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藍藻治理技巧,治理太湖藍藻有了新突破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54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太湖藍藻治理技巧】,今天涌涌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太湖藍藻治理技巧:治理太湖藍藻有了新突破2、太湖藍藻治理技巧,太湖的倔強1、太湖藍藻治理技巧:治理太湖藍藻有了新突破
本報訊(記者蘇雁 通訊員胡秋辰)西交利物浦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太湖藍藻治理除了減氮控磷,還需控銅。該研究已發表于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水資源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水研究》,這一成果對于太湖治理將有重要參考意義。
太湖治理是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太湖藍藻暴發也是許多環境科學類學者的研究重點。一直以來,大部分學者都把重點放在氮和磷的研究上,國家對于太湖藍藻的治理措施也是以“減氮控磷”為重點,而其他重金屬或微量元素對藻類生長的影響常常被忽視。
西交利物浦大學博士研究生張小凱則重點研究了重金屬作為微量元素對太湖藻類生長的影響,研究發現,作為市面上很多殺藻劑主要成分的銅在一定濃度下反而會刺激藻類生長,并不能起到抑制作用。
通過與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合作,張小凱收集了太湖中藻類暴發最嚴重(3號站)、較為嚴重(13號站)以及不受藻類暴發影響(28號站)的三個站點的樣本,在其中加入硼、鐵、鈷、銅、鉬、氮和磷溶液,經培養后觀察確認這些微量元素是否會對藻類生長產生影響。
“我們一開始采用了常用的化學和生物學分析法,通過葉綠素含量的增減來看這些微量元素對藻類生長是否有促進或抑制作用。”張小凱介紹,“但后來發現,藻類有一定的生長周期,我們測量的時候可能會同時存在處于生長成熟期藻和新生藻。新生藻的葉綠素含量低,但這并不代表藻類的生長被控制了,因此不能將葉綠素含量作為唯一指標。”
基于此,張小凱創新性地使用了生物學中分析細胞的儀器——流式細胞分析儀來觀察藻類種群變化、處于不同生長周期的藻類分布情況,并將其和葉綠素含量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硼、鈷、銅和鐵對藻類生長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28號站點的樣本在同時加入銅、氮、磷之后,經過4天培養后的葉綠素含量達到了單獨加入氮和磷后的4倍以上。“這可以證明銅對于藻類生長有促進作用,因此在把銅作為殺藻劑來處理太湖藍藻暴發的時候,要考慮到用量和使用的地點。”張小凱說,“但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定銅和鐵交互作用會如何對藻類生長產生影響,接下去還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太湖藍藻治理技巧,太湖的倔強
1、太湖的在轉變。太湖全長400公里、水域面積2400平方公里,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自古在漁獲供給扮演重要角色。以太湖銀魚、白魚、白蝦為代表的“太湖三白”舉世聞名,成為一張宣傳太湖的亮麗名牌。
建國之后,流傳了幾千年的自然捕撈法逐漸被舍棄,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的漁場養殖、捕撈。1955年整個太湖水域養殖區域不足0.12萬畝,而1956年迅速攀升至1.5萬畝,1957年更是翻了一番,達到了3萬畝。進入60年代后,受人民公社、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太湖養殖區域進一步擴大,資料顯示1982年養殖水域增至13萬畝,太湖周圍數以萬計的漁民參與其中。
極速增長的養殖面積的,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利弊共存。
