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簡介最新,伊犁城市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210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伊犁簡介最新】,今天犇犇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伊犁簡介最新:伊犁城市2、伊犁簡介最新,伊犁的維吾爾人1、伊犁簡介最新:伊犁城市
伊犁位于,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城市之一。
全市總面積21,11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9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36萬,漢、蒙古、維吾爾等少數民族構成新疆多元文化的一個代表,也是中國地理研究的重要中心。
伊犁市不僅對維吾爾族特有的文化、歷史遺存進行了科學研究,
而且也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伊犁城市在新疆的西部地區,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共同構成了伊犁的美景。其中包括美麗的草原景觀、湖泊景觀、河流景觀、森林景觀和沙漠景觀等。此外,伊犁還有許多古老的建筑遺跡,比如古哈密汗宮、古代墓葬和維吾爾族民間節日。這些古老遺跡以及新疆獨特的歷史背景,都為伊犁城市添加了豐富的歷史底蘊,使其成為新疆研究、旅游和休閑的最佳地點。
伊犁城市圖片大全讓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伊犁的獨特景觀和風情,從中體會它特有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這些圖片展示了伊犁的日出、日落、美麗的草原景觀、古老的建筑、神秘的湖泊和河流,以及新疆獨有的歷史及文化,都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深刻地體會伊犁城市的獨特魅力,這里也將成為新疆旅游最火熱的地方!
2、伊犁簡介最新,伊犁的維吾爾人
農耕民族塔蘭奇在伊犁那些年,有幸和各民族朋友相處,最熟悉的還是維吾爾人。伊犁是哈薩克自治州,維吾爾人卻很多,尤其是邊城伊寧,差不多有一半是維吾爾人,其次漢人居多。哈薩克人大都居住在牧區。
查考過歷史,維吾爾祖先一支來自蒙古草原,另一支自古生活在南疆。千年滄海桑田,各民族遷徙融合,維吾爾人最終定居西域各地,少數散居在中原。如今,維吾爾人南疆最多,北疆主要在烏魯木齊和伊犁一帶。
維吾爾人雖有草原血脈,卻和漢人一樣擅長農耕。據傳,中原的棉花、核桃、番茄、黃瓜、西瓜、葡萄、石榴、無花果、大蒜等種種寶物皆由西域傳入。史上農耕文明最早起源于兩河流域,其后與歐洲、非洲和中亞多有交互,衍生眾多農作物品種,經西域傳入中國也在情理之中。
十七世紀中葉,準噶爾汗國把大批維吾爾人從南疆遷到伊犁墾田耕種。這些人當時被稱為“塔蘭奇”,意思是耕田人。后來,塔蘭奇成了伊犁維吾爾人的自稱。伊犁地處天山以北,阿爾泰山以南,廣闊的三角形盆地自東向西綿延數百公里。這里山清水秀,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又有伊犁河灌溉之利,非常適合耕種。塔蘭奇們在這里開荒修渠,把伊犁建成了一個大糧倉。幾百年來,伊犁一直是新疆西部農業中心,至今仍有“塞外江南”之稱。
拜圖拉清真寺和回族大寺
伊寧的城市風貌滲透著維吾爾農耕文化。初到伊寧,感覺這就是個大果園。除了成排的參天白楊,見到最多的是蘋果樹、海棠樹和高高架起的葡萄藤。那些中亞風格的庭院,幾乎家家都有蘋果樹和葡萄架。部隊駐地是自治州黨校。偌大校園看上去也是個果園,房前屋后全是蘋果樹、海棠樹和葡萄架。走出校園,還能看到更大的果園。我們在里面練習測距,要走好一陣才走到頭。有的街道兩旁竟用海棠樹作綠化帶。秋天海棠果成熟,黃里透紅,掛滿枝杈,一眼望不到頭。
伊寧的另一特色是水。這里夏季少有東部沿海那樣的大雨,卻不缺水。市區內水渠縱橫交錯,潺潺渠水或與一排排白楊相伴,或流經庭院門前,或直接穿過庭院。有些人家就從渠中取水來用。城內還能看到水磨,那種靠水流沖擊的石磨。那應該是早年遺留的手工業作坊,一直沿用到七十年代。原以為渠水引自伊犁河。后來才知,這是城外泉水,其根源也是伊犁河。
