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時間表,五分鐘了解《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87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普法戰爭時間表】,五分鐘了解《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今天乾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五分鐘了解《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2、普法戰爭時間表,五分鐘了解《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1、五分鐘了解《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
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在德國稱德法戰爭,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并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后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終。
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
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后,法軍接連敗北。
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
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
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戰爭背景
俾斯麥
1866年的普奧七星期戰爭,普魯士以快而驚人的勝利攪亂了歐洲的均勢。早先,法國的拿破侖三世有支配歐洲大陸之勢:雖然法蘭西第二帝國內部并不鞏固,然而憑著法軍在克里米亞戰爭和奧意法戰爭中不斷獲得的軍事勝利平息了不少內部矛盾,也拉攏了一定的民心。拿破侖三世便竭力想恢復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歐陸霸權。然而此時的普魯士在宰相俾斯麥的籌劃下,正積極使得自己在德意志聯邦中扮演重要角色。
德意志帝國之前并不穩定,鐵血宰相俾斯麥認為多年的會議與交涉不足以聯合整個德意志,作為德意志的兩大強權之一的普魯士的宰相,他提出使用戰爭的方式聯合整個德意志,成功取得了德國的統一,所以俾斯麥稱為鐵血宰相(在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后,另一強權奧地利被踢出德意志帝國后,與匈牙利聯合,史稱奧匈帝國)
1866年的普奧戰爭的勝利確定了其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領導地位,嚴重威脅到法國在歐陸的霸權。
法國當局意識到普魯士的崛起對其地位的威脅,因此國會中的國權主義分子遂提出一積極的對外政策,他們甚至把此政策看成是對國內慷慨讓步政策的補償。拿破侖三世要求俾斯麥同意,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合并于法國,作為對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守中立的報償。關于法德兩國的關系,其實尚未至戰爭階段,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曾回復法國稱德法兩國仍應展開會議商討阿爾薩斯等地的歸屬
1870年戰爭的起因是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因為私生活放蕩,政局混亂而被推翻,致使王位虛懸。西班牙的內閣會議決定尋找適合的繼承者,其中與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有遠親關系的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似乎有希望成為候選人,消息不幸在1870年6月底走漏,結果大大激怒了法國外長格拉蒙公爵,在當事人本人拒絕后他還威脅威廉一世,要求保證永遠不染指西班牙王位,威廉委婉地拒絕了對方的要求。但蓄意挑起戰爭的俾斯麥卻在電報上刻意添油加醋(即所謂埃姆斯密電),激怒了法國輿論界,正愁找不到出兵借口的號稱杜伊勒里宮的狐貍和神秘的斯芬克斯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馬上宣戰。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
普法戰爭形勢圖
1870年7月19日法國拿破侖三世首先向普魯士宣戰,于是普法戰爭爆發。
但在此之前的數天法國已經開始動員,很多熱衷的法國人支持這場戰爭,而包含極高比例之職業軍人與經驗豐富之退役軍人的法軍一致被認為無人能敵。但由于法軍介入太多的殖民戰爭,使他忽略對付這個歐陸大敵時,應該在動員前先行計劃,到7月底才集結于邊境8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侖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
拿破侖三世將自己的軍隊作了3線部署:第1線為主力萊茵軍團,轄3個軍,配置在法德邊境的提翁維爾和比奇之間,開始由法皇親自指揮,后由巴贊元帥指揮;第2線為2個軍,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麥茨,由麥克馬洪元帥指揮;第3線為預備隊2個軍,配置在南錫和夏龍。這本來是一個先發制人的進攻部署,計劃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切斷南北德意志的聯系,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
但與此同時,普軍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于普法邊境或將其趕到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由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于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火炮1584門。
1870年8月2日,法軍以3個師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并無有力的作戰行動,僅同敵人前衛部隊進行一些小規模接觸。普軍旋于1870年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國境。法軍在邊境地區不利的陣地上迎擊普軍的進攻,普魯士王儲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軍團以10倍之眾在維桑堡會戰擊敗法軍杜埃將軍的師(1870年8月4日),法軍死傷23%、1870年8月6日兩軍在沃爾特再戰,法軍重騎兵發動勇猛的沖鋒,但普軍卡爾·腓特烈親王的第二軍團有13萬,重創麥克馬洪元帥的第1軍4萬人。同日屬于巴贊軍團的法國弗羅薩爾將軍的第2軍也在福爾巴克被普軍第一軍團以壓倒的人數優勢擊退,敞開了進入洛林的大門。
