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有利于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人類探索外星文明的意義有什么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59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太空探索有利于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今天犇涌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太空探索有利于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人類探索外星文明的意義有什么?2、太空探索有利于滿足人類的好奇心,讓探索太空的腳步行穩致遠1、太空探索有利于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人類探索外星文明的意義有什么?
人類探索外星文明的意義有什么?
人類探索外星文明是一項古老而永恒的夢想,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現代的科幻小說,從望遠鏡到太空船,人類一直在不斷地尋找和期待著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和交流。那么,人類探索外星文明的意義有什么呢?
首先,探索外星文明可以增進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的認知。宇宙是一個浩瀚而神秘的世界,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非常有限。如果我們能夠發現外星文明,我們就可以從他們那里學習到更多的關于宇宙的知識,比如宇宙的起源、結構、演化、規律等。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他們那里了解到更多的關于生命的知識,比如生命的定義、形式、條件、多樣性、進化等。這些知識將為我們拓展新的視野和思維,提高我們的科學素養和文化水平。
其次,探索外星文明可以促進人類的團結和和平。人類是一個多元而復雜的群體,我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和沖突,比如種族、國家、文化、信仰、利益等。這些差異和沖突往往導致了戰爭、暴力、歧視、偏見等負面現象。如果我們能夠發現外星文明,我們就可以意識到我們在宇宙中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共同體,是一個家庭。我們就可以超越我們之間的分歧和對立,實現更高層次的合作和共贏。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的精力和資源用于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業,比如探索更深遠的宇宙,發展更先進的科技,完善更美好的自我。
最后,探索外星文明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精神需求。人類是一種有著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生物,我們總是想要知道更多,看到更多,做到更多。探索外星文明是一項極具挑戰性和創造性的事業,它需要我們運用我們所有的智慧和勇氣,克服所有的困難和風險,實現所有的夢想和目標。這樣的事業將給予我們無限的樂趣和成就感,將激發我們無窮的潛能和創造力,將提升我們無比的自信和自豪感。
綜上所述,人類探索外星文明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的認知,也可以促進我們之間的團結和和平,還可以滿足我們自身的好奇心和精神需求。因此,我們應該支持和鼓勵人類探索外星文明的事業,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2、太空探索有利于滿足人類的好奇心,讓探索太空的腳步行穩致遠
讓探索太空的腳步行穩致遠
——寫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現第400次發射之際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張亞雄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偉童
2021年12月10日,隨著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現了第400次發射。
運載火箭作為進入太空的運載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也決定了中國太空探索事業的高度和空間。“通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長征系列火箭發射成功率達96%,尤其是近年來發射技術突飛猛進,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級顧問龍樂豪表示。
圖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型新華社發
新百次發射背后是速度和質量的提升
長征系列火箭的第一個100次發射用時37年,第二個100次發射用時7年多,第三個100次發射用時4年多,而第四個100次發射僅用了兩年多。
翻開第四個100次發射紀錄,一組組數據令人振奮: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保持年均10次以上的高密度發射頻次,完成全部北斗導航衛星的發射任務,助力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長征五號遙四火箭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入軌精度偏差達到萬分之一級,實現了中國航天的新高度、新速度和新精度;長征五號遙五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我國實現了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載人航天工程“三箭客”長征二號F、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相繼出場,筑“天和”、運“天舟”、送“神舟”,為我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重型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等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捷龍一號首飛成功,“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登上歷史舞臺。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新百次發射背后,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多型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并日益走向發射舞臺中央,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王小軍表示。
新一代運載火箭走向發射舞臺中央
立足未來國際航天發展趨勢,為保持航天運輸系統的先進水平,我國規劃了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在第四個100次發射期間,新一代運載火箭集體亮相,并逐漸在密集、復雜的航天任務中擔當重任。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此舉標志著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為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據悉,作為我國首個采用一級半構型的新一代大型液體運載火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芯級直徑為5米,捆綁4個直徑為3.35米的助推器,總長約53.66米。火箭全部采用液氫、液氧、煤油等清潔燃料,起飛重量約849噸,起飛推力約107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小于22噸,是專門為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而研制的新型運載火箭。
2020年12月22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首飛任務的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在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同時,也將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
2021年3月12日,長征七號甲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作為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主力構型,長七甲全箭長60.1米,助推器直徑2.25米,起飛重量約573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不低于7噸,同時具備零傾角軌道、奔月軌道等高軌發射能力。
……
與現役運載火箭相比,新一代運載火箭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技術跨越——它們不僅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推進劑,而且運載能力成倍增長,令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大幅提高。
以高質量的管理實現高質量的成功
在第四個100次發射期間,面對高強密度發射,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專家提出了“去型號化、去任務化”的管理理念,即通過開展多個火箭構型部段級、單機級產品的統型工作,實現硬件產品和軟件框架的通用,增加產品的通用化水平。如此,就從設計上將“定制”變為“通用”,通過提高火箭對不同任務的適應性,實現當任務調整時,火箭經最低程度的適應性更改,即能應用于其他任務,將一發火箭的任務調整周期由原來的18個月降低至4~5個月,大大提高了我國快速進入太空的能力。
為提高生產效率,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轉變原有小批量單件生產、單一供方和自給自足的傳統生產模式,組織實施運載火箭百發批產;同時,在元器件、原材料及傳感器等電氣產品方面加大民營公司的參與力度,充分發揮其靈活、快速的優勢。目前,現役火箭可實現40發/年的總裝總測和發射能力,新一代火箭可實現5~8發/年的總裝總測和發射能力。
隨著質量管理能力的穩步提升,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平均單發(次)飛行質量問題總數明顯下降,客戶滿意度達到99.21%。“未來,我們將以精細化流程管理為鑰匙,以技術和管理上的‘雙創新’模式加速推動航天強國建設。”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表示。
中國航天的“長征”永遠在路上
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的研發成功,讓中國擁有了星際探測和大型空間站建設的能力。為了開展載人登月等更多的探測任務,中國還需研發性能更強大的火箭。
據悉,新一代載人火箭由助推器、芯一級、芯二級、芯三級、逃逸塔及整流罩組成,全長約90米,起飛重量約2000噸,可將25噸有效載荷直接送入奔月軌道或者7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該火箭按照載人飛行的最高安全標準設計,結合長征五號、七號運載火箭的主要技術,利用成熟的動力和結構模塊進行優化組合。
2017年,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啟動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并完成多輪方案對比分析。后續,該型火箭將用于載人月球探測工程中的環月、繞月、登月等演示驗證及飛行任務,未來還可以同重型運載火箭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實現月球可持續開發利用。
51年前,在全國人民的翹首期待中起飛,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開啟了中國自主進入太空時代的新紀元。今天,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400次發射,新的百次發射大幕徐徐展開,中國航天從此又踏上新征程。“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大力弘揚航天精神,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為建設航天強國再立新功——因為,中國航天的‘長征’永遠在路上!”王小軍滿懷豪情地說。
(光明日報北京12月10日電)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1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文關鍵詞:太空探索的利益,探索太空利大于弊,你認為太空探索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太空探索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太空探索會幫助人類什么。這就是關于《太空探索有利于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人類探索外星文明的意義有什么》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太空探索有利于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人類探索外星文明的意義有什么":http://eshow365.cn/3-10638-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