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揭秘八路軍冀中抗日史上最悲壯的一天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69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今天乾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血色“523”:揭秘八路軍冀中抗日史上最悲壯的一天2、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抗戰時期冀中新建的邊區縣一覽1、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血色“523”:揭秘八路軍冀中抗日史上最悲壯的一天
作者:張巖松
1942年5月23日,對于所有冀中六分區的抗日軍民來說,這是令人難忘的一天。在“五一”大掃蕩最為殘酷的時刻,他們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
?這年5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對河北各抗日根據地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大掃蕩。對冀中根據地,其如意算盤是,先出動五萬多日偽軍以“鐵壁合圍”的方式先將冀中軍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壓縮到深(縣)、武(強)、饒(陽)、獻縣四縣相接的根據地腹心地帶后,再、采取密集的“拉網式”戰術從四面圍殲之。但崗村很快發現,這一計劃因八路軍主力跳至外線而落空。為“消滅冀中軍區主力”,岡村再生一計。15日以后,他除留部分兵力在“深武饒安”地區修筑據點、分股清剿、縱橫搜索外,其主力后撤之外線地區,隱蔽待機。企圖給我方造成“掃蕩已經結束之假象”,自動跳入其陷阱。這一軌跡達到了部分效果,當時確有一些部隊返回了根據地核心區,其中就包括六分區的警備一團。
19日,正在滄(州)石(石家莊)公路北收容從大小尹村(12日,饒陽境內)突圍戰失散人員的六分區司令員王長江接到軍區首長電示:“目前反‘掃蕩’的中心任務,在于內線堅持反‘清剿’、反抓捕的斗爭,外線部隊展開破襲,開辟新區,配合內線反‘清剿’斗爭,并以得力部隊深入之。六分區的警(備)一團立即回深南(1940年由河北省深縣滄石公路以南地區析置。以位縣南得名。1945年撤銷,仍并入深縣),恢復社會秩序,打擊敵人‘清剿’,收容失散部隊……”①根據這一命令,警一團在政委陳德仁、副團長兼參謀長郭慕汾的帶領下返回深南,郭慕汾則帶一營(欠二連)進駐南北梨園;陳德仁政委和軍區宣傳部長張仁槐帶團直和一營二連也住在附近的一個村子里。各部立即開展活動,白天分散開來反擊敵人的搜剿抓捕,夜晚則集中起來襲擊敵人的臨時據點。
?偵察到八路軍返回深南后,日軍將領迅速調兵遣將:20日起,敵第九混成旅團千余人反復“掃蕩”深(縣)磨(頭)公路以西地區。22日,敵四十一師團主力及部分偽軍共一萬八千多人,在二百多輛汽車和騎兵第十三聯隊的配合下,“合擊”深南地區。
23日的戰斗空前殘酷!在深南這片縱橫不及百里的狹小地域內,同時爆發了四場戰斗激戰……
李家角與任家角的聯手抗敵