普法戰爭
戰后有一個戰役間歇期,由于普軍主力也未能充分展開,不能連續進攻,乘勝追擊。而法軍雖由于戰前準備不足,在邊境地區會戰中打了敗仗,但主力并未受到普軍的重大打擊,損失有限;同時邊境的陣地是為進攻而設的,根本不適于防御。在這種態勢下,法軍主力理應有計劃地撤向戰區縱深,補充兵員,調整部署,待機與普軍決戰。
但是,初戰失敗后立即產生政治影響,埃米勒·奧利維耶垮臺,8月10日夏爾·庫贊·蒙托邦組閣,此人已經74歲,屬于皇后為首的主戰派。由皇后攝政的巴黎政府出于維護本身統治的政治需要,一再干預前線指揮員的作戰部署,阻止一線部隊向戰區縱深后撤;而身在前線指揮的法皇竟然也附命巴黎,從而鑄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錯。本來由法皇指揮的主力萊茵軍團,最初已下令向戰略腹地夏龍兵營退卻,但巴黎政府卻認為,如果軍隊一撤退,首都就要造反,堅持不應后撤。
拿破侖三世
于是,在1870年8月9日,法皇改變了原計劃,停止部隊撤退,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梅斯。
1870年8月12日,疾病纏身的拿破侖三世把萊茵軍團的指揮權交給了巴贊元帥。然而巴贊只有匹夫之勇,并無良好的指揮與戰略能力,他猶豫不決,時而決心退向夏龍與麥克馬洪會合,時而決心在梅斯防御。當最后決定向夏龍撤退時,已喪失時機,普軍已逼近。經8月16日的馬斯拉圖爾之戰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戰役,兩軍都表現了難以置信的勇猛,法軍炮火十分猛烈,康羅貝爾和格本捉對廝殺,雖然法軍成功的擊退了普軍的攻擊,并使得普軍第一軍團和王軍禁衛軍損失慘重,但未能打開通往凡爾登的道路,巴贊軍團再次退回梅斯要塞,陷入了普軍第1、第2軍團7個軍和3個騎兵師(16萬人)合圍中。
麥克馬洪率軍(12萬余人、393門火炮,76門“米特拉約茲”機槍)退往夏龍。他原準備誘敵深入,在巴黎城下與普軍決戰。攝政的歐仁妮皇后和帝國首相八里橋伯爵夏爾·庫贊·蒙托邦擔心繼續退卻會在國內引起動蕩或革命,皇后認為:“只有皇帝的敵人才會同意他返回巴黎”。
1870年8月22日,由議長勞爾率領一個代表團來到法皇大本營,勸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命令麥克馬洪向梅斯進發。接著,巴黎的攝政會議又給皇帝發來電報:“若不支援巴贊,則對于巴黎將發生極惡劣的后果。面臨著這個局勢,首都能否防御實頗有疑問。”于是皇帝又附命于巴黎。就這樣,夏龍軍團走上了在色當被殲的絕路。
麥克馬洪于1870年8月22日率軍從蘭斯出發前往梅斯。此時,從柏林傳來一則假消息,說除圍攻梅斯的部隊外,普軍決心全部向巴黎挺進。實際上普軍第3軍團仍在繼續追擊麥克-馬洪軍團,并向右實施大膽迂回,協同新編成的第4軍團將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軍連同拿破侖三世一起圍困于色當。
在1870年9月1日至2日,巴贊率領被圍在梅斯的法軍突圍失敗,成為代價最高的一次戰役,此后法軍紀律大壞,與此同時普法兩軍于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
9月1日上午,普軍占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并從后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并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后,拿破侖三世被逼于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
1870年9月2日,拿破侖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0.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
“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普軍能夠楔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并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
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里。
第三,援救巴贊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恩格斯在這里講的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戰略指導外,也和前線的最高指揮官的錯誤有關。
首先,當法軍在邊境初戰失敗決定后撤,而巴黎政府不讓主力萊茵河軍團后撤時,作為法軍右翼部隊統帥的麥克馬洪理應審時度勢,從戰爭的全局出發,率部向萊茵軍團靠攏,以便協同作戰。這樣,萊茵軍團就有可能避免被普軍合圍。但他卻機械地單獨退向夏龍,從而給普軍提供了一個趁勢把整個法軍分割成兩部分,進而予以各個擊破的條件。
其次,退到梅斯的十幾萬法軍,如果不是巴贊和拿破侖三世的因循貽誤,也是完全有可能克服巴黎政府的阻撓,在陷入重圍之前安全地后撤到夏龍地區的。但他們猶豫不決,仍想在麥茨要塞作毫無希望的固守,結果被普軍堵住了退路;被圍后,巴贊又消極等待援軍,不積極組織突圍。對此,恩格斯在他的《戰爭的危機》的短評中就敏銳地指出:如果巴贊不想把整個法國奉獻給入侵者,不想使自己困在一個饑餓很快會迫使他投降的地方作戰,他就應立即從麥茨退卻。然而他仍在原地未動。
再次,更為直接的是麥克馬洪違背作戰的基本原則,選擇了繞道邊境城市色當去解救麥茨的錯誤行動路線。從當時戰場的實際情況看,對麥克馬洪來說,去麥茨的路線,最短、最快、最可靠的是直接穿過普軍第3軍團。當然,這樣做既需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又需要有戰勝強敵的勇氣和魄力,但他在這兩個方面都缺乏應有的素質,因而也就不得不走上色當被殲的道路。色當這塊彈丸之地,北面距離比利時邊境只有8公里,西面和西南面又是一條大河——麥士河。會戰過程中,10余萬法軍在普軍四面夾擊下,最后被擠壓到縱深和正面僅三四公里的弧形地帶內,既無法實施機動,又難以進行適當的疏開配置。這樣,僅普軍集中幾百門火炮進行炮擊所造成的損失,就足以使法軍無法支持下去。
第二階段
在巴黎郊外的普魯士軍隊
色當的慘敗立即引發連鎖反應,1870年9月4日,法國掌握金融經濟的大資產階級趁機于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成以路易·朱爾·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德意志民族統一的障礙已消除,但普魯士當局決心將戰爭繼續下去,派兵向巴黎進軍。從此,普魯士的自衛戰爭已轉變為侵略戰爭。
對法國來說,普法戰爭到第二階段已轉變為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人民要求實行普遍武裝。國防政府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革命運動繼續發展,并已著手同俾斯麥舉行秘密談判,此時懾于人民的壓力,雖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強巴黎的防務。德軍向法國首都推進時如入無人之境,1870年9月19日即將巴黎團團圍困。