農耕文化離不開水。四大文明古國均沿江河而興盛。伊犁河同樣造就了一個歷史悠久,勤勞智慧的農耕民族。
伊寧民居,葡萄架和涼臺是每家必備之物
街頭印象軍人很少有機會直接和當地人打交道,對維吾爾人的初步印象都是從街上看來的。
上小學時,課本上講過庫爾班大叔騎毛驢去北京的故事,也讀過阿凡提的傳奇故事。印象里那是個極聰明的維吾爾大叔,穿著條紋長袍,戴著四角帽,遇事總有辦法。一次他在鄰居家樹蔭下歇腳,那個貪心鄰居讓他交樹蔭錢。他掏出錢袋在鄰居耳邊晃晃,問他聽見錢幣聲了嗎,對方回答聽見了。于是,阿凡提說,我用了你的樹蔭,你聽了我的錢幣,咱倆扯平了。這故事差點讓我笑死。
在伊寧街頭看不見阿凡提這樣的大俠,倒是能看到維吾爾人很會經商。那時候內地禁止個人經商。伊寧好像有特殊政策,賣瓜果的,賣雜貨的,滿街都是。不大點的巴郎子(維語男孩兒)就會舉著一串葡萄扯著嗓子吆喝,還會和買主討價還價。路邊常見烤羊肉串的,就像現在內地見的那種,弄個長鐵盒架起來烤。不過,他們用的不是木炭,是新疆特有的無煙煤。那種煤用一根火柴就能點著,沒一點煙,燒完后只剩一丁點白末。那羊肉串自然味道純正,吃的人很多。我從沒吃過。有戰友吃過,說是躲到沒人的胡同里悄悄吃,吃完再把鐵簽兒還回去。維吾爾人對軍人很放心,并不在意是否會把鐵簽兒丟掉一走了之。
街上時不時駛過一輛四輪馬車。那種車和內地的膠輪馬車完全不同。輪子是木頭做的,邊緣包著鐵皮,一般是兩匹馬并排拉,看上去就像歐洲中世紀戰車,跑起來震天動地。維族駕車人雙手扯著韁繩。看那坐姿和神態,就像后面坐的是國王,比現在開寶馬的還要威風許多。估計現在的伊寧人已經見不到這種車了。
最有特色的是維吾爾姑娘。她們穿著鮮艷長裙,腳上是皮鞋或長筒皮靴,頭發盤起來,腦后系一條彩色三角巾,整個裝束類似中亞或東歐風格。好像都描過眉,把雙眉連成一條線,看上去挺順眼。她們喜歡三兩個人挎著胳膊并排走,似乎約好了踩著步點,昂首挺胸,顯得清高灑脫。見軍人迎面走過,有人還會側臉沖你笑笑,很友好的樣子。
伊寧市舊日街道
和維吾爾人聊天伊寧市的維吾爾人大都會說漢語。尤其是那些干部模樣的人,都會說一口流利的新疆普通話。新疆普通話聽起來怪怪的,喜歡在后面帶個“嘛”,子女無論大小一律是“娃娃”,就像有些南方人,六十歲的子女也叫“小孩子”。
有次和戰友在街上散步,見有個中年男子坐在街邊,就過去和他攀談起來。和維吾爾人打招呼很簡單,這邊一句“亞克西”,那邊回一句“亞克西”,大家相視一笑,就算認識了。那時漢族人還沒學會說“你好”,“吃了嗎”早已過時,和生人打招呼缺少通語,只能沒話找話說。
那人很健談,一開口就止不住。他告訴我們,他在那里等娃娃放學,娃娃上的是漢語學校,漢語說得比他標準。上維語學校還是漢語學校由自己選擇。他們選了漢語學校,是希望娃娃將來有機會走出伊犁見見世面。那時候大學已停止招生,維吾爾人和漢人一樣,不敢奢望子女上大學。
還有次,我們和一個干部模樣的人聊起來。也是散步碰上,借問路的機會,大家隨便聊聊。他很了解新疆和伊犁歷史,和我們談起阿合買提江。伊寧有條街叫阿合買提江路,是為了紀念這位三區革命領導人。三區革命又叫伊寧事變,發生于抗戰勝利前夕。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個地區的民眾不滿盛世才的苛政,爆發起義,逐漸演變成激進民族運動。新疆和平解放后,新政府對三區革命給予肯定,民族軍并入解放軍,新疆遂轉入和平建設。這位先生很有見識,話里話外,既反對不公平對待少數民族,也反對激進民族情緒。他對素不相識的軍人如此坦誠,也讓我們有種被信任的感覺。
部隊駐地離伊犁河不遠,河畔有一大片西瓜地。有天我們走到那里,打算買個西瓜。看瓜人一邊擺手一邊說,吃瓜嘛,可以,買瓜嘛,不行,牌牌子沒有。我們明白,他說的牌牌子就是生產隊給的賣瓜許可,沒這個東西擅自賣瓜,有化公為私嫌疑。他主動請我們吃瓜,我們也不客氣了。我們覺得他為人很誠實,夸了他幾句。他有點不好意思,可是漢語說不好,只是一個勁笑。
伊犁河
住在維吾爾人家中本以為和維吾爾朋友只能萍水相逢,很難有更多來往。后來居然有機會住進維吾爾人家中,和他們朝夕相處。
那時我在團政治處搞新聞。三營要來一次冬季長途行軍拉練,政治處把我們這些小兵卒都打發下去隨軍采訪。幾百里的行軍,冰天雪地中走了好幾天,終于到達目的地。那是個規模不小的維吾爾村莊,估計得有幾百戶人家。三營要在那里休整半個月,各連隊分散住在村民家里。