這天凌晨3時許,王長江司令員率領分區機關和重新聚攏的一團二營按預定計劃向滏陽河西武邑縣的程家莊、莊窩轉移。當部隊行至劉家角進行短暫休息時,恰遇冀南五分區政治部主任張俊峰率領的二十七團兩個連因敵人對滏陽河東的“掃蕩”而轉移至此。就在這時,偵察員報告,大約五六千敵人在騎兵的引導向東北方向的李家角撲來。王長江和張俊峰緊急商定:趕緊搶占村莊,就地固守,頂到天黑,共同突圍。隨即,王長江命令二營長林子元率部先將敵人騎兵頂回去并迅速搶占李家角,張俊峰則率領冀南部隊直驅任家角。兩村相隔二華里,兩部互為犄角之勢。
李家角僅有80余戶人家,東西有兩個接口,南北都是民房,沒有道口。林營長帶著一個班逼退敵人騎兵后,二營迅速搶占了這個小村。隨即,王長江為部隊劃定防守區御:二營五連守西北角;七連守西南角;十六連東南角;分區特務連守在正北面;一團政治部主任趙均一和林營長分別負責小街東西道口的防御;王長江的指揮部設在西北角的一個地主院落里。各部進駐指定防區后,迅速搶修工事:掏通民房院落以利兵力機動,用樹杈、大車堵塞街道,墻壁挖出排排槍眼……
林子元搶占李家角的舉措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一時摸不清八路軍的虛實,使得日軍指揮官對進攻時間一推再推。直到8時許,大股敵人才開始向村東陣地沖來。雖然其掩護炮火很猛烈,但戰士們毫不理會,一直把其放至距陣地不過30米時,才在趙均一主任的鳴搶號令之下,將一排排手榴彈砸向對方的進攻隊形之中里。一陣鬼哭狼嚎之中,敵人敗下陣去。雖然日軍指揮官很快又依仗兵力與火力上的絕對優勢連續對李家角發起五六次圍攻,但守衛者依托工事打近戰,往往將敵人放至幾十米處,才以短促而突然的開火將其一次次地逐回。當村東部隊奮力迎戰的同時,村西頭的林子元用望遠鏡密切關注著敵人的動向,很快發現敵人設在村西墳地中的一個炮兵陣地。他迅即令擲彈筒班將其打啞。繼續觀察敵情時,林營長看到一個日本軍官也在用望遠鏡觀察我軍陣地情況,馬上抄起一支馬槍將其擊斃。盡管自己也被敵人的子彈打傷左臂,但他仍堅持指揮戰斗。
經過幾番較量之后,敵人指揮官發現李家角是塊難啃的骨頭,決定變更主攻方向,企圖先拿下任家角。中午時分,任家角的戰斗達到白熱化。敵人槍炮的發射好似疾風暴雨,一陣猛過一陣。冀南部隊打得非常英勇,連續打退了敵人十幾次沖鋒。戰至下午3時左右,冀南部隊見形勢愈發不利,決定立即突圍。部隊雖然拼死沖殺,終因寡不敵眾,五次突圍均告失利,全體指戰員壯烈捐軀。
?下午4時后,戰斗的焦點再度轉至李家角。敵人利用調整部署的間隙,逼迫一名老鄉向村里送去一封勸降書,聲稱“任家角你部已被消滅,限一小時內繳械投降”。八路軍當然不會理會勸降書上的內容,但他們采取了一種“拖延”戰術。即,足足捱到一小時才將送信老鄉放出去。一連三次,敵人的“勸降”都被這般對付過去。在此期間,八路軍已將村內的被毀陣地被及時修復。好不容易意識到自己“又上當了”之后,敵人指揮官惱羞成怒,集中兵力從南面發起強攻。猛烈炮火之下,那座位于村南的小閣樓終于被擊毀,扼守其上的機槍手張鳳儀身負重傷后摔到村外被敵俘去。當太陽離地面還有樹梢高的時候,敵人開始向村內發射毒氣彈,戰士們找來大蒜(找不到大蒜的便用毛巾蘸尿)堵住鼻孔繼續戰斗。戰斗的關鍵時刻,林子元營長來到村南,指揮戰士們用手榴彈再次將敵人砸回;發現戰士們手榴彈即將打光、子彈也不多了的時候,趙均一從村北陣地上抽調子彈,集中供機槍使用。幾位干部還告訴戰士們,還將整磚破開運上房頂,準備在彈藥用光后拿磚頭砸死鬼子……
雖然黑夜是我們的天下,但考慮到當晚月色明亮,王長江司令員將突圍時機選在24日凌晨2時許。為確保成功,他對突圍行動進行精心的組織:沖在最前面的突擊班,每人配足4顆手榴彈;緊隨突擊班之后的是一個擁有兩挺輕機槍、人人上刺刀,分三角隊形前進的步兵排。突圍行動很順利,當部隊抵達村口時,并沒有發現敵情,突擊班迅速在兩側警戒,其余人員則在九區區小隊長夏仁義的引導下,像潮水決口一般沖出敵人的防線。
