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鑒賞大全,最完整的青花瓷器型大賞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49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青花瓷鑒賞大全】,今天乾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青花瓷鑒賞大全:最完整的青花瓷器型大賞2、青花瓷鑒賞大全,從尚青尚白到1、青花瓷鑒賞大全:最完整的青花瓷器型大賞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工藝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清嘉慶·淡描青花飛天蓋碗·武漢博物館藏
清 乾隆 青花瓷獅子滾繡球紋鼻煙壼·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青花花卉貫耳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余片。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并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后,并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
清 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乾隆·青花紙搥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康熙 青花魚龍變化高足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康熙 青花鯉躍龍門折沿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康熙 青花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
清 康熙 青花瓷龍紋蓋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康熙 青花纏枝番蓮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雍正 青花小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嘉靖 青花云龍獸耳環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嘉靖窯 青花番蓮大腹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明萬歷·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武漢博物館藏
明 萬歷窯 青花龍鳳八方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正德窯 青花雙龍紅云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番蓮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弘治·青花蒜頭團花紋瓶·武漢博物館藏
明 弘治 青花梵文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 ·青花四季花卉紋蓋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鴛鴦戲蓮罐·武漢博物館藏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菱花口盤·武漢博物館藏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園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永樂 青花穿蓮鳳紋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永樂·青花歲寒三友紋鐃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永樂 青花云龍扁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青花人物扁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洪武 青花穿蓮夔龍紋高足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罐·上海博物館藏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武漢博物館藏
明 永樂 青花刻藍地白龍梅瓶
清 雍正 白地青花花卉天球瓶
清 乾隆 冬青釉青花花卉夔耳瓶
明 永樂 青花龍紋天球瓶
明 嘉靖 青花番蓮八寶鼓式三足爐
清 康熙 青花番蓮紋碗
2、青花瓷鑒賞大全,從尚青尚白到
■青釉蓮花尊 故宮藏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 故宮藏
■龍泉窯青釉執壺 故宮藏
■元朝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故宮藏
■清康熙青花開窗山水紋貫耳瓶 廣東省博物館藏
在討論青花瓷為什么這么牛的時候,我們很有必要把它放進陶瓷史的歷史長河中觀察。任何顯赫的事物都不可能石破天驚憑空出世,只有明白了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深刻體會到瑰寶的來之不易,和先民的卓絕智慧。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釉和瓷的出現仿佛浪漫的天作之合
古人學會制陶大概是在一萬年前,他們發現這種紅色的泥土遇水變軟,可以隨意改變形狀,然后遇火變硬,最終可以塑造成自己想要的形狀——尤其是容器。人造容器的產生把農耕文明推前了一大步。而且,以此塑造圖騰和禮器,也滿足著先民最早的精神文化需求。
目前發現最早的瓷器,可能是1980年在山西運城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的“原始青瓷”,為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晚期遺物。它和陶器相比,表面施了釉,更加堅固防水、耐高溫。成陶的溫度是700-800攝氏度,成瓷的溫度需要1200攝氏度以上,這里的技術跳躍,就用了超過千年的時間。
而釉的出現十分浪漫:在某次露天燒陶時,樹上的落葉或是鄰旁的野草,落在陶器表面,形成了斑斑點點的亮晶晶釉滴,無意的天作之合,使人們發現了草木灰釉的魅力。草木灰是釉的主要成分,人們發現把它和黏土一起涂在陶器上,燒成后的器物更加光亮,不易滲水。正是由于先民們的獨特美感,在不停地對釉色和黏土的篩選之中,原始青瓷得以誕生。
青,從一開始就和中華陶瓷、民族審美結下了不解之緣。相比于歐洲的斑斕,我們可以看到中式素淡的草木灰釉系是貫穿了整個民族陶瓷審美歷史的,它既是對農耕社會環境和材質的忠實利用和再現,也表達著民族文化中對青色這種代表上天和黃土的色彩的推崇——“東方謂之青”。
所以,日后以鈷藍作為最重要色系的“青花瓷”,竟能戰勝了古老的青瓷,是很有趣味的事情。
青瓷白瓷和景德鎮的興起是伏筆
青綠山水畫一般被認為萌芽于魏晉,縱情山水的魏晉風流人物“聽得松風并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這里的縹色和綠瓷都是對江浙一帶越窯青瓷的稱謂。而到南北朝時期,佛光圣影被投射到青瓷創作,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北朝青瓷蓮花尊。
