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去種地,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老家種地(20歲回到農村包300多畝地)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43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回到村里去種地】,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老家種地,今天涌涌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回到村里去種地:我90后,在職場打拼3年,20歲回到農村包300多畝地,過上幸福生活2、回到村里去種地,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老家種地1、回到村里去種地:我90后,在職場打拼3年,20歲回到農村包300多畝地,過上幸福生活
我農村出身,曾經懷揣著闖世界的夢想,到一線城市打拼??墒?,在經歷過職場的沉浮和喧鬧后,最終,我還是在家鄉的黑土地上找回了夢想,成為了一名北大荒的“新農人”。
(我和我的玉米脫粒機)
聽爺爺講,他祖籍遼寧,后來帶著奶奶和6個孩子遷居到黑龍江雙鴨山寶清縣,在這片黑土地上扎了根。在這里,奶奶又生了我爸爸——他們最小的孩子。
爺爺憑借勤勞的雙手,曾經做到了富甲一方。我爸爸可以說是當年的“富二代”,在別人家工資只有幾十元的時候,我爸爸就經常兜里揣著幾百元上街玩了。
我還有一個妹妹,已經成家了。今年,我28歲,是村里最年輕的務農者,是家里被爸媽嫌棄的“單身漢”、“莊稼人”。
大家可能也會奇怪,在年輕人都紛紛離開農村,到大城市尋找機會、安家落戶,甚至老年人都紛紛南下,逃離東北的時候,我為什么還在農村種地?這一切,要從當年說起。
(我和爺爺)
我童年的全部樂趣,都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3歲開始,爺爺就帶我坐著拖拉機下地了。當然不是要我干活,而是帶著我看那一片片一望無垠的莊稼地,看那一年又一年的播種、一年又一年的豐收。
學生時代,我的學習成績還算不錯,小學當班長,中學也算是中上游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我會和其他孩子一樣,考大學,出去找份體面的工作,然后成為某個城市的一名“某漂”。
高二那年,我在縣城讀書。16歲的年紀,正是血氣方剛、年輕氣盛的時候。
一天,因為一點小事,我和班上另外一位男生發生了口角,差點就動了手。為此,老師將我關了禁閉,讓我反思一個月,期間沒有安排我上課。
(我小的時候)
讀過書的都知道,高二一個月不上課意味著什么。當我再回到課堂的時候,數理化這些理科知識,我已經聽不懂了。我一下子就慌了神。
在少年的倔強和強烈的自尊心影響下,我背起書包就回家了。爸媽覺得我可能是一時沖動,勸了我很久。當時,我感到特別委屈,也特別氣憤學校的做法,說什么也不去了。
于是,爸媽給我辦了休學,希望我調整一段時間后,再去讀書。
從學校出來,爸媽問我想做什么?我說想出去闖一闖。媽媽聯系了北京的一個小姨,問有沒有合適的鍛煉機會,讓我出門體驗一下生活。小姨剛好聽說一家很大的餐飲集團在招聘,就讓我去試一試。
(我和妹妹小時候)
就這樣,17歲時,我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我知道自己一沒學歷,二沒背景,除了努力,別無選擇。
可能是我的真誠打動了招聘方,他們破格錄取我做了服務生。之后,我每天都兢兢業業的工作,把工作準則牢牢背過,不敢有半點馬虎。
那段時間,我的視野變開闊了。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先不說各個名勝古跡,就算走在北京街頭,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華夏文明,看到祖國上下五千年的滄桑和文化。
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胡同,甚至每一棵樹,可能都有歷史,都在講述故事。作為社會平凡中的一份子,能夠見證祖國的繁榮,我倍感幸運。
(我的工作照)
兩年后,我終于等來了晉升的機會。我不僅得到了部門經理的肯定,也得到了總監的認可。