李家角戰斗是一場精彩的平原防御戰斗。此戰,八路軍以傷亡23人的代價,斃敵偽400余。
王家鋪與苜蓿地的生死悲歌
當冀中、冀南部隊在李家角、任家角頑強防御的同時,在其西南方向也上演著另外兩場生死之戰。
當天拂曉時分,南北梨園出現敵情。警一團副團長郭慕汾立即率領一營和臨時轉移來的區黨委政工連向東轉移。當部隊途徑“僅有百余戶、一條街”的王家鋪時,與攜有坦克、火炮和200多輛汽車的大股敵人遭遇。為爭取時間,郭慕汾決定先進行固守防御,設法拖到天黑再突圍。部隊進村后,營長徐月波守東口、副營長守西口、政工連守西北角。這里與20余里外的李家角大小、地形近似,但兩地間并無直接的戰術聯系。
?8時許,王家鋪迎來了敵人的首輪攻擊。有別于進攻李家角的那位同僚,這邊的日軍指揮官在進攻時很舍得下本錢。他命令炮火全力掩護步兵沖擊村子的同時,還出動了坦克。一營官兵奮起迎戰,連續擊退敵人的多次進攻。認識到全面攻擊難以奏效后,敵軍指揮官改變戰術,于下午1時左右全力攻擊村東南陣地。守在這里的二連長劉根浩連續三次主動出擊,將來犯之敵擊退。隨著時間的推移,敵人的“步、炮、坦” 聯合攻擊戰術威力終于發揮了作用。兩個多小時后,村西北角陣地被敵突破,雙方隨即轉入短兵相接的巷戰。由于王家鋪沒有高大建筑作依托,戰士們將打光子彈的重機槍拆解后丟入井里,用刺刀、手榴彈、磚頭、土坯、棍棒甚至家具同敵人展開逐屋爭奪。看到日軍坦克在街道上橫沖直撞后,兩位戰士身裹棉被,以集束手榴彈將其炸毀,以生命的代價遏制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下午4時,敵人一面施放毒氣,一面集中兵力在炮火掩護下不斷壓縮我軍陣地。在此情況下,郭慕汾命令營長徐月波帶一排率先突圍,自己則組織全營隨后跟進。部隊沖鋒時,打頭陣的徐營長與攔阻之敵展開肉搏,當面射殺包括小隊長在內的十多名日軍后,成功沖出包圍圈。但當郭慕汾率營部和各連突圍時,因突然性已失,在敵人火力攔截下傷亡很大,團青年干事陳繼祿率重機槍派40多人沖村西南突圍外,包括郭慕汾副團長、重機槍排長劉青山在內的其余人大部犧牲。
這天的另一場戰斗發生在崔氏村。與敵人相遇后,陳德仁政委率領警備一團團直和一營二連邊打邊撤,最后被包圍在崔氏村南的一片苜蓿地里。在無地形依托的不利情況下,陳德仁率部頑強抵抗,終因眾寡懸殊而失利。最后,除副政指霍耀祥率一個班從敵人汽車縫隙中殺出外,包括陳德仁政委和隨該團行動的軍區宣傳部長張仁槐在內的大部人員損失。尤為感人的是,當張仁槐部長在突圍時被敵人汽車追上后,他寧死不當俘虜,掏出手槍自殺殉國。
在1942年5月23日這個“令人難忘的日子”里,近千名八路軍將士在兵力、武器與地形均居劣勢的的情況下,在深南同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浴血拼殺。其奮斗與犧牲精神,實為同時期整個冀中乃至整個敵后抗日軍隊之代表。
多年以后,日方戰史對于這一天的戰況作了如下描述: “在三角地帶(滹沱河與滏陽河交流處),由于我軍對深縣-武強公路以北地區進行了掃蕩,敵人逐漸被壓縮到深縣東南部……以第四十一師團主力從23日開始對該地區敵人發起攻擊。敵人行動靈活敏捷,最初很難捕獲,但在各處也有遭遇戰,亦有據守村莊進行頑抗之敵。”②洋洋得意的同時,也無可奈何地承認,八路軍并“沒有被消滅”!
?一個經驗:村落防御與趁夜突圍
上述四場戰斗,無論其成功還是失利,均在一個斷面上折射出當時冀中乃至所有敵后抗日武裝所必須解決的戰術難題:堅持在平原地區的部隊在與敵重兵集團相遭遇后,怎么辦?
