法定位技術(DeepMACT算法)。擁有這么強的配置,它的功能也足以讓躲在身體小角落的癌細胞都顫抖。
在vDISCO技術和激光掃描顯微鏡的支持下,研究人員DIY的算法DeepMACT可以檢查到小鼠體內任何一個從最初的腫瘤位點轉移到其他位點的癌細胞,數量精確到1個細胞。另外,這項算法還傷害了它的“同行”,發現癌癥轉移位點的速率足足是專業醫生的300倍,還能看到那些腫瘤轉移位點被抗體遺漏了。這次完全被透視的腫瘤細胞,只能乖乖接受人類的制裁了。
能長出“觸手”的液滴
雖然大部分科學研究都需要經過長期的精心規劃,不過總有那么一些是偶然的發現。比如圖中這種液滴,就是在制造另一種材料的過程中,“順手”做出來的。
在高溫下,這種液滴會維持比較標準的球形。但溫度降低后,液滴就會逐漸變成“玫瑰”、“珊瑚”甚至蛇發女妖“美杜莎”的形狀。不過,一旦溫度回升,液滴仍能變回球形。原來,這些液滴中包含了長短不一的鏈狀液晶,當溫度比較高時,液滴的表面張力禁錮住了液晶們,使液滴可以保持球形。然而隨著溫度降低,表面張力也會變弱,長鏈液晶就可以向外伸出“觸手”了。
順便一提,這個“意外”的發現最終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此等運氣實在讓人流下了羨慕的淚水。
美麗活潑的鹿角珊瑚蟲
這段美麗生動的鹿角珊瑚蟲(Acropora muricata)小視頻,是由來自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Philippe Laissue利用顯微鏡拍攝的(珊瑚蟲一般只有幾毫米)。憑借這個優秀的視頻,他獲得了今年的尼康“微觀世界”大賽動圖組一等獎。在視頻中,鹿角珊瑚蟲(綠色)和它體內的共生小伙伴光合藻類(洋紅色)在微光下活潑地律動。
在世界上已經存在了5億年的珊瑚礁,就是由上百萬個棲息在一起的珊瑚蟲構成,是極其重要的近海生態系統。但珊瑚礁的生長,主要依賴于這些毫米級的珊瑚蟲一點一點將海洋中的鈣離子碳化,可想而知會有多慢。海洋污染、高溫海水尤其是人為因素,正在讓它們遭受危機,急需各國政府和海洋保護組織進行科學的救助。
視頻的作者Laissue也表示,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珊瑚蟲對各種環境的反應(是否還會活潑地律動),我們能更加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美麗的珊瑚礁。
整理:張二七 石云雷
編輯:楊心舟
本文關鍵詞:長的像蝗蟲,跟蝗蟲一樣但是特別大,長得跟蝗蟲差不多的是什么蟲,比蝗蟲大的蟲子頭大,像蝗蟲的蟲子。這就是關于《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草地貪夜蛾“卷土重來”》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草地貪夜蛾“卷土重來”":http://eshow365.cn/3-3777-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