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為什么三次消遣鎮關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渭州)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35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為什么三次消遣鎮關西,今天犇犇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渭州,在今天的哪個地方?2、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為什么三次消遣鎮關西1、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渭州,在今天的哪個地方?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渭州,在今天的哪個地方?
秦玉龍/文
我們耳熟能詳的《水滸傳》第三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就發生在渭州。有網友表示:北宋時的渭州是今天的甘肅隴西。有網友認為:渭州是今天的陜西咸陽。還有網友說:渭州是今天的陜西渭南……
北宋時的渭州,到底是今天的哪個地方?
渭州,因渭水而得名。渭州這個地名最早誕生于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原治所在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境),隴西如今屬定西管轄,地處渭河上游,東接通渭縣,西鄰渭源縣,地名中都包含一個“渭”字。所以,當時在隴西設置渭州府,可謂實至名歸。
渭州遷移治所,應該是唐朝中后期,當時號稱“天下第一汗國”的大唐,因干不過松贊干布后代主政的吐蕃,丟了西北很多地方,也丟了老渭州府衙所在地隴西的地盤,無奈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將渭州府原治所遷至甘肅平涼。
凡是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平涼之名起始于公元376年,距今已有1640多年的歷史。十六國時(前秦甘露二年),前秦君主符堅,為了宣揚自己平定前涼國的功績,設置了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在前秦皇帝命名平涼之名154年后,滅了前秦國的“接盤俠”北魏,就在隴西設立了渭州府,直到隋唐,渭州管轄的地盤包括隴西、定西、漳縣、渭源、武山等地。
應該說,渭州之名誕生,起初與平涼沒有半毛錢關系。
直到公元809年,唐朝的渭州府官員被吐蕃趕到平涼,平涼才正式更名渭州,歷經唐、五代十國、宋等朝代,長達三個多世紀300多年,直到1131年,金兵攻占平涼,又把渭州改回平涼。
在這里,有個時間節點必須說明一下。老渭州從隴西遷至平涼是公元809年,唐朝覆滅是公元907年,中間尚有98年。也就是說,唐朝沿用渭州之名長達近百年,占了唐王朝史289年的三分之一多。如果加上中間五代十國72年,一共170年。而渭州之名自宋朝開國,再到金朝改回平涼老名字,只沿用了150多年。
自平涼改名渭州的322年間,渭州就是前線,就是一座邊城,唐與吐蕃,宋與西夏,在六盤山東西展開拉鋸戰,官員將士,文人墨客,出關入關,匆匆忙忙,寫了不少邊塞詩。蕭關、關山、隴山、崆峒、涇河、隴東、隴右等名詞,多次在唐詩宋詞中出現。
據考證,唐蕃平涼會盟時,今天平涼崆峒區的安國鎮及華亭馬峽以西就是吐蕃界,說明唐王朝在平涼一帶的邊界曾龜縮到隴山東麓。作為長安屏障的六盤山和天險隴山,皆在吐蕃人手中,涇河川一帶經常是唐蕃爭來奪去的戰場。
史料記載,北宋時平涼是一座經濟繁榮、人口較多的邊地重鎮,施耐庵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場景放在渭州城展開,可見渭州在文人心中的影響是較大的。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稱帝,建立西夏。夏國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固原南),北控大漠。西夏騎兵時常侵擾宋朝邊境,仁宗抽調一批禁軍到延州(今陜西延安)和渭州(今甘肅平涼)衛戍協防,從而拉開了宋夏之間80多年的戰爭序幕。
我們不知道施耐庵先生是否來過渭州,描寫有幾分真實?但我們知道,施耐庵的地理知識很一般,他在《水滸傳》中描寫的一些城市和地方,有些相隔八千里,有些南轅北轍。估計施老爺子也不知道這些地方到底在哪個方位,所以就信筆寫來,讓小說中的人物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走到那里就算那里。如他書里寫史進從老家陜西華陰縣出發,前往延安尋找師傅王進。從華陰出發,一直往北,就能到達延安府,從地圖上看,都不帶拐彎的。可是,施耐庵硬是讓史進的旅途軌跡拐了一個大彎,一路向西來到渭州。
或許,這是施耐庵故意安排的,如果史進不走錯路去到渭州,誰來引渭州的魯達出場呢?
