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才不配德,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99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今天向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德不配位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太透徹了!)2、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1、德不配位才不配德:德不配位,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太透徹了!)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一個15歲的小家伙都懂這個道理,其父為之激動與驕傲讓我羨慕。
兒15歲,暑假。父親受邀參會,攜兒同往。一路上,兒神色焦慮忐忑。晚,賓客散,問:
"兒子,你咋了,不舒服?"
"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
"不安?"
"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老師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父親一時無語。
"爸爸,您為眾生勞頓奔波,有德,所以叔叔阿姨們這樣款待您,您可以坦然接受;
而我不同,還是個學生,還沒為社會作過任何貢獻,享受這樣待遇,叫德不配位,今后恐有災殃?"
"兒子,爸爸太高興了!"父親激動,摸了摸兒子的頭,"爸爸放心了,長大了!憑你這番話,你這輩子就不會有大的災禍!"
父親太高興,高興得流淚:
"兒子,這樣,今晚你就睡地上,明天去申請做義工,如何?"
"太好了,爸爸,這下我可以睡個踏實覺了。"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
以下是成人式說教,為進一階,看看無妨:
為什么今天的年輕人容易英年早逝?為什么有的人家里剛蓋完房子,人就出車禍了?
為什么?就四個字:“德不配位”。
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載萬物。
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
相反的那句話叫德不配位。
位就是我們的待遇、福報,德不配位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打個比方說,這有一張桌子,它能承受10斤重的份量,您非得給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我們看這個桌子怎么樣?
它就開始發抖,它就開始變形了,出現崩潰之前的先兆乃至最后倒塌。
金錢、權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報,都是壓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載的了嗎?靠什么承載,靠符合萬物規律的德行。
這里有當父母的,當爺爺奶奶的,你要經常把珍惜福報這句話跟自己的孩子講,對他非常有好處。
福報,就是我們的享受。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萬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萬的我不吃兩萬的,這些都叫福報。
中國人講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惜食、惜衣,你要珍惜它,人貴惜福。你得積攢自己的福報。
有人說:老師,你講的我不相信。
那就四個字送給你:“以身試法”。
過去有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太重要了。
有的商人,以非法的手段,去要那些他命里頭裝不下的東西,他這不是惹禍嗎?因此坐牢判刑的例子還少嗎?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報不相稱。
我用便宜的手機、穿便宜的布鞋,普通的衣物……我為什么要這樣?因為我認為我沒有那么厚的德行,所以我用這些很簡樸的東西,我心里很踏實。
若我沒有德行,而要享受的太大,要奔馳、寶馬、豪華別墅,頓頓飯都是上千上萬……就是消耗自己的福報,折自己的福,您真敢吃,真敢用啊?
現在人們瘋狂的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惜一切手段。
我們現在天天看這個奔馳車好,那個大別墅好,看人家當官當這么大……心想,我一定要把這個錢掙到手。大家都是在這樣想,完全不懂得道德。結果會如何呢?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在的學生、孩子也是那樣。他不管自己是什么身分,就是要最好的。你現在一分錢不賺,你就要最好的,誰教的?
電視教的,社會在教,家長也在教,老師也在教;攀比,家長都鼓勵~媽媽明天給你買個更好的壓倒他。
你看看,完全錯誤。
孩子不知道,享福太多了會怎么樣?我們老祖宗講的,這會折你的福報。老年人過去講“折福折壽”,是有道理的。
大家不要忘了,壽命和福報都是能量,人本身就是個能量體。
我們不會愛孩子,現在對孩子的那種愛完全是違背常理知識的。你越愛,他生病越多,越容易出災禍,越容易夭折。
年輕人為什么年紀輕輕的去世的那么多?三十多歲,突發疾病為什么那么多?因為他的福報、能量快速消耗了。
所以吃的簡樸、用的簡樸,真有好處。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知道厚德載物,你才敢消受。
你看那些企業家那么有錢,就想我要把這個錢拿過來。你就不知道想想,人家有什么樣的德行和福報,他才能坐在這個位置上,才能坐的安穩。
再說一句《周易》里的話: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你看著人家發財,你看著人家出名,你看人家當教授,……你心里不平,但你有沒有想過人家有多大的德行。你有沒有?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
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
喜歡占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喜歡布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2、德不配位才不配德,什么是德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古今中外,一個“德”字貫穿始終,無論王朝更迭、歷史演變、文明發展,至始至終、從小到大,從學校到社會都在反復強調這個“德”,那到底何為德?為什么德關系到一個人的窮通禍福呢?關系到繁榮昌盛呢?
