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那些消失在中國歷史上的教會大學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19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今天犇犇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那些消失在中國歷史上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中國高教史上的奇跡2、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燕京大學歷史沿革1、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那些消失在中國歷史上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中國高教史上的奇跡
1594年,我國第一所西式大學澳門圣保祿學院成立,拉開了西方教會在我國建立學校的序幕。作為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先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會大學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的教育界和民生社會。
據資料記載,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清朝末年),我國的公立大學只有3所,而教會大學就高達8所。從民國初到抗日戰爭中的20年間,在中國的教會大學又增加了18所。解放初,中國還存有21所教會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所有教會大學都被人民政府接收,其中一部分改為公立,比如輔仁大學、燕京大學、金陵大學、福建協和大學等。其中一部分改為由中國人民自己辦學,比如滬江大學、東吳大學、圣約翰大學、之江大學、齊魯大學等。到了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改名的改名,取消的取消,合并的合并,最終都消失在中國高教的歷史長河中。教會大學在諸多方面,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為中國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起初并沒有這所學校,而是由三所教會大學合并而成。他們分別是:
1、匯文大學,1889年由美國美以美會創辦,初名崇內懷理書院,
2、華北協和女子大學,1864年創辦,初名貝滿女塾,
3、通州協和大學,1867年創辦,初名公理會潞河書院。
這三所院校是由英國和美國的5家不同教會承辦,在合并初期遇到了很多棘手問題,當時被人詬病為“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1918年,在杭州出生的美國人司徒雷登,在臨時政府所在地南京度過了自己42歲的生日。這一年,是他最得意的一年,因為從他1905年開始在中國傳教以來收到的效果,不僅讓他所隸屬的美國南北長老會對他刮目相看,也在中國獲得了廣泛聲譽。這年,司徒雷登收到了來自燕京大學的邀請,聘請他擔任校長。在他人看來,這燕京大學的爛攤子,司徒雷登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只有他能管理好這所學校。
司徒雷登收到燕京大學校長的正式聘書后,朋友們都勸他不要去,擔心他深陷困局,毀掉一生榮譽。唯獨老朋友盧斯(《時代》周刊創辦人盧斯的父親)說可以去,但是,他也提醒司徒雷登,要注意仔細審查經費方面的問題。
1919年春天,司徒雷登正式出任燕京大學校長,他提出兩個條件:一是要重新考慮校園選址的問題;二是他本人不負責財務方面的事務。可從他上任的第一天開始,就遇到了尷尬。本來計劃6月8日這天跟學生們正式見面,算是新校長的就職典禮。不巧的是,當天政府釋放了在游行中被捕的學生,本來學生就不多的燕京大學都跑去迎接這些英雄們了,哪里還顧得上這個新校長。
不過,讓司徒雷登頭疼的不是這突如其來的尷尬(這種局面對于熟悉中國形勢的他來說,也許是在意料之中),而是剛到學校時看到的一番景象:學校只有五間課室,一間可容一百學生的飯廳,有時用這間大屋子開會,也有時用來講道。還有三排宿舍,一間廚房,一間浴室,一間圖書室,一間教員辦公室。另有網球場和籃球場,此外還有一座兩層的廠房,原是德國人建的,可以改作課堂和實驗室。符合大學教書條件的老師只有兩個中國的博士,學生不足百人。
建大學,先選址。沒有汽車,司徒雷登只能帶著自己的助手,騎自行車,穿梭京城大街小巷,到處看地方。北京城之大,要想找一塊建校的地兒,難度可想而知。正當沮喪之時,有人提議,為何不將清華大學堂對面的那塊地作為新校址呢?交通方便,背靠美麗的廟宇和殿堂,無論是風景還是人文,都非常適合建一所大學。
這塊地的主人是山西督軍陳樹藩,陜西安康人,有著西北人的豪爽性格,民國成立后,任獨立第四旅旅長。司徒雷登找到了陳樹藩,談及想要購買他的這塊土地,用以建一所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一聽是要建一所大學,還是世界級,這位督軍爽快地以6萬大洋的價格把地讓了出來,不僅如此,還把其中的2萬大洋作為大學的獎學金捐贈給燕京大學。就這樣,校址的事情算是有著落了。
緊接著就是師資隊伍的選拔。民國時期的大學,學校的硬實力,往往是知名教授的數量。大學越出名,知名教授就越多,司徒雷登請到了劉廷芳和洪業兩位名師。劉廷芳在中國教會是動靜觀瞻的人物,心理學科班出身,在民國時期的影響力很大。司徒雷登用人非常準,在這兩位人物的影響下,一大批學術大師紛紛奔赴燕京,到了1920年左右,燕園之內已是名師云集。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國現代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許地山
圖為1927年,燕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許地山。1917年考取燕京大學,后留學美國。1927年回國后受聘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七七事變后積極抗日,后避居香港,1941年病逝。
1928年,翁獨健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1935年赴美留學,193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入巴黎大學深造。于1939年回國,先后任云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史學家、教育家,對蒙元史有較深研究。1949年后兼任過燕京大學代理校長。
齊思和博士
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齊思和博士。齊思和是位愛國學者,“七七” 事變后,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1938年,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民主政府捐贈藥品,支援抗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不顧日偽威脅,毅然辭退燕大教職,轉入私立中國大學任教。當時,物價飛漲,生活窘迫,但他寧愿含辛茹苦,也不事敵偽,清操自守,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文系大家郭紹虞、周作人、俞平伯,歷史系的陳垣、顧頡剛等。這個時期燕京大學培養的一批學生中,后來成名的有冰心、雷潔瓊、費孝通等,可謂是名師出高徒。