施耐庵筆下的渭州城,哪里像是荒涼偏遠的邊陲小邑,簡直就是京城汴梁的翻版。這固然是小說家言,免不了有添枝加葉、繪聲繪色的成分。今天,竟然有平涼人牽強附會腦洞大開,猜想水滸描寫的潘家酒樓,就是原先平涼城已拆除的藥王樓,狀元橋就是今天的中山橋。對于這些不著調的說法,筆者也只有呵呵一笑了!
《水滸傳》中的花和尚魯智深,原名叫魯達,在時任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手下任提轄。先來解釋一下這個“小種經略相公”是個什么官?所謂“小種”,類似于我們今天稱呼某人“小王”一樣。“老種”是北宋名將種師道的尊稱,“小種”是對其弟種師中的尊稱。“經略”是北宋軍職“經略安撫制置使”的簡稱,不僅掌管邊疆軍民大事,而且是手握行政大權的地方長官。“相公”是美稱。“小種經略相公”坐鎮渭州府,提轄官魯達相當于他手下的一個連長或營長,主管本區軍隊訓練、督辦盜賊等工作,是渭州城里的一個小角色。
魯提轄是小說虛構人物,但小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宋史》記述,“老種”種師道,曾出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渭州知州,抵御西夏,抗擊金兵,是與岳飛齊名的大將。“小種”種師中也是一代名將,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時,他率兵進京勤王,后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敵人重圍,力戰而亡。
有宋一代,渭州名將層出不群,青史留名。如抗擊西夏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狄青。史載,狄青每次上陣,披頭散發,戴銅面具,只露出兩只炯炯有神的眼睛,跨馬提槍,帶領眾將士往來沖殺,勇猛異常,人稱“面涅將軍”。還有一位名叫曹瑋,19歲出任渭州知州,領兵打仗四十年從未吃過敗仗,軍事上的成就秒殺很多北宋名將,被譽為宋朝三大戰神,曹瑋第一,狄青第二,岳飛第三。
盡管北宋名將輩出,還是沒有守住大好河山。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開封,徽欽二帝及宗室3000余人被擄走塞外,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坐擁半壁江山。當時,渭州被西夏乘虛占領。
四年后,金國滅西夏,渭州再度易主,恢復平涼舊稱,從此再也沒有改過名字。
2、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為什么三次消遣鎮關西
鎮關西是《水滸傳》中出現的第二個反面人物,但很明顯這哥們是個龍套,為襯托魯達而來。那么鎮關西是襯托了魯達什么呢?英雄主義?打抱不平?俠義心腸?咱要看原著的話,并非如此。鎮關西襯托下的魯達,那可比鎮關西“鎮關西”多了
故事情節大家很熟悉了,我印象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還選入過課本。假如有學生黨點開本文,現在可以關掉了,否則關于這課的練習題就得不了分,我實在解讀不出英雄氣概來。
且說這位鎮關西,姓鄭,我們可以叫他鄭某。但是他還有很多其他的稱呼,比如江湖上叫他鎮關西,老百姓叫他鄭大官人,當官的叫他鄭屠。職業是殺豬賣肉的屠夫,但又不是一般的屠夫。
放在古代,屠夫其實是社會底層。擺攤的嘛,你懂的,稍有不慎,攤子就被踹飛了。比如歷史上我們很熟悉的屠夫樊噲,擺個小攤不容易,遇上劉亭長來吃肉,都不敢要錢。
但是這位鄭屠不一樣,他是個有點社會地位的屠夫,因為他是有背景的。他背后的保護傘是當地最大的官小種經略相公,也就是魯達的上司。
背后有人,鄭屠就能堂而皇之的變身鄭大官人,當了渭州城西關一帶的惡霸,所以被稱為鎮關西。
鄭屠是個壞人啊,在小說中,他霸占了金翠蓮。后來鄭夫人把金翠蓮趕走,鄭屠索要三千貫的分手費。
這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可能沒想過,這個故事有水分。因為這是金老二口述的,金老二是個藝人,估計會說書,他講故事肯定撿對自己有利的說。不過金老二口述的故事,還有些奇怪的信息傳來。
比如,鄭屠和金翠蓮的關系,到底是不是強行霸占?如果是,那么無法無天的鄭屠找他們要三千貫分手費,并不需要什么文書。另外,明知道他們沒有三千貫,而且猴年馬月也湊不夠三千貫,鄭屠這是何必呢?