在年度晉升考核中,我順利通過筆試、面試等環節,成為了集團最年輕的客服主管,被調到沈陽區域,進入考核期。
可晉升的喜悅并沒有持續多久,問題便接踵而至。由于我年紀小,當時才19歲,可我手下的十多名員工,無一例外都比我大。在他們眼里,我就是“小屁孩”,都一臉的不服氣。
那段時間,我特別焦慮。第一次3個月的考核期過后,我沒有通過。這時,我想起了爺爺對我說過的話:“人勤地不懶,莊稼要靠管?!蔽矣X得自己還得學習。
于是,我向公司資深的部門經理討教管理經驗,他告訴我說:“管人就是管心,你得讓大家從心里認可你,先和員工做朋友,再說管理制度和行為標準?!?/p>
(我買的新機器)
我深受啟發,立刻改變了生硬嚴肅的工作方法,開始和大家談心、開茶話會、團建等。這一招非常見效,我們部門的考核指標節節攀升,我也順利通過考核期,正式成為管理者。
可是,就在我準備在職場繼續打拼的時候,公司卻在運營方面出現了問題,被迫轉型。偌大的企業,轉型并不容易,很快公司就倒閉了,我也失業了。那年,我20歲。
2014年,我回到黑龍江老家,在一家國企做餐飲管理工作。期間,我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工作那幾年,我發現自己并不喜歡職場的勾心斗角,可是,我還有哪些喜歡的事情呢?
(寶清縣的夜景)
我感覺非常困惑和茫然,自己已經沒了讀書的機會,那時的我,一無所有。作為農民的孩子,我常常覺得自己像是黑土地里長出來的莊稼一樣。這片土地滋養了我,我能回報它什么呢?
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爺爺留給我的一些紀念品,是一些獎章和糧票。
其中一塊獎章,是1985年寶清縣政府頒發的勞動模范獎章。撫摸著這枚獎章的時候,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和爺爺在地頭說過的話:“爺爺,我長大了也要來種地”。
我爺爺8歲的時候成了孤兒。為了能有口飯吃,爺爺就去給別人家放牛,而且一過就是7年。
(六七十年代的糧票)
15歲,爺爺覺得該學點手藝了,于是就借了盤纏,到遼寧鐵礦學打鐵。
當時,鐵匠也是技術工種,專門制造農機具之類的。爺爺專心學習,很快就成了手藝高超的鐵匠,并逐步成為師傅級的匠人。
爺爺結婚后,先后有了6個孩子,生活也是非常窘迫。有一年,他的一個雙鴨山的徒弟說,雙鴨山這邊招工,需要一位技術人員,掙的錢比遼寧那邊多。于是,我爺爺就跟著過來了。
可到了之后,爺爺才發現,是在農村打鐵,造農具。但是,爺爺已經沒有路費了,而且當地人非常誠懇地挽留他,他只好暫時留了下來。
第二年,我奶奶就帶著6個孩子找到了這里。從此,他們就在這里安家落戶了。
(爺爺和他的7個孩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鐵匠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80年代起,土地承包到個人,也允許開荒耕種,爺爺就開始種地。
匠人出身的爺爺,很快就在這片黑土地上展現了驚人的天賦。別人家還在用牛的時候,他就已經貸款買了拖拉機,并把農機具進行改良,提高效率,解放雙手。
我們第三生產隊一共100多坰地(東北一坰為15畝),我爺爺全部承包過來。一些零散的地塊,爺爺轉包出去,留下50多坰大塊的土地,利用當時先進的農機具,帶著四個兒子一起耕種。
除此之外,爺爺還大量開荒,不斷改進種地的工具和方式。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隨機應變這些詞用在他老人家身上非常貼切。
在爺爺的努力下,我們家成了80年代末的萬元戶。爺爺多次獲得政府頒發的勞動獎章、生產大王榮譽等,家里條件在當時相當優越。
(1985年爺爺的勞動模范獎章)
在家的日子,我不斷回憶關于爺爺的點點滴滴。爺爺常跟我說:“咱農民可以沒有文化,但腦瓜得進步,要善于思考,隨時俱變”。
爺爺還說:“不要小看農業,民以食為天,將來的農業肯定會實現現代化。農民一個人就能種幾百坰地,都是機械化、無人機,手機就能控制,一定會實現的”。
爺爺年紀大了,不再下地,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看報。我學過的課本,爺爺都要拿來再看一遍,還看了很多農業方面的書。
爺爺告訴我:“學習就必須認真學,努力學。如果努力了還比不上人家,那就是天賦上的差別,不要怪自己,但是得認真學。”
(豐收的玉米)
我曾問爺爺我什么時候能有臺電腦,我爺爺說你不用著急,未來家家都有電腦,人人都有手機。當時,我以為爺爺在開玩笑,但現在都實現了。