喜歡游春的唐代人,不僅在畫布上記載著他們的活動,還把這股蓬勃的氣息灌注在瓷器生產上,制瓷業在這時達到一個高峰,“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窯青瓷為代表,北方以邢窯白瓷著稱。唐五代還出現了大名鼎鼎的秘色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南青北白”的流行,也再度強調了中國人在瓷器顏色上對于青色和白色的推崇。青色接近上天,而白色,于國人自古以來的“尚玉”傳統,有千絲萬縷關聯。
邢窯白瓷質量很好,胎骨致密細膩。在此之外,唐代河南鞏縣窯也生產白瓷。這里已經為后世青花瓷的出眾白色瓷胎埋下伏筆。另一條伏線則是同時期生產的唐三彩,它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將含有多種金屬氧化物的鉛釉涂在陶胎上,然后焙燒,其中,“鈷料的應用,為我國青花瓷的創制奠定了基礎”。
同時,業界有一種被不少人認可的說法是,青花瓷在唐代萌芽,證據就是1975年在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青花”瓷片,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青花”瓷片。
到了重文輕武的宋代,文化底蘊深厚的帝王,把瓷器推向了新的巔峰。為宋代宮廷服務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以及以八大民窯為代表的大小窯系,與繪畫遙相呼應,成就了一幅淡雅而充滿禪意的宋徽宗《雪江歸棹圖》。
其中,龍泉青瓷自宋代起,開始遠銷海外。它銷量巨大,即使是在元青花橫空出世的元朝,它也占據著不可動搖的銷售冠軍之位。
同時,景德鎮開始成為八大窯系之一。這個日后出產最優質最大量青花瓷的地方,在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開始奉真宗趙恒旨意燒造瓷器,所造進貢瓷器的底部寫有“景德年制”。在這里,成功燒制了青白瓷,為元青花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元青花似乎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石破天驚
宋代的寧靜終于被元朝的馬蹄驚破,而元青花終于登上了歷史舞臺。
傳說元朝人的祖先源自蒼狼和白鹿,所以,元人尚藍、尚白。13世紀初他們與西域關系密切,與中西亞地區交往頻繁,而藍色正是伊斯蘭文化的主色調。波斯工藝提倡繁縟,和宋代的極簡完全不同。
因此,白胎、藍花、紋飾豐富多樣的青花瓷,在元朝得以重視和生產,就不足為奇了。
而這時候,細膩的白胎工藝、釉的極度發展和掌控、鈷藍顏料隨著中西亞交往的進入,使得青花瓷的成熟,水到渠成。
景德鎮在元朝進一步奠定了它日后成為全國制瓷中心的地位。1278年,也就是元王朝統一中國的前一年,元朝官方在景德鎮設立了專門燒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官方瓷業機構。
景德鎮的崛起,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當地能生產潔白細膩的高嶺土,它不僅成為優質瓷器的必要生產原料,而且,資料顯示,這種材質與元朝宮廷對某些建筑用料喜歡用白料互相呼應。
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了一對帶有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文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美國學者將此瓶與伊朗和土耳其所收藏的青花瓷作了比對,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它為確認至正型青花瓷器,找到可靠的認證依據。
這對元青花大瓶非常有名,以它為準,把元青花中紋飾層次豐富的,都稱為“至正型青花”。至正青花也是公認的代表了元青花的成熟時期工藝。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元青花似乎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石破天驚,但在當時,它并沒有成為上至宮廷下至市井遠至外銷異邦的最重要瓷器種類。青花瓷在當時尚沒有成為與大量生產的青、白瓷抗衡的瓷器品種。
1976年,韓國新安沉船出水的中國瓷器中,元代龍泉窯的青瓷,以及景德鎮系的青白瓷、白瓷,兩項就占到總數的超過八成。于是一個歷史事實呈現在我們面前:龍泉窯青瓷在元代外銷中據有主流地位。
明永宣和清康熙是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那么,青花瓷究竟是在什么時候發展成為主流的呢?
明初繼承元代燒制青花瓷,它的第一個飛躍階段,在明朝的永宣時期。永樂、宣德時期(中間有一個短暫的洪熙),是青花瓷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國際風尚,也帶來了進口鈷料蘇麻離青,成為青花瓷生產的重要催化劑。
第二個飛躍階段,大概從成化到萬歷。成化年間,進口鈷料轉向國產鈷料,青花瓷得以在民間大量生產。生產資料的相對易得、外銷和宮廷喜好的時尚感染,使得青花瓷逐步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同,而且因為器形多以實用器為主,紋飾開放而多樣,逐漸成為了瓷器主流。
青花瓷在明代這個時刻,終于取代了前期的青、白瓷的主流地位。
萬歷年間的大量外銷,也為進一步繁榮添磚加瓦。萬歷時期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載了景德鎮的場景——“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景德鎮制瓷業務之繁忙,天天跟打雷閃電一樣。
嘉萬時期的青花,充分表露出商品的特質,和永宣時的藝術風范有很大不同。
到了清代,陶瓷生產的鼎盛時期是康雍乾三朝,而景德鎮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瓷都,青花瓷更是它的拳頭產品。
從技術上說,康熙時期的青花是最藍的,叫“翠毛藍”。墨分五彩,康熙青花甚至能分出九種顏色,“所以康熙青花在整個清朝,乃至民國,到現在,都被認為是清朝青花里最好的”。
同時,康雍乾三朝還創燒了大量的新品種,比如康熙晚期創燒成功的專供皇室御用的琺瑯彩、雍正時期向宋瓷致敬的單色釉和仿古瓷、乾隆時期風靡大江南北的粉彩。粉彩是中國陶瓷最后誕生的一個主要品種,只有它,才一度挑戰到了青花瓷的霸主地位。
綜上所述,自遠古以來,祖先所積淀的一切制瓷智慧,融合了時代特色、民族交匯、天時地利等種種因素,彼此助力并最終推進了青花瓷的誕生,它的三次令人矚目的高峰,分別出現在元朝、明永宣、清康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花瓷器,就代表了中國瓷器的成長,代表了中國瓷器。
本文關鍵詞:青花瓷作品欣賞,青花瓷mⅴ,青花瓷鑒賞大全圖片,青花瓷鑒賞大全視頻,青花瓷畫鑒賞。這就是關于《青花瓷鑒賞大全,最完整的青花瓷器型大賞》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青花瓷鑒賞大全,最完整的青花瓷器型大賞":http://eshow365.cn/3-17806-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 上一篇: 太湖藍藻治理技巧,治理太湖藍藻有了新突破
- 下一篇: 印官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