再比如,所謂三千貫的文書,金老二簽字了沒?如果沒簽字,那么這是廢紙一張,鄭屠耍流氓就可以了,沒必要還搞得這么講法律。那如果是金老二簽字了,那就說明這三千貫他拿到了,不拿錢就簽字?金老二瘋了還是鄭屠逼迫的?這點存疑。不過,根據金老二逃出渭州后,從再次把女兒嫁給了財主當妾的行為來看,金老二拿賣閨女當生意干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金翠蓮為何三個月被鄭大娘子趕出來?這里面一定有故事。你琢磨下,假如鄭大娘子這么厲害,鄭屠當初會把金翠蓮安排到外宅。既然鄭屠敢把金翠蓮接回家,說明他老婆這關是過得去的。
后來的三個月發生了什么,那就不曉得了。
所以我們不要認為金翠蓮一定是受害者,作者在這里其實留了伏筆。潘家酒肆里,金翠蓮跟魯達訴冤情。合起來,正好是“潘金蓮”三個字。可以說,這是作者給我們的暗示。
至于金翠蓮和鄭屠的恩恩怨怨并不是重點,到底情況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給魯達帶來的反應。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魯達是比鎮關西更恐怖的人物。喝著酒,聽見隔壁有人哭,就氣得摔碟子砸碗的。這么橫的大佬,那絕對比鎮關西可怕。那么魯達為啥這么憤怒?因為正義感爆棚?完全不是,主要是這哥們今天宴請史進、李忠這兩個初次見面的朋友,不橫起來沒面子。
也因此,魯達聽完金老二的故事,號稱當場就要打死鄭屠。那意思是,在渭州地面上,自己的勢力可比什么鎮關西大多了。
那么魯達真的比鄭屠勢力大嗎?真不見得,估計經略府里的提轄滿園都是,但經略府下屬的肉鋪在渭州就一個。
所以呢,魯達給了金家錢,幫他們跑路,而自己去找鄭屠晦氣的時候,從不說自己要怎么著鄭屠,而是打著小種經略相公的旗號消遣鄭屠。當鄭屠知道不是小種經略相公派魯達來的之后,馬上收起恭順,拔刀就要弄死魯達。當然了,打不過魯達那是他晦氣。魯達也沒想打死他,完全是失手造成的。
為了面子打架的魯達,不幸成了通緝犯,從此逃難江湖。
這件事說白了,其實就是小種經略相公的家奴內訌,魯達失手廢了鄭屠。魯達壓根不會去調查金翠蓮案的真相,對他來說沒意義,他只想揍一頓那個外號叫鎮關西的屠夫,僅此而已。
可惜,命運無常。魯達也沒想到,自己為了面子打了一架,居然讓自己成了逃犯,讓鄭屠成了死尸,讓金家絕地逆襲。
魯達的悲劇,因為他為了面子沖動了。其實鄭屠的悲劇,也是因為面子沖動了。他肯定打不過魯達,之所以這哥們敢拿刀子上,是因為自己手下還有十幾個小弟撐場面。但是他沒想到,自己的小弟沒有不懼怕魯達的,誰也不敢來幫忙,最多密切關注,內心強烈譴責。
為什么呢?都是小種經略相公的家奴,明顯都不是幾個家奴的家奴能惹得起的。地方官不敢奈何鄭屠,所以他是鎮關西。同樣,地方官也不敢奈何魯達。
其實魯達根本不用跑,小種經略相公的人,屬于特權階層,殺個人算個屁事。
比如魯達殺人后,官府去找小種經略相公商量,抓還是不抓?那廢話,小種經略相公當然不能明著護短。但他的內心獨白是:魯達殺人不能護短,得教他抵賴。(原文:這魯達雖好武藝,只見性格粗鹵。今番做出人命事,俺如何護得短?……須教他推問使得。)
然后,小種經略相公告訴知府:這貨是我爹的人,得依法辦事。必須是他招供后,才能商量定罪。另外,這事得請示我爹才能判決。
知府當然明白這是啥意思,他保證先抓人,后請示老種經略再做決斷。
這就是官場的黑話,假如小種經略相公不想保魯達,一定是說:你依法辦事,不用問我。
各行各業都有黑話,唯獨這官場的黑話每個字你都懂,就是連一塊意思跟大家想的不一樣。
可問題是魯達跑了,知府怎么辦?