爺爺還告訴我:“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慌,不要亂,頭腦清醒才能把事情處理好,頭腦亂的時候不要輕易做決定”。
我上初一那年,爺爺去世了。這些年,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總會想起爺爺當年對我說過的一些話。在我人生的關鍵時刻,爺爺就放佛在天上看著我,給我指引和力量。
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離開爾虞我的詐職場和喧囂的城市,回到農村,去實現兒時的夢想,做一名純粹的農民。在爺爺耕種過的土地上,去完成作為一名北大荒青年人的使命。
(逛農機具市場)
是的,是使命。我是帶著使命感,做了這個決定的。我拒絕了領導的挽留,回到了老家。我要成為一名新型農民,爺爺說的沒錯,如今的農業正在與時俱進,種地不再是一件辛苦的工作,而是需要機械設備和頭腦。
我是在黑土地長大的孩子,對種地毫不陌生。在讀書工作期間,我也從來沒有缺席過每年的春種秋收。我一邊研究,一邊學習,去考了“新農人”資格證書。
(我的新農人證書)
其實,爸媽非常反對我回家種地,覺得簡直不能理解??晌揖褪窃谔镩g耕作的時候,才有酣暢淋漓、無拘無束的感覺,以及在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中,體會不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我就開玩笑對爸爸說:“都說富不過三代,您是富二代,您把錢都花沒了,我可不就成窮的第三代了么?我得靠自己努力奮斗。爺爺種地不也把家里經營得挺好嗎?!”
我接了家里的地,包括爺爺當年開墾的,又承包了一些。我先從設備下手,花了十幾萬元購買了一臺四驅多功能農用機車,又購置了最新型的農機具。用了之后,當年就有效果,苗出的非常整齊。
(投資設備)
2016年,我就迎來了大豐收,連續兩年實現盈利十多萬元。但是2018年出現了冰雹,我們這邊的農民都幾乎顆粒無收。經歷過災害,我又開始研究地形。
由于這邊的土地寬闊平整,在遇到雨水多的年份,雨水根本排不出去,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減產或者絕收。
然后,我在自家一塊200多畝的地里,挖了排水溝,雖然占用了近30畝農田,但是排水功能是肉眼可見的。
我挖排水溝這個舉動,爸爸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甚至在我們村大家也覺得新鮮,甚至還有人嘲笑。誰在自己家地里挖溝呢?少種了幾十畝地。
(遇到天災,農作物就減產或絕收)
2019年,我們這邊又發大水,把許多房子都淹了。當地有一座大壩,隨時有決堤的危險。我心里特別著急,瞞著父母就和志愿者一起去護大壩了。
那一刻,個人安危已經完全放在家鄉的安危后面了。
因為水太大了,我挖的排水溝雖然緩解了災情,但由于溝還是不夠深,存滿了水。第二年,我又繼續挖,進行擴大、加深。我相信,它一定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2020年,我又添置了十幾萬的農用設備,包括最新型的免耕機、打藥機,不僅效率提高了,出苗率、成活率都明顯比其他人的好很多,收成也比前幾年翻了一番。
到2021年,我耕種了300多畝地,實現年收入20多萬元。
(收割玉米)
今年又是一個雨水偏多的年份,我的排水溝開始發揮作用。我用實實在在的收益,證明了自己的決定。
這些年,我無論做什么創新舉動,都無一例外遭到家人或者鄉鄰的反對。
我想在創新中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而不是“看天吃飯”。我覺得只有科學種田,才能增加糧食產量。如果因循守舊,只能被淘汰。
在農村,人口老齡化特別嚴重。現在務農人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我們村里有五百多戶人家,現在種地的大概只有一百來戶。
也許是因為家鄉窮,年輕人都離開了,但是新生力量的離開,越發加劇了這種貧窮。
(國慶節為祖國慶生)
我現在是村里最年輕的農民,在不忙的時候,我就去國營農場參觀學習,研究新上市的農機具和新機械設備。
這幾年,一些左右鄰居也開始慢慢接受我的新思維、新嘗試,我們在一起交流,研究。正如爺爺說的:“要改變思想,善于思考,與時俱進”。
我的下一個十年目標,就成為我們村最大的種地大戶,成為種植標桿,就像爺爺當年做出的榜樣一樣,我有信心完成。
