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部都會區,香港北部灣都會區樓盤(香港擬創新推出“地花”模式)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68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香港北部都會區】,香港北部灣都會區樓盤,今天犇犇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香港北部都會區:繼“樓花”之后,香港擬創新推出“地花”模式 業內:成效如何有待考驗2、香港北部都會區,香港北部灣都會區樓盤1、香港北部都會區:繼“樓花”之后,香港擬創新推出“地花”模式 業內:成效如何有待考驗
據香港文匯報7月31日報道,香港特區政府正在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項目,未來會在區內收回大量私人農地和棕地作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寧漢豪表示,正構思以“地花”模式將未平整的土地推出招標,以加快推出多層工廈用地,又不排除以綠化地安置受發展影響的棕地作業者。
所謂“地花”模式,是指將已經確定土地用途、但還未完成土地平整的用地提前招標,讓投資者提早入場,縮短土地開發周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據悉,香港特區政府之所以要推出“地花”模式,與加快推進新片區的發展進度有關。如香港北部都會區,目前是香港重點發展片區之一,但整體面積較大,若按照過往的開發模式,將大為延后片區發展的時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香港特區發展局官網了解到,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正在審議《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中提到,“從9月1日起,香港屆時可拆墻松綁精簡城規、收回土地條例,縮短生地變熟地的時間。”
擬構思“地花”模式
事實上,此前香港的不少樓市做法被內地所借鑒,比較典型的包括“樓花”和“公攤”(2013年時,香港廢除了該政策)。
“樓花”是指開發商在樓盤還未完工前就向購房者提供預售合同,以買入未來的房子;“公攤”則指在計算房屋面積時,除了套內面積(即房屋內部可使用的面積),還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公共區域的面積,比如電梯井、樓梯間、門廳過道等。
這一次,香港再次構思了一種“地花”的玩法,旨在推動包括北部都會區等新片區的快速發展。所謂“地花”,就是讓還未完成土地平整的用地提前招標,讓投資者提前入場,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土地開發周期。
據香港商報網報道,寧漢豪表示,按照過往的方式,需要土地平整后才推出招標,而“地花”概念是將已確定土地用途,但未完成平整的用地提早招標,讓投資者提早入場。當政府進行土地平整時,投資者同步進行設計和融資等前期工作,待土地到位后,就可馬上展開建筑工程,預料多層工廈及新田科技城用地可率先采用“賣地花”模式招標。
至于“地花期”有多長,寧漢豪認為,提前一至兩年是較合適的時間,若多過兩年則可能未必容易成功招標。
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網站
每經記者從香港發展局官網了解到,目前香港正在審議《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該草案若審議通過,將大幅縮短新發展片區“生地”變為“熟地”的時間,該周期將由13年縮短至7年,而一般項目可由6年縮短至4年。“發展局和相關部門已經著手現有行政指引或制定新的指引,該《條例草案》預計于9月1日前生效。”
該草案中還提到,“當我們提前進行收地安排時,從前是先完成規劃,才作收地安排的咨詢和發放補償,但現在既然是同步進行,即比原先的預算提前進行,其實地政總署是需要檢視他們現時的工作資源,讓他們可騰出人手去提前處理。”
據了解,北部都會區屬于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香港特區政府擬將該區域打造為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發展區域。
而從項目進展來看,新田科技城內的落馬洲河套區正興建三棟大樓,河套區以外首批新田創科用地2024年動工。而洪水橋和元朗一帶,首批多層工業大廈用地2023年推出,商業用地2026年完成平整。
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未來會全速造地建屋,目標是十年內完成平整四成新發展土地和落成四成單位,并提高發展密度,住宅用地最高地積比率為6.5倍,商業用地則為9.5倍。
業內:成效有待考驗
以深圳的土地掛牌為例,一般會在土地交易中心網站上披露掛牌項目的土地位置、土地現狀、土地價格等,且出讓土地的項目多為已經平整的土地。
這也是與香港擬推的“地花”模式不同的地方,內地的招標多數都是在土地平整后進行招標,而“地花”則是在土地平整前就進行招標。
來源:深圳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臺
在業內看來,上述兩種招標方式各有優劣勢。通過“地花”方式可以讓投資者盡早入場,縮短土地的開發周期;但同時對項目參與方的實力有較大要求,參與方實力不雄厚,可能導致業主拒絕平整,或企業若在參與項目后自身又出現流動性危機,可能導致業主房子拆了,又難以獲得相應補償。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8月1日通過微信向每經記者表示,與內地的招標土地方式相比,“地花”模式的主要區別在于時間點和土地狀態。內地的招標通常發生在土地規劃和平整完成后,而“地花”模式則在土地規劃確定但平整尚未完成時就進行。另外,“地花”模式更需著重考慮對受發展影響的棕地作業者的安置問題,以保障社會公平和利益的平衡。
“像舊改、城更,涉及的利益體較多,參與方不僅需要實現利益協調和矛盾解決,同時對自身資金需求也很高。以深圳來說,不少參與舊改的企業多為央國企,就算不是央國企,通常也會引入國有平臺公司或者金融機構等。”
一位深耕大灣區市場的房企人士7月31日向每經記者表示,若香港施行“地花”模式,在土地未平整前就讓企業進場,將更為考驗企業的實力。“香港與內地市場不一樣,本地開發商多為私企,這對那些本地市場的頭部開發商更具考驗及機遇。”