1870年9月23日,普軍占領圖勒,1870年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全靠人民的愛國熱情,法國才得以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包括國民自衛軍、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軍在內共約一百萬人,其中巴黎有40萬軍隊),這給普軍指揮部帶來了極大困難。所有普軍被牽制在各要塞,繼續圍攻梅斯和巴黎。集結于圖勒和布爾歇兩地的法盧瓦爾集團軍準備前去為巴黎解圍。
此時,法軍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元帥卻同敵人進行秘密談判,這一叛變行為對共和制法國是個打擊。
結果,法國最精銳的一個集團軍(17萬人)在被圍梅斯72天后,于1870年10月27日不戰而降。
普軍將由此而騰出的兩個集團軍壓向法國盧瓦爾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兩個集團軍均被普軍主力部隊所擊敗。
由于巴贊投降,法國政府又無意組織防御和同敵人進行秘密停戰談判,人民饑困交加,巴黎人民遂于10月31日舉行起義,但遭到鎮壓,1870年11月7日,盧瓦爾集團軍發起進攻,1870年11月9日,在庫爾姆附近擊潰敵巴伐利亞第2軍,占領奧爾良,但12月4日遭到普軍反擊,被迫退出奧爾良。
1871年1月,法北方集團軍在圣康坦附近失利,東方集團軍又在貝爾福附近遭到失敗。法國戰事每況愈下,處境艱危。
1870年12月27日起,普軍使用502門重炮對巴黎實施轟擊。巴黎守軍被困4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氣球(先后有65個氣球載164人飛出巴黎,包括堅決主抗抗戰的甘必大)和信鴿與各野戰集團軍保持聯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舉行起義。法國政府鎮壓起義后,同普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后的談判,于1月26日簽訂關于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又簽訂了停戰協定。
巴黎要塞大部分炮臺連同火炮和彈藥移交給了德軍,賠款2億法郎。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在國民議會批準和約草案之前,德國人獲得了將軍隊開進巴黎的權利,這些軍隊到3月3日和約批準后才撤出巴黎。
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這個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
5月10日,德法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1871),確認凡爾賽和約草案的基本條款,但條件更為苛刻,賠款從2億法郎增加到50億法郎,還要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
戰爭影響
法國
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侖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后,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侖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大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后,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巴黎公社
色當戰役后,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占領法國整個東北部,并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一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法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要求普遍武裝人民,抵抗普魯士的侵略,而自稱“國防政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起來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同德國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分,賠款付清以前,德國占領法國6個北方省。
在梯也爾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斗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
普法戰爭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致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又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占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內市場進一步狹窄。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因鐵礦產地的喪失和政局的混亂而明顯落后于美、德、英之后。
4、法國的歐洲霸權衰落
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法國失去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從而使法國在歐洲霸權地位被德國取代。
5、使法國的對外政策發生變化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后,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國和俄國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共同對付德國。由于出現新的霸主,各國自拿破侖一世起對法的孤立政策也逐步調整。
德國
1、完成統一
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普法戰爭后,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國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南德四國與北德意志聯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經濟發展