我隨八連一個班住進一戶人家。院子不小,和沿海這邊農家院落差不多。牛欄和羊圈占了一塊空間。房子是西北常見的那種干打壘,用干土夯出的墻,從外面看不如土坯砌成的房子整齊。走進去看卻很不同。內墻都粉刷成白色,玻璃窗上掛著那種鉤針編織的花飾,窗臺還擺著天竺葵。這是城市人家常見的室內布置,沒想到維吾爾村民也如此講究,比內地漢族村民的屋內布置要好很多。恐怕這不僅是收入水平問題,也是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的差別。
這家人是夫妻倆帶著兩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只有兩間屋。他們把溫暖明亮的里屋讓給我們,他們自己住外屋。外屋一開門就帶進冷風,條件要差得多。也許是村里這樣安排,也許是他們自己主動這樣做。他們能聽懂一點漢語,但不會說,我們也無從知道。維吾爾人有種待客如貴賓的習俗。也許正是出于禮節,他們自然而然會這樣做。
我們一群身強力壯的軍人,卻讓老鄉在外屋受寒風,有點說不過去,可是也只能這樣了。班長領著他的兵,每天打掃院子,去河邊挑水,盡量多做些事。有天,班長突然靈機一動,提出在院里挖口井。村里沒有水井,都是跑老遠去河里挑水。好像他們沒有挖井的習慣。班長和這家人商量挖井的事,連說帶比劃,終于讓男主人聽明白。他不反對。
這些從中原鄉下來的兵挖井十分在行。他們用挖戰壕的軍用十字鎬和小鐵锨挖土,大半天功夫就挖下兩米深,而且井底就出水了。一口土井,挖深了不安全,班長決定就此停工。好賴井水可用來洗刷和喂牲口。
維吾爾老鄉打上一桶水,高興得手舞足蹈。這可是全村僅有的一口井,別人家都沒有。
臨走那天,主人弄了些瓜果招待我們,還不知從哪里請來一個小伙子,手里抱著個冬不拉,看樣子是他們家親戚。大家坐定,小伙子邊彈邊唱。我們聽不懂唱的什么,只見小伙子眼里放著光,唱得很專注。突然,歌聲停止了,不是那種漸弱收尾,好像是忘了詞兒。那家人大笑起來,我們也跟著笑起來。這場臨別聚會從頭至尾沒有語言交流,但我們能體會到維吾爾老鄉要說的話。
伊犁隨處可見的毛驢車
意外之災軍隊有嚴格的槍械管理和使用條例。實彈訓練結束,一定要按規定程序退子彈。最怕退子彈只退彈匣,少拉一下槍栓,把子彈留在槍膛,過后就忘了。平時站崗放哨都不能帶子彈,害怕走火。有次在鄉下施工,夜間一個人放哨,背支空槍滿村轉。心里這嘀咕:這黑漆漆一片,要是有人知道我背的是支燒火棍就壞了。這時只能把刺刀打開,多少壯壯膽。
可是總有人不守規矩,因而釀成大禍。有個營打靶時曾有人沖戰友瞄準,忘了槍膛里有子彈,結果把人打死。父母趕來,哭得驚天動地。干什么不好,偏要玩這種邪乎事。我們營的走火事件更慘,打死的是個維吾爾男孩兒,這禍闖大了。
那是一個班長,帶一班人在伊寧郊區種地以補充軍糧。當地人和這些兵混熟了,孩子們常過來玩。這個班長實在粗心,也是忘了槍膛里有子彈,結果走火把一個男孩兒打死。這位慌了手腳,一口氣跑了十幾里路趕到連部,見面第一句話是:我殺人了。連長指導員如五雷轟頂,這可怎么向孩子家人交代?
團部做了各方面安排來補償人家。首長親自帶那個兵前去賠罪,和那家人一起為孩子送葬。那家人非常通情達理。他們覺得這個兵也挺可憐,希望部隊別和他過不去。這一來差別大了,最后是按過失傷害致死處理,那個倒霉兵被軍事法庭打發到一個地方趕馬車去了。但凡人家不依不饒,這邊就很難辦,弄不好還得出大亂子。
維吾爾人家的豁達讓我們十分感動。遇喪子之痛還能替別人著想,擱到哪兒都不易。
天山腳下的伊犁
維吾爾民族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傳統。他們經過多少代顛沛流離,最后定居在新疆大地。他們匯集東西方文化成果,用自己的雙手把干旱土地變成宜居家園。廣袤西域是多民族混居地區。千百年來,那里有歌舞升平,也有戰爭沖突,有民族融合,也有敵對和分裂。人類歷史正是在風風雨雨中一步步走過來,從野蠻走向文明,從狹隘走向寬容,從孤立走向開放與融合。相信維吾爾民族定會承襲其優秀文化傳統,于民族之林中彰顯其獨有光彩,與中華大地一起步入新時代。
本文關鍵詞:伊犁簡介最新疫情情況,伊犁市百科,伊犁自治州簡介,伊犁原名,伊犁市介紹。這就是關于《伊犁簡介最新,伊犁城市》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伊犁簡介最新,伊犁城市":http://eshow365.cn/3-79549-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 上一篇: 書房里有樓梯風水 書房風水
- 下一篇: 買樓16層風水上看好么?樓層幾層最好最有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