我還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未來五年到十年,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大學生加入農村土地耕種,壯大新農人隊伍。
(北大荒的現代化農業)
我特別想對那些離開家鄉的年輕人說,現在國家振興鄉村的號角正在吹響,如果條件允許,希望你也能回到家鄉貢獻一份力量。
家鄉的黑土地不僅養育了我們自己,還為祖國糧倉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農業大省,挑起了保障國計民生的大梁。
也許,我們少數人的回歸改變不了什么,但我們作為90后新生代,可以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農業,重視農業,用新思維,給這片黑土地帶來希望,帶來新的生機!
(我驕傲,我是祖國新農人)
如今,我們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科技的進步,也正在影響著北大荒和新一代農人。
現在,種地已經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全部機械化。年輕人,回來吧,你的家鄉真的需要你!
【口述:于曉東】
【編輯:艾米】
2、回到村里去種地,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老家種地
隨著大學的擴招和各種民辦大學的崛起,上大學已經不是什么難事。但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上大學的人仍是少數群體,一個村里能出幾個大學生,不僅是家庭的驕傲,也是整個村子的驕傲。
作為農村的大學生,被父母和鄉親們都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走出去創出一片天地,榮歸故里?;蛟S這樣是每個農村大學生的真實想法。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開放,農村創業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農村大學生選擇回家鄉來創業,施展自己的抱負。
周末看了兩則視頻新聞,都是講述的農村大學生回家創業的故事,雖然剛開始備受質疑,村里人、同學們紛紛指責,但他們仍然堅持,最終取得成功。
其中一個是名牌大學生,本來可以在大城市享受月薪過萬的工作,卻突然辭職,回家到處借錢然后在田地里挖大坑,蓋大棚,種蔬菜。親戚朋友都不理解,覺得他傻了,放著好工作不要,回到窮農村來種地,大學真是白上了。但他不理會那些流言蜚語,憑借自己的執著和努力,讓地里的大坑收獲了實實在在的效益,還帶動村里的人一起致富。他事實來回擊那些嘲笑他的人,有夢想在哪里都可以實現。
關于大學生回農村創業的事情,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覺得大材小用,4年大學白讀了,又有些人覺得年輕人回農村發展家鄉產業帶動群眾致富是應該支持的事情。由于大城市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越來越大,到處都在吵著“逃離北上廣”,其實換個思維,農村人才缺乏,市場空間巨大,只要是有好的創業項目,年輕大學生憑借自己的優勢,做出一番事業還是有很大可能的。
很多地方也鼓勵大學生回家發展,也會給出很多政策上的支持,農村是個很大的群體,社會發展的同時,農村不能被丟下,也需要一起進步,所有大學生回農村創業,一點也不丟人,反而會收人尊重。
本文關鍵詞:回到農村去種地方文,回到村里去種地方文,回到山溝去種田,回到村里去種地的說說,回到村里去種地小說。這就是關于《回到村里去種地,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老家種地(20歲回到農村包300多畝地)》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回到村里去種地,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老家種地(20歲回到農村包300多畝地)":http://eshow365.cn/3-2288-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