中原地產華南區總裁兼深圳中原總經理鄭叔倫通過微信告訴每經記者,香港的土地分為生地與熟地,過去一直沿用的做法,是特區政府把生地進行“三通一平”(指在土地開發時進行的通水、通電、通路及土地平整)后變成熟地,就可以交給開發商去發展。
“而香港這次提出‘地花’概念,打破了傳統框框。至于成效如何,因為屬于首創,世界上還沒有類似情況,實在難以評估。”鄭叔倫表示,“三通一平”工程涉及政府多部門及跨部門合作,所以特區政府一直負責。現在把這個工作交給開發商,是不是效率會更高,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香港特區政府探索的“地花”模式,從推行的具體步驟來看,與深圳的“舊改”模式有一定相似之處。
以深圳的舊改為例,主要采用的是政府引導、權利主體參與及社會力量協同的方式。比如要對某個小區進行拆遷、改造,一般是先由政府制定城市更新規劃、政策和標準,然后由權利主體人(一般包括土地使用權人、建筑物所有權人、物業權利人等)自主申報城市更新項目,參與項目規劃設計和搬遷補償安置,享受項目帶來的收益;最后由開發商、金融機構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或委托,承擔城市更新項目的實施主體角色,負責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從具體的參與情況來看,參與深圳舊改或者城更的開發商,同樣也是在房子還未拆遷之前,就介入到規劃設計和搬遷補償安置環節,與香港的“賣地花”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2、香港北部都會區,香港北部灣都會區樓盤
“我認為深圳和香港就像兩個齒輪,一直處于咬合狀態,相互匹配。四十多年來,深圳和香港一直各取所需,各施所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文雅靖
港深融合迎來全新起點!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表2021年施政報告。
最大的焦點,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文簡稱《策略》)中提出,香港北部規劃建設占地約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以科創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
《策略》提出了十個重點行動方向及45個行動項目,包括增加房屋供應和創科用地、完善跨境交通基建、積極保育生態、優化產業結構、創造就業機會、引入政府主導的社區營造模式及制訂創新批地政策等建議。
計劃新開拓約600公頃房屋及經濟發展用地,初步估計可增加186 000個住宅單位供應。整個都會區發展完成后,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并提供65萬個工作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
未來,北部都會區將迸發強大的科技產業群聚效應和人口虹吸效應,勢必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深圳河兩岸將迎來繁榮發展的新紀元。
1
從『兩灣一河』到『雙城三圈』
深港都市圈漸露雛形
香港北部都會區,占整個香港陸地面積的30%,西起白泥、流浮山,東至打鼓嶺、皇后山。
覆蓋范圍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并有6個處于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如: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這里與深圳接壤,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系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總策略是"兩灣一河"、"雙城三圈"。
兩灣一河,指深圳灣、大鵬灣、深圳河的地理形態。
雙城三圈,“雙城”即香港和深圳,”三圈“即"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游圈"。
融合深圳和大灣區、發展科創產業、大規模建設保障性住房,是北部都會區三個主要目標。
深圳灣優質發展圈,主要包括香港元朗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區,對接深圳蛇口、南山、前海和寶安。其中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可提升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
產業規劃上,主要思路是利用前海合作區,推動和深化深港在金融與專業服務、現代物流和科技服務等高端經濟合作發展,計劃利用深圳后海總部基地、大沙河創新走廊、南山高新科技區等資源,推動新界北核心商務區發展。
洪水橋就是香港未來深化與深圳高端經濟合作的橋頭堡。從深圳灣口岸去香港,過往深圳灣大橋,再翻過幾個山頭,就是洪水橋,現階段區域面貌較老舊,未來將有一個新興CBD在此崛起。
港深緊密互動圈,主要包括香港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港深創科園、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粉嶺/上水新市鎮及新界北新市鎮,對接深圳羅湖和福田市中心,是港深口岸最密集的地區。
產業規劃方面,主要思路是把港方落馬洲口岸與深圳新皇崗口岸合二為一,升級為一地兩檢,釋放約150萬㎡土地,規劃建設新田科技城,大力發展科創產業,計劃形成集研發、生產和投融資服務于一體的科創產業生態系統,打造香港“硅谷”。這也是是港深雙方共同推動創科產業發展與合作的核心區域。
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游圈,對接深圳沙頭角、鹽田和大鵬半島。這片區域內,港深兩地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自然保護區、海岸公園和地質公園,生態及生境價值高,適合發展旅游產業。
北部都會區概念的提出,有效整合香港北部相對零散的各新市鎮和新發展項目,并釋放出約600公頃土地。
按照規劃,北部都會區將提供65萬個崗位,其中15萬個為科創產業相關崗位;增加90.5萬-92.6萬套住宅,可容納250萬居住人口。
未來,香港將擁有一南一北兩個強力經濟引擎!