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后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德國從法國攫取了五十億法郎的軍事賠款和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更加醉心于對外侵略擴張,大批軍事訂貨,民眾也受戰爭鼓舞,從而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這使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跳躍式發展。
3、德國歐洲霸權地位上升
普法戰爭中,德國戰勝法國,一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就改變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成為強大的“中歐帝國”。
4、使德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新的變化
普法戰爭后,一方面,德國的強大使德國進一步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另一方面,在歐洲,德國雖打敗了法國,卻不能以武力將其消滅,德國以后便以推行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作為它的外交政策。
2、普法戰爭時間表,五分鐘了解《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
1870年的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為一方,普魯士,北德意志聯邦和德國南部其他邦為另一方,進行的一場戰爭,是由于普法之間深刻的矛盾引起的,是日益崛起德國和日漸衰落的法國,為爭奪歐陸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
這場戰爭發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普魯士有統一日耳曼的決心,另一方面,法國卻要阻止這種統一。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地處中歐的德意志,在19世紀上半期是一個松散的號稱德意志聯邦的政治結構。1864年,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政后,普魯士開始了統一德意志的帝國戰爭,首先普魯士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丹麥王國的戰爭,打敗了丹麥,隨后,普奧之間關系惡化,于是1866年6月普奧戰爭開始,結果是普軍大敗奧軍,基本統一了德意志。
在俾斯麥對付奧地利期間,為了讓歐洲霸主法國保持中立,曾許諾給法國很多好處,法國也樂于坐山觀虎,坐收漁人之利,但隨著普魯士的迅速崛起,法國變得恐懼,開始阻止德意志的統一。此時對法作戰,成了德意志統一的關鍵,而俾斯麥正等待著有利時機。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1870年,這個機會終于到來了。普王威廉一世的親屬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擔心普西聯合而極力反對,要求普王書面保證永遠不贊成利奧波德親王登上王位。普王將這一情況電告俾斯麥,俾斯麥抓住時機,修改普王電文,引起了法國人的憤怒,迫使法國對普魯士宣戰。
戰前普魯士的作戰意圖是占領法國礦產豐富的戰略要地阿爾薩斯和洛林,以此來削弱法國的勢力。而法國為了保持歐陸的霸權地位,企圖占領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經此事之后,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
法蘭西第二帝國面對普魯士的挑釁,立馬對普宣戰。法軍的作戰計劃,首先是集中優勢兵力先行出擊,越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接著聯合奧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后擊敗普魯士。
然而這一切都在俾斯麥的算計之中,南德意志聯邦由于害怕法國在戰前就自動投入了北部聯邦的懷抱,他們之間締結了秘密的攻守同盟,以普魯士國王為盟主,他們共同的敵人是法國,以使得長久分裂的日耳曼民族合二為一。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8月2號,法軍以三個師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并沒有有力的作戰行動,只是一些小規模的戰斗,8月4號普魯士軍隊進入反攻,越過德國的國境線,法國雖然在初戰中失利,但損失并不大。
不過,由于法國巴黎政府內部問題,一再的干預前線指揮員的作戰部署,使得法軍連接敗北。8月31號,法國軍團被圍困在色當,在9月1號的戰斗中,法軍幾次突圍均被擊退。第二天拿破侖三世率領剩余人馬向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投降。
法軍在色當戰役中的失敗傳回國內后,引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滿。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紛紛涌入議會,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隨后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之后,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制逐漸確立起來。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但普魯士軍隊依然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1871年1月底巴黎被占領,兩國簽訂停戰協議,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簽訂初步合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訂了正式的合約,這次戰役標志著普魯士正式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并且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
普法戰爭中,南北德意志聯合作戰,戰后,南部四方并與北部聯邦合并,成立了德意志帝國,在俾斯麥的運作和鼓動下,德國終于完成了統一。其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發展態勢,歐洲從此進入了各強國角逐的時代,直到一戰爆發。
本文關鍵詞:普法戰爭時間表最新,普法戰爭時間發生了什么,普法戰爭結束時間,普法戰爭持續多久,普法戰爭是哪年爆發的。這就是關于《普法戰爭時間表,五分鐘了解《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普法戰爭時間表,五分鐘了解《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戰爭":http://eshow365.cn/3-82783-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