知府辦案真是絕了,他抓了魯達的鄰居和房東,關了起來。又派人抓了鄭屠的鄰居,判決了他們不見義勇為罪,打了板子。然后,以渭州府的名義發下海捕文書,結案。
這就是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的始末,也是魯提轄真實性格的體現。真要是打抱不平,以他的地位,或者可以找鄭屠盤盤道,或者可以打出小種經略相公的旗號找知府走司法程序。
但是,在這個故事中,行俠仗義從來都不是魯提轄要考慮的,純屬脾氣上來了,要揍鄭屠一頓解氣。至于鄭屠和金翠蓮的那點事,無論是魯提轄還是施耐庵,其實都不關心。
對于鄭屠來說,這事純屬意外。為了三千貫,稀里糊涂的丟了性命,見了閻王也得喊冤。
鄭屠雖然是個反派,在渭州城未必會比魯提轄可怕。鄭屠怎么說也是個做生意的,即便是個惡霸,也就是稱霸西關一帶。魯提轄可不一樣,喝茶不給錢,吃飯不給錢,借錢不還。聽說鄭大官人欺負人并沒有激起同情心,但聽說鄭大官人是鄭屠后,恨不得馬上去打死鄭屠。而他放走金家父女,更多是為了惡心鄭屠。第一次見李忠就借錢,人家賣狗皮膏藥換點錢也不容易,給他二兩還嫌人家給的少。
我記得有人分析過,說李忠掏錢的時候,用了個“摸”字,說明他吝嗇。好像課本也是這么說的,但我們不能這么雙標。因為同樣是這段文字,往前倒幾句,魯提轄掏錢的時候,也是摸出了五兩銀子,怎么魯提轄就不是吝嗇了?
拋開先入為主的概念,我們看這些官面上的人,那有什么好人。連路人甲觀摩下李忠的膏藥,都要被魯提轄威脅,我實在看不出這是個什么好人。生活中遇到這種人,一定要敬而遠之,除非你戰斗力爆棚,他才會高看你一眼。
魯達這種性格,其實像極了《三國演義》里的張飛,也就是所謂的“敬君子不屑小人”,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社會地位的人,小人指的是普通老百姓。比如普通的店小二、茶博士、路人甲等,只要不是武師或者達官顯貴,魯達都不放在眼里。
鄭屠的結局會讓大家普遍覺得大快人心,惡人就該是這個下場。其實如果在現代社會,惡人不該是這個下場。因為鄭屠被制裁的前提是倒霉催的惹了魯提轄,而不是他作惡多端被明正典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需要轉變的思路。
制裁犯罪不是唯一目的,杜絕犯罪才是終極目的。以鄭屠為例,他死了,可能會有下一個屠夫繼續欺男霸女。鄭屠的死,不會讓他對作惡有任何的影響。他接受的教訓就是別惹當官的,欺負老百姓沒事。讓切寸金軟骨,切就完了。
魯達在渭州的故事到此為止,鄭屠這種小反派自然只是《水滸傳》的過客,接下來要說的小反派也不重要,但是能讓我們更容易看到人性的極限。
這就是關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為什么三次消遣鎮關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渭州)》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提轄為什么三次消遣鎮關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渭州)":http://eshow365.cn/3-1385-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