感謝這位粉絲的留言,給出本文靈感
德之門檻:仁、義、禮、智、信“常省常懺常清凈, 尊師悟道方出離。”這一句的常是經常、長久、時常的意思。
而“人棄常,則妖興”的“常”即倫常,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為不可改變的常道。“妖”不過是沒有遵守常道人,散播歪門邪道的人。
那么再看看“仁、義、禮、智、信”這個遞推公式在講什么:
老子《道德經》“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后有義、失義后有禮”,如果持續墮落不知反省是失信,人與人之間基本的相信、信用、誠信都沒有,走向無序的混亂,接下來不是分崩離析是什么呢?
這是基本的次第,階梯和做人、做事的規矩,也是你要悟道也好、修行也好、安身立命也好、健康平安也好所必須奉行的法則,這已經是千百年來被無數人和時代所驗證的鐵律了,也是天道。
那么,一個不講信用的、沒有智慧的、不講禮貌的、沒有義氣的、不講仁愛的、沒有德行的人,他就違背了常道,違背了天道,也無法享受人天福報,也無福享受,更大的力量會自然的平衡。
那剩下的是什么道?三惡道……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我們常常忽略的是自己的傲慢、懶惰、惡習、貪婪、無知和憎恨。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上一句是“倫常乖舛[chuǎn],立見消亡”,倫常的重要性,上一段講了,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暑假期間,一位父親受邀參會,攜大兒子同往。
一路上,大兒子神色焦慮忐忑。
晚上,賓客散去,父親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
“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
“不安?”
“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老師跟我講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父親一時定住,沒有說話。
大兒子繼續講:“爸爸,您每天勞頓奔波,有付出,有德行,所以叔叔阿姨們這樣款待您,您可以坦然接受;而我不同,還是個學生,沒為社會作過任何貢獻,就享受這樣的待遇,這是德不配位,恐有今后有災殃?”
父親激動,摸了摸兒子的頭:“爸爸放心了,憑你這番話,你這輩子就不會有大的災禍!”
父親高興得流淚:“兒子,這樣,明天去申請做義工,如何?”
“太好了,爸爸,這下我可以睡個踏實覺了。”
故事很簡單,小孩子都能明白“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個大兒子以后怎么樣,我們不知道,但至少能夠窺見他:
坐座位不會目無尊長地搶C位;
吃飯不會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看見沒錢沒勢力的也不會趾高氣昂、洋洋得意……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福氣是父親給的,他人的尊重是家族的顏面,享受的待遇是祖先的陰德,懂感恩、知福報、還能夠敬畏并珍惜,難怪他的父親如此開心,這樣的人順境逆境都能安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老年人過去講“折福折壽”,是有道理的。
壽命和福報都是能量,人本身就是個能量體。
我們擁有的的財富、智慧、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代步的、包括經典書籍、音樂、名勝、文化等精神的傳承,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
厚德才能承載萬物。
厚,深厚的意思;
德,按照自然規律、常道規矩、有禮有節地做人做事;
載,就是承載;
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待遇。
比如:桌子能承受的份量是它的德(10斤),你非得給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這個桌子會發抖、變形、崩潰、乃至倒塌。
名聞利養都是自己的福報,都是壓在自己桌子上的物啊,您能承載的了嗎?
所以,祖輩經常提醒我們:身在福中要知福。
人貴惜福,中國人常講惜食,不要浪費糟蹋食物;惜衣,縫縫補補又一年。
你不信就是以身試法。
能省就省,從用水用電到用氣,從吃喝拉撒睡到行走坐臥,簡樸、節儉不是給別人看,而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
我很多文章也在提倡低功耗環保生活,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天分享:靜坐,也是提倡你減少身口意三業的造作,其實還是自己受益,物質貧乏但神清氣爽、精滿、氣足、神旺。
你自然就能做到: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
知福、惜福,福尚可留。
損福、費福,禍早晚來。
《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講的都是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德”。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
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
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
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
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
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
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
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
喜歡占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
喜歡財布施,富貴就越來越多;
喜歡法布施,智慧就越來越多;
喜歡無畏布施,自在就越來越多
……
簡言之:
你得到了你不該得到的東西,這個東西早晚要物歸原主。
你棄常而失德(失去做人的資格,成了“妖”),所得之物與所有之德不匹配,而享受了不該享受的東西,那么禍患和災殃就是物歸原主的過程,平衡的過程。
德與得關系微妙,是舍的開始,是愛的回歸。
我們常常問問自己:在得的時候,有沒有德!
本文關鍵詞:德不配位還有一句,德不配位 出處,德不配位,才不配位什么意思,德不配位下一句是什么話,德不配位,必有殃災!。這就是關于《德不配位才不配德,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德不配位才不配德,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http://eshow365.cn/3-8483-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