但真正讓燕京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的,是哈佛燕京學社的建立。美國鋁業大王霍爾名下有一筆巨額遺產捐贈給了美國教育基金會,并明確聲明要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研究中國文化,由一所美國知名大學和一所中國大學聯合組成一個機構,專門執行這個計劃,起初美國基金會選擇的是美國的哈佛大學和中國的北京大學。但此事被司徒雷登知道后,立馬跟該基金會取得聯系,并成功說服了對方,將中國的北京大學改為燕京大學。就這樣,1928年成立的哈佛燕京學社,讓燕京大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1942年至1945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被侵華日軍封閉的燕京大學曾內遷成都辦學,抗戰勝利后回到北平復校 。
在中國高等學校1952年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被撤銷 。
燕京大學工科各系并入清華大學,教育系并入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工程系并入天津大學,社會學系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
燕京大學等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建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經濟系參與組建中央財經學院(今中央財經大學)。
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文學院、理學院系科并入北京大學,形成了北京大學文、理學科的優勢。
北京大學遷至原燕京大學校址"燕園"。
至此,燕京大學就徹底消失在我國高教歷史的長河之中。
2、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燕京大學歷史沿革
1888年,在華教會組織“美以美”會將它在北京地區所創辦的中、小學校合并起來成為匯文書院(后改名匯文大學)。1893年,另外一個教會組織“公理會”也將它在華北辦的中、小學合并成潞河書院,1904年又改名為北通州協和大學。1919年這兩所學校以及教會組織“數公會”在北京辦的協和大學和協和神學院,共同商議合作辦學,經過多次會商、波折,終于同年秋天組成新的學校,取名燕京大學,校址設在內城盔甲廠,美國人司徒雷登任校長。
1920年,教會學校華北女子協和大學也并入燕京大學,成為燕京大學文理科女校,校址在燈市口佟府夾道。這時學校分文理科和神科兩大部分,層次分本科和預科。
由于城內校舍有限,發展受阻,1920年,學校購得城西郊海淀前清睿王府作為校園,動工興建新校舍。1926年基本落成,成為北京最大最美麗的大學校園,學校遂由城內遷往新址。同年,學校取消預科。
1929年,根據當時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外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辦的大學中任校長,燕京大學董事會遂改推中國人副校長吳雷川任校長,司徒雷登改任校務長。并改組了原來的科系結構。全校設三個學院,即:
(1)文學院,內設國文、英文、歐洲文、歷史、哲學、教育、心理、音樂、宗教九個系;
(2)自然科學院,內設化學、生物、物理、地理及地質、數學、家事六個系;
(3)應用社會科學院,內設政治、經濟、社會三個系。后來文學院又添設新聞、體育二個系。自然科學院改為理學院,將心理學系劃歸理學院。又將社會科學院改為法學院,增設法律學系。1932年后,又作了一些調整,陸續撤銷了宗教學系、體育學系和地理及地質學系。將英文和歐洲文學合并為外國文學系。另外在教育系設置了幼稚師范專修科,在化學系設了制革專修科。理學院內還開設了醫學預備課程和護士預備課程。
燕京大學中本科以上的研究課程,自1921年即開始設置,最初設立的是哲學,其后逐年增至12門。1934年,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學校正式成立了研究院,設文、理、法三個研究所,內分歷史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及政治學部。研究院的修業年限最低為二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各大學紛紛南遷,燕京大學因為是外資所辦,留在北平繼續辦學。1941年冬,日美爆發太平洋戰爭,北平的日本占領軍封閉了燕大,逮捕了燕大的創始人司徒雷登和師生多人。一部分教師和學生陸續內遷,于1942年秋在四川成都辦起了燕京大學臨時學校,繼續上課。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司徒雷登獲釋,召集留在北平的師生,在原址復校。1946年夏,成都的師生全部遷回北平。到1947年底,在校學生有901人,教職工267人。
燕京大學的辦學經費,最初是由各教會團體提供,后來發展到接受美國各界的捐助以及在中國國內募捐,也得到過中國政府和社會團體的資助。
1949年后燕京大學仍留在北京辦學,其性質也無大的改變。1950年,中國政府將燕大收歸國有,改為公辦。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民族學系、社會學系、語文系(民族語文系)、歷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并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并入中央財經學院(今中央財經大學),其他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并入清華大學,醫學系并入中國協和醫學院。其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成為北京大學的主校區,現已列為古跡保護區。此外,其大學董事會和部分教員南遷香港,參與崇基學院的創建,為香港中文大學創始的成員書院之一。學校名稱不復存在。
本文關鍵詞:燕京大學的歷史簡介,燕京大學以前叫什么,燕京大學校史簡介,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專業,燕京大學原來校名是什么。這就是關于《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那些消失在中國歷史上的教會大學》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燕京大學簡介和歷史,那些消失在中國歷史上的教會大學":http://eshow365.cn/3-16327-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