通過對23日深南戰斗的復原與再分析,不難得出一些初步的結論:
1、先進村子,爭取時間
當天發現敵情之后,除陳德仁部隊受時間與地形限制而被迫與敵人進行野戰,其余幾支隊伍均采取了一個共同的舉措,第一時間搶占就近村落。
這是一個正確的戰術處置!
發生在深南地區的四場戰斗從正反面兩方面證明,當部隊在平原地帶同優勢敵人遭遇后,應就近搶占村落,迅速構筑工事,準備迎戰。這樣,我軍依托村中的街巷與建筑與敵人周旋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抵銷其在兵力與火力上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村莊都適合打防御。戰爭實踐表明,那種太大或太小的村莊都不是理想中的陣地。村莊太大容易出現防線過長兵力不敷分配的弊端,任家角戰斗中,冀南部隊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防守兵力不足;村莊過小則會造成兵力擺不開易遭敵火力殺傷的尷尬;即使是規模適中的村莊,也不一定都適合進行村落防御作戰,王家鋪雖與李家角大小與地形相似,防御兵力也相當,但由村中沒有高大而堅固的建筑,使得部隊在抵抗擁有敵人步、炮、坦聯合攻擊時倍頗感吃力……
2、打村落防御硬拼不得
盡管任家角與李家角離得很近,但兩支防守部隊采取了不同的打法。冀南部隊同敵人在村外打野戰。雖然他們連續擊退敵人的多次進攻,但加速了戰斗損耗。最后時刻,因部隊傷亡過大而無力突圍。當然,這種犧牲絕不是無意義的!他們為友軍爭取到了近4個小時的寶貴時間。
而一團二營在李家角的成功突圍,亦為多方面的因素所致:
在戰術上,他們采取了一種較為穩妥的打法。把敵人放近再打不僅限制了其優勢火力的發揮,又節省了彈藥,還避免了無謂傷亡。
在指揮上,二營始終將注意力投放在主要方向上。當趙均一率部抵抗敵人對村東的進攻時,村西的林子元全力配合,其端掉村西敵人炮兵陣地還射殺了一名日本軍官之舉意義重大;在敵人猛攻村南時,林營長的及時出現穩定了那里的形勢;發現彈藥不足后,趙均一又從防守壓力相對較小的部隊那里收集子彈,保證了主要方向上的戰斗順利進行。
斗勇又斗智。面對敵人的三次“最后通牒”,他們采取了一種靈活的“答復”方式,從而為自己爭取了時間。
3、突圍時機的選擇有講究
部隊進行村落防御戰的目的就是爭取時間,只要堅持太陽落山,就有可能利用日軍不擅野戰的弱點突出重圍。遺憾的是,任家角和王家鋪的部隊由于主客觀因素所致,被迫在白天進行突圍,在敵人的火力攔截之下傷亡慘重。再看李家角這邊,盡管當成功地將戰斗堅持拖到天黑,但指揮員并未因此失去冷靜,而是敏銳注意到當夜的“月色明亮”這一不利因素,果斷將突圍時間延遲至敵人更加疲憊、戒備更為懈怠的后半夜,從而大大提高了作戰行動的成功率。而在突圍部隊的編制上,也體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上的原則。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二營能夠突破圍還應將“功勞”記在那位敵人指揮官。初戰階段,此人為騎兵被逐出李家角之所迷惑,以致為搞清我方兵力和進行攻擊準備花費過多時間;戰斗過程中沒能堅持集中兵力火力于重點方向,致守軍幾次趁其改變主攻方向之機進行休整和整修工事;不僅如此,還屢中對手的緩兵之計,又喪失了不少時間……
參考資料
1、《血色冀中——“五一”反“掃蕩”六十周年祭》
2、冀中抗日根據地斗爭史
3、《華北治安戰》
2、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抗戰時期冀中新建的邊區縣一覽
和網友討論冀中抗戰史中遇到的一些新建邊區縣的名字,今天就把這些新建的邊區縣貼上來,與研究冀中抗戰史的網友共享。