2
港深緊密互動圈先發領跑
福田、羅湖迎來新增長極
香港向北,將利好深圳哪些區域?
福田、羅湖首當其沖;南山、寶安緊隨其后;鹽田大鵬次之。
為什么這么說?
福田與羅湖南部是離香港北部最近的地方。尤其是福田河套片區、羅湖南部區域,與香港僅一河之隔。在這些區域內,深港合作早已打下扎實的基礎。
福田河套,有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是親自謀劃、親自部署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擔著牽引福田區未來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重大使命。
合作區分深方園區與港方園區,深方園區規劃范圍約3平方公里,形成“一心兩翼”空間布局。
聚焦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基礎科學研究,深方園區重點發展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新材料技術、微電子技術、金融科技六大方向,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目標,擬引入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以高標準打造國際化研發平臺。
近日(10月14日),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開園,15萬平方米科研新空間開放運營、啟動改造,18個重大科研項目平臺集中簽約、啟動入駐。
15萬㎡科研新空間包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國資國企產業創新中心、“灣區芯谷”集成電路產業園核心啟動樓四大園區。
其中,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是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合作區深圳園區的部分物業空間,讓有意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業務的香港初創企業、中小型企業以及領先科技公司先行落戶深圳,這是深港合作的新升級、新突破。
目前,已經有晶泰科技、元戎啟行、未來機器人等一批香港“明星企業”、“獨角獸”企業入駐園區。
羅湖,承接香港外溢資源發展起來的“老大哥”。早年這里是大陸和香港唯一陸路通道,是深圳乃至全國人來往香港的必經之地。
憑借這一優勢,大量港人前來投資、建廠、買房,羅湖迅速發展。
同時,羅湖也是深圳港味“最濃”的地方。
有調查顯示,羅湖區的人民南片區香港購房者占比甚至接近50%。1路公交車從羅湖火車站開往布心總站,途經人民南片區的德興大廈、東門片區的金城大廈、東湖片區的百仕達花園……這些片區和樓盤是早期港人在深置業的首選。
深圳最大的港人社區,就在羅湖皇御苑,這個緊鄰皇崗口岸的社區,一二期買主90%以上都是香港人,且貨量供不應求。
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提出,有利于刺激福田、羅湖區域發展,推動深圳城市格局重構。或許在未來5到10年,“港深緊密互動圈”是最先看到“發展效果”的區域。
3
缺貨的福田和羅湖
四季度15個新盤來襲
產業帶動人口,人口匯聚,住房需求隨之而來,對這些區域來說,將是極大的利好。
遺憾的是,福田羅湖新房住宅稀缺,目前在售的絕大部分是公寓產品。
僅寶能公館、東海國際公寓、德弘天下華府以及東方鳳雅名苑4個住宅新盤在售,可選擇的余地不多。
且價格較高,剛需上車門檻較高。
驚喜的是,福田、羅湖四季度預計分別有7個新盤入市,且都是住宅產品,預估價格最低在6-7萬/㎡之間,大大降低剛需上車難度。
點擊放大看高清圖
寫在最后:
未來深圳區位價值高,城市發展利好事件增多,這是好事。
但對樓市而言,房住不炒才是主基調。市場無論是過冷還是過熱,都會在調控下回歸理性。
調控當前,深圳樓市也呈現兩極分化趨勢。好地段、好產品,在低谷期更能打,所以,未來,優質產品才是深圳樓市主流。END
本文關鍵詞: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香港北部都會區詳細規劃,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圖,香港北部都會區房價,香港北部都會區和深圳哪兒對接。這就是關于《香港北部都會區,香港北部灣都會區樓盤(香港擬創新推出“地花”模式)》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香港北部都會區,香港北部灣都會區樓盤(香港擬創新推出“地花”模式)":http://eshow365.cn/3-10646-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