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的主人公(完璧歸趙,藺相如真的贏了嗎)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61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的主人公,今天涌涌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藺相如真的贏了嗎?2、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的主人公1、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藺相如真的贏了嗎?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古人展現智慧的小故事,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于藺相如的“完璧歸趙”了。
在這個故事中,藺相如憑借一己之力,有勇有謀,斗敗了“狡猾貪婪”的秦昭襄王,保住了趙國的寶玉——和氏璧。這看似是有勇有謀的藺相如跟不懷好意的秦王的一場對峙并且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反而給趙國留下巨大隱患,藺相如真的贏了么?不見得!往后的事,老師都不會告訴你。
公元前二三八年,趙國的趙惠文王從楚國得到了一塊絕世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之后,便做出了一個舉動:
“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史記》)
趙王接到信后,就和群臣商議對策,他們知道狡詐如秦王,一定不會真心地以城換玉,但是此時秦國的實力非常強大,如果不把和氏璧交出去,又怕開罪秦王,導致兩國交戰,趙國遭殃。一時間,趙王陷入兩難的境地。
這時,宦官令繆賢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藺相如給趙王,說藺相如愿意前去獻玉,并且還可以保住趙國顏面。趙王應允,藺相如就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大殿之上,他佯裝進獻,等到快到秦王跟前的時候,卻突然怒發沖冠,指責秦王不講誠信,要將和氏璧撞碎。
秦王怕他真的沖動毀玉,只好讓人拿出地圖,給藺相如看那答應的十五座城池。但藺相如也知道這不過是緩兵之計,于是提出讓秦王齋戒五日之后,再將玉送上。
后來宴會一結束,他就安排人將玉璧送回趙國。等后秦王的設九賓之宴,再次要求他交出玉時,藺相如不卑不亢,要求先割城,后交玉,否則就是殺了自己也不會屈服。《史記》記載說: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秦王并沒有太過于生氣,反而“投降認輸”,承認藺相如的厲害,打殺了藺相如也無濟于事。還不如放他回去呢!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眾所周知,《史記》采用的是春秋筆法,里面的每一個字背后都包含深意。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經被送回趙國后,他們的反應實在耐人尋味。
各位讀者仔細想一下,如果秦王真的是狡猾貪婪的人,受到藺相如這么大的“侮辱”,會輕易饒了他嗎?怎么還有心情跟群臣“相視而嘻”?想必更多的就是計謀得逞后的會心一笑,以及對這個藺相如的嘲笑罷了!
再者說,秦王事后閉口不提和氏璧的事情,說明什么問題呢?秦王根本不是想要和氏璧,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試探趙國的虛實罷了!表面上藺相如贏了,保全了和氏璧,變現的把某些秦王想知道的事情告訴了趙王,因此秦王才是這件事背后最陰險之人。
可能有人會懷疑,如果想要攻打直接打就好了,為什么要借著和氏璧的理由來試探呢?這其實跟當時的局面有很大的關系。
秦國在經歷了商鞅變法,張儀連橫伐交等一些強國政策之后,此時的實力已經是其他諸侯國難以望其項背的。等到秦昭王這代時,前幾任秦王東征西討,幾乎已經兼并了大多數諸侯國,只剩下了楚國和趙國。由于當時秦昭王將注意力集中到了趙國身上,想要攻打趙國。
而此時趙國的情況不容樂觀。前一任的趙王——趙武靈王,他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作為北方的國君,因地制宜,他想出了一個增強國力的辦法:
“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著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那”(《資治通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
他讓趙國的百姓們都學胡人,穿胡服,練騎射,增強了趙國整體的國力。史書記載: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辟云中、雁門、代郡三郡。
當推行了這一系列措施之后趙國的國家總體實力得到了穩步的上升,吞滅了附近不少的小國家,打敗了少數民族的入侵,同時奪來了三個郡的土地,可謂是風頭一時無二,就連秦王也是對這樣的趙國都產生了危機感,對于趙國充滿忌憚。
而歷史總是充滿傳奇性的,此時的趙王趙武靈王,有感于自己15歲臨危受命當上趙王,而把趙國帶到了如此強大的地步,正值壯年的他不想讓子孫重蹈自己的覆轍,處于不會處理政務的困境,同時還想自己去處理軍務,于是正值壯年的他居然決定禪讓!