抗戰的冀中,敵我力量對比特別懸殊,根據敵人分割封鎖的情況,也為了便于抓住敵人管理的薄弱點,組織領導群眾,大概從1938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新建了一些與傳統的行政區不一樣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換句話說,就是重新洗牌,建立起與敵偽統治截然不同的一些新的政權。
將這些新建邊區縣羅列如下:
趙藁欒縣——由趙縣、藁城、欒城各一部建成。
趙元寧縣——由趙縣、元氏、寧晉各一部建成。
藁正獲縣——由藁城、正定、獲鹿各一部建成。
晉藁縣——由晉縣、藁城各一部建成。
藁無縣——由藁城、無極、正定各一部建成。
束北縣——由束鹿和安平各一部建成。
束冀縣——由束鹿、冀縣、新河、衡水各一部建成。
束晉縣——由束鹿、晉縣、安平各一部建成。
深束縣——由深縣、束鹿各一部建成。
深極縣——由深澤、無極各一部建成。
晉深極縣——由晉縣、深澤、無極各一部建成。
深南縣——由深縣南部建成。
深北縣——由深縣北部建成。
晉南縣——由晉縣南部建成。
晉北縣——由晉縣北部建成。
任河縣——由任丘、河間各一部建成。
獻交縣——由獻縣、交河各一部建成。
文新縣——由文安、新鎮合并建成。
靜大縣——由靜海、大城各一部建成。
建國縣——由獻縣、河間、交河各一部建成。系以抗戰中犧牲的烈士焦建國的名字命名。
青滄交縣——由青縣、滄縣、交河各一部建成。
之光縣——由清苑縣張保公路以東部分和安新縣一小部建成。系以犧牲的烈士李之光的名字命名。
定南縣——由定縣南部建成。
津南縣——由天津以南,當朝浦路以東,堿水河以北地區建成。
第一聯合縣——由容城、定興、新城、雄縣、霸縣各一部建成。
第二聯合縣——由新城、固安、涿縣、霸縣各一部建成。
第三聯合縣——由永清、安次、宛平、固安、霸縣各一部建成。
第四聯合縣——由雄縣、霸縣各一部建成。
第五聯合縣——由涿縣、良鄉、宛平、大興各一部建成。
七字辦事處——這也是一級縣級行政機構,由第三聯合縣的第二聯合區擴建而成,轄大興、宛平、安次、永清、固安、涿縣、良鄉部分地區。辦事處建有黨的組織,稱作七字工委。
平南縣——1944年7月,由七字辦事處改建而成。
容雄縣——1945年3月,第一聯合縣一分為二,其中東部地區建成容雄縣。
容定縣——第一聯合縣一分為二后,西北部地區建成容定縣。
永霸縣——1945年3月,第三聯合縣一分為二,其中之一是恢復安次縣。永清、霸縣部分建成永霸縣。
涿良宛縣——1945年3月,平南縣一分為二,其中之一是恢復大興縣。其他為涿良宛縣。
除以上各縣外,在抗戰即將勝利前,還短暫設立過兩個市:辛集市、勝芳市。
各新建邊區縣政權完全根據對敵斗爭需要而建,各縣所轄地區實際上變化很頻繁,而且成立早晚也不一致,上述僅是大概情況。
這其中的之光縣、建國縣以前沒有,解放后也沒有,只有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才有。
雁翎隊活躍的安新縣,抗戰時期曾一度改名白洋縣,但為時很短,沒能叫起來。
新安縣古已有之,因與河南的新安縣重名,民國初年與安州合并,各取首字為安新縣。抗戰初再次分開,分別為安新縣和新安縣。到大約1940年,重又合并而成安新縣。
新鎮縣是抗戰前有,抗戰時并入文安縣,1949年正式撤銷的。新鎮縣原名保定縣,因與保定府(就是現今的保定市)重名,后改名新鎮縣。縣府就在今天文安縣的新鎮。
不一定全,不一定準,歡迎補正。
本文關鍵詞:冀中抗日根據地的作戰方式,冀中抗日根據地地圖,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有哪些,冀中抗日故事,冀中抗日根據地在哪。這就是關于《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揭秘八路軍冀中抗日史上最悲壯的一天》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冀中根據地抗戰故事,揭秘八路軍冀中抗日史上最悲壯的一天":http://eshow365.cn/3-8461-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