1950-1980年,太湖的魚產量由5000噸增長到15000噸。80年代后我國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種田、收糧的積極性得到了激發、釋放,產量快速提升,受此影響各個湖泊、河流也實現承包制,包括太湖。太湖水面自此逐漸被大大小小的網箱、攔網占據,2003年產量達到了3.5萬噸,而此時的網箱面積更是膨脹到20萬畝。
漁獲產量的提高,并不意味著魚種數量的增加,相反,漁民以市場需求作導向,一些生長快、不易得病、經濟效益高的草魚、鯉魚、鰱鳙,包括新秀大閘蟹都被大面積養殖。太湖里的土著生存空間一再萎縮、擠壓,直至消失。50年代科學工作者曾對太湖做過勘察,總計有107種魚蝦蟹在這里棲息,但2010年有僅有30、40種,2/3的生物已經消亡。
魚種數量的減少,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人們的超載養殖占有重要原因,但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視。60年代后,太湖及周圍的支河陸續興建了大壩、水閘、發電站,原有的流量供給受到限制,時有水位下降的情況。像一些有洄游習性的淡水魚,因無法跳躍大壩,產卵量減少。河道兩側的淺灘,也因修筑大壩被硬化、夯實,失去了“承載”魚卵的能力。
再者承包制下的過度養殖及捕撈,導致水體環境的惡化,也是造成部分魚消失的原因。目前依然從事漁業養殖的人群,年齡多在50歲左右,這個群體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接受先進、復雜養殖方式的能力有限,許多技巧、操作已延續數百年,更多的是以飼料換產量。攔網、網箱里匯集了大量顆粒飼料,產出比低下,許多未被魚吞食的殘渣,逐漸散落、霧化,時間一長還有臭底的現象,魚都遠遠地躲開。
另外為獲得更高的產量、收益,留小放大的傳統被摒棄,網眼越用越小,恨不得一網打盡。太湖里流行的大型捕撈工具高踏網,一網可收獲數千斤,重點是這種網大小兼收,像一些經濟效益突出,還未達到標準規格的魚,也被售賣出去了。按照每平方水域的正常產量,太湖年產量只需達到2.8萬噸即可,實際情況是近年來的捕獲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值,太湖早已不堪重負。
最終的結果是太湖的水質越來越差,漂浮在水表的懸浮物越來越多,最終在2007年5/6月份爆發了最嚴重的一次水藻污染,大量魚蝦死亡、水體散發著濃濃的腥臭味。太湖周圍居民連續幾個月的飲用水處于短缺狀態,生活節奏、質量受到極大挑戰。
2、太湖治理的挑戰。水體富營養化程度一高,便滋生藍藻,即常說的水華。藍藻漂浮在水表,把空氣與水體的交換隔絕,水體溶氧量減少;同時藍藻向水體釋放毒素,夏季高溫時,許多軟體小蟲因無法忍受而消亡。所以一旦爆發水華,即意味著當年或連續幾年,捕魚量大減。我國較有名的水華事件發生在1998-1999年的千島湖,當時的藍藻密集程度與太湖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隨著千島湖引入的數萬尾鰱鳙發揮作用,大約4/5年的時間千島湖水質即明顯改善,如今更是評為中國的優質水源地。
鰱鳙是濾食性魚,以水體的藻類微生物為食,科學研究發現,鰱鳙吞食40千克藍藻,體重增加1公斤。千島湖利用鰱鳙護水的模式,很快被多個湖泊引入,包括太湖。實際情況是,太湖自2000起,每年定期投放一定數量的鰱鳙,特別是2007藍藻事件后,投放量進一步提升,并在2013年提出以魚控藻的目標。
從2014年至2020年,投放的鰱鳙數量達到5億尾,消滅藍藻600多萬噸,水質提升的同時,鰱鳙的經濟效益也格外亮眼。但太湖不同于千島湖,平均水深不足2米,遠不及千島湖35米的一個零頭。深度不達標,太湖自我修復功能無法徹底發揮,單憑放養鰱鳙不能徹底恢復太湖的水質。
2008年起,太湖逐步清理網箱、攔網,直至2018年,圍網養殖面積已壓縮至4.8萬畝。等到2020年正式實施為期10年的全水域禁漁,圍網已徹底退出湖面。10年禁漁主要是給太湖一個休養生息的環境,最大程度減少人們活動,充分調動太湖自我修復的能力,從水底至水體,再到水表實現“更新”,等到10年后定然是一個好太湖。
本文關鍵詞:太湖藍藻怎么治理的,太湖藍藻治理技巧視頻,太湖藍藻治理措施,太湖藍藻治理技巧和方法,太湖藍藻爆發的原因及解決方案。這就是關于《太湖藍藻治理技巧,治理太湖藍藻有了新突破》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太湖藍藻治理技巧,治理太湖藍藻有了新突破":http://eshow365.cn/3-17805-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 上一篇: 婚姻觀和婚姻價值觀的異同,到底是哪三觀呢
- 下一篇: 青花瓷鑒賞大全,最完整的青花瓷器型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