更為尷尬的是,他禪讓后立刻就后悔了,不想當太上皇了,想跟兒子爭皇位,于是施行了一系列的計策,可惜的是,他這一行為觸怒了其他的繼承人和當時的趙文惠王,于是他們設計想殺死趙武靈王。
《資治通鑒》記載了趙武靈王凄慘的死法和之后趙國的下場: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三月馀,餓死沙丘宮。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之。吳娃死,愛馳;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
就這樣,一代英主趙武靈王活活餓死了!其他能爭奪王位的人也是非常的積極,紛紛開始了自己的“表演”,趙國陷入了內亂之中,實力極大的縮減,強盛的趙國就此衰落。
反觀此時秦國日益壯大,野心勃勃的秦昭王就想借此機會將趙國一舉殲滅。秦王雖然知道趙國出了內亂,但不清楚真實的情況,畢竟趙國已經有了比較雄厚的基礎,秦國沒有十足的把握而不敢貿然攻打趙國。
為了避免冒險,秦昭王就想找機會試探一下。正巧此時趙國得了一塊絕世美玉,所以秦王就想出了“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的方法來試探趙國的反應:倘若此時趙國態度強硬,說明趙國仍然有一定的底氣可以作戰,實力不會太弱,那么秦國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而倘若此時的趙國膽敢露怯,說明趙國的底氣不足,沒有跟秦國交戰的底氣了。
而藺相如看似非常強硬,實則一系列的行為已經深深地“露怯”,在秦王面前外強中干,不惜以死威脅,這恰恰是趙國不敢跟秦國開戰的表現啊!秦王聽了才會開心至極,不但沒有殺藺相如還把他送了回去,因為他知道趙國已經離滅亡不遠了。
果然,第二年秦國立刻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把趙國這塊最后的絆腳石消滅了。所以所謂的大智大勇的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其實是中了秦王的計謀啊!
所以說,在歷史上,君王們的博弈,從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是要從長遠的角度打算。趙國雖然贏回了和氏璧,但是卻加速了亡國的速度,這“完璧歸趙”究竟是福是禍呢?
“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被選入了我們的課本,科教人員其實是想用此事,來提高學生們的智慧,而這背后包含的博弈就太過于高深,看似藺相如取得了勝利,其實是一場失敗的外交。只不過當時的學生無法理解背后的含義,因此對于這件事,老師都不會講的。
無獨有偶,《史記》中還記載了與“完璧歸趙”事件性質相似的故事,而主人公在處理方式上卻不一樣,而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話說秦昭襄王在攻打齊國時,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打探齊國的虛實。秦昭襄王派遣使者送給齊國一副玉連環,要求讓齊國將此玉環解開。而齊國君王后的做法非常霸氣,直接將玉環摔碎了,并回復秦國使者:這樣不就解開了嗎?
之后,秦國也沒有對齊國作出任何行動,個中韻味各位細品。
很多人都認為君王后這只是魯莽的行為,反而“瞎貓碰到死耗子”讓秦國產生了錯誤的判斷,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中卻對君王后這般評價:“君王后賢,事秦謹。”一個賢德并且對待秦國謹慎的王后,怎么會如此魯莽行事?
答案可想而知:君王后看穿了秦國的伎倆罷了。
《史記》中記載了很多蘊含智慧的故事,讀史就是如此,我們能從古人的行為中學到很多經驗智慧,這也是“讀史使人明智”的根本原因。
2、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的主人公
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藺相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秦國得知后,想要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怕不交出和氏璧得罪秦國,又怕交出和氏璧秦國出爾反爾,舉棋不定之時,藺相如說:“由我將和氏璧送去秦國,如果秦王交出十五座城,我就把和氏璧留下;如果秦王不交出十五座城,我就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完璧歸趙的主人公?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完璧歸趙的主人公
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藺相如。
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秦國得知后,想要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怕不交出和氏璧得罪秦國,又怕交出和氏璧秦國出爾反爾,舉棋不定之時,藺相如說:“由我將和氏璧送去秦國,如果秦王交出十五座城,我就把和氏璧留下;如果秦王不交出十五座城,我就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
本文關鍵詞: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誰的 答案,完璧歸趙的主人公,圍魏救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的 答案,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誰。這就是關于《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的主人公(完璧歸趙,藺相如真的贏了嗎)》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的主人公(完璧歸趙,藺相如真的贏了嗎)":http://eshow365.cn/3-8429-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 上一篇: 生石灰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生石灰與水反應有毒嗎)
- 下一篇: 辦公室魚缸風水講究 老板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