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q0ghy"><meter id="q0ghy"></meter></bdo>
    <rt id="q0ghy"></rt>
  1. <label id="q0ghy"></label>
    <bdo id="q0ghy"><meter id="q0ghy"></meter></bdo>
    當前位置:首頁 > 生活小常識 > 正文
    已解決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來自網友在路上 11708170提問 提問時間:2023-10-26 16:30:40閱讀次數: 170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70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今天犇涌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2、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信仰的力量

    1、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科學發展的早期,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擁有某種宗教信仰。但如今,大多數科學家都是無神論者,擁有某種信仰的科學家變成了少數。我不禁很好奇,一個同時信教和搞科學的人會是一種什么體驗呢?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天文學的創始人開普勒(16-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經過長期努力,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提出著名的行星運動三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他在《宇宙的神秘》一書中說:“……對外部世界進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發現神賦予它的合理次序與和諧,而這些是神依數學語言透露給我們的。”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尋找大自然的數學規律是為了研究神的本性和行為,以及神安排宇宙的方案是早期科學家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強烈動機。開普勒、伽利略、帕斯卡、笛卡爾、牛頓、萊布尼茨等近代科學和數學的開創者們都視科學為基督教的使命,他們認為科學家有義務去肩負。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整個人類的首要追求目標應該是理解和發展神所創造的奇跡,這也是神賜地球給人類這個帝國的原因。”在這種熱烈的基督教信仰動機的驅使下,他們證明了自然界的一些現象與數學定律相吻合。由此使他們更加深信神不僅創造了世界,而且其創造與數學思維相一致。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雖然我沒有具體去統計,但是仍然敢斷言,近代科學家中,擁有某種宗教信仰的人是絕大多數,尤其是很多德高望重的科學家,他們也從來不避諱談自己對宗教的看法。然而這種情況到了現代,則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我找到了一篇論文發表在《自然》雜志 上的論文。《自然》雜志的這篇論文發表在(Nature 394, 313 (1998))。該文章做出的結論是:頂尖自然科學家中,不信神的比例比以前都多——幾乎全都不信神。

    這篇論文,總結了,1914年,1934年,1996年,以及1998年所作的調查,通過這些數據分析顯示:美國科學家當中,信教的比例正在大幅度較少,而美國科學院院士當中,1914年的時候,美國科學院院士中信“上帝”(是指所有上帝)的比例還有 27%左右。到1998年,信“上帝”的比例只有7%!!!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我為什么會相信《自然》雜志上的論文呢?這是因為,《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志專一于一個特殊的領域不同,《自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志(其它類似的雜志有《科學》和《美國科學院學報》等)。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自然》 是科學界普遍關注的、國際性、跨學科的周刊類科學雜志。2014年它的影響因子為41.456。

    在鐵打的證據面前,宗教信仰逐漸在科學家群體中失去影響力,今天的科學家同時信仰宗教并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的只是少數,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么為什么會發生早期科學家信仰宗教(有神論)而今天的科學家大多數不信這樣的情況呢?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宗教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在科學啟蒙的初級階段,導致宗教幻想的現實根源仍然存在,科學還很弱小,不能解釋的東西太多。但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是最先發現宗教中所謂的超自然力大部分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的那群人,自然宗教的影響力最先在科學家群體中逐漸消亡。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盡管美國科學院院士中信“神”的比例大幅下降到了7%,這個比例下降得夠快吧?可是,即使只有7%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信“上帝”,那也是長長的一串名單!為什么仍然會有少數科學家仍然保留宗教信仰,他們又是怎么樣的一種心理體驗呢?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實話實說,我并不知道這群信教的科學家是怎么想的,畢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我想有這樣一句話可能非常適合他們的心理狀態——科學在實驗室,上帝在廚房。意思就是說,研究科學就需要使用科學思維,而上帝是這些科學家的精神家園。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為什么宗教不能在實驗室?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所有的宗教完全不容質疑,唯我獨尊,而科學的最基本精神就是質疑,失去了質疑,科學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在一切都需要證據,需要被質疑和驗證的科學面前,宗教那些僵化的說辭不堪一擊。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就像我跟信佛的朋友聊天:

    她:“天人合一。”

    我:“怎么證明?”

    她:“佛經里找,很詳細。”

    我:“說一千道一萬就是沒有證據,沒有證明,是佛經里說的對吧?”

    她:“三千大世界里說得非常清楚。”

    我:“三千大世界是哪三千?請給出明確的天球坐標,晚上我要用望遠鏡看看。”

    ……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當一個科學家篤信宗教,就會盲聽盲信,失去質疑的精神和能力,還如何談科學的創新呢?更談不上什么研究了。

    2、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信仰的力量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40年持續奮斗,不僅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改變了世界發展的格局,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40年持續奮斗,不僅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改變了世界發展的格局。

    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涌現出來的先進模范,是新時代的英雄。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當今,回望改革開放的來路,這些榜樣仍然閃耀著光輝,給予我們力量。在群星燦爛的先進模范人物中,吳仁寶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吳仁寶把造福人民作為畢生追求,始終站在改革發展的最前列。他擔任華西村黨組織書記40多年,帶領村民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把華西從名不見經傳的貧困小村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幸福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范,創造了從貧窮落后走向共同富裕的輝煌。吳仁寶雖然已經去世五年,但他的影響并沒有因此而淡出,他的崇高形象將長久地留存人們的心中。

    我和吳仁寶相識于上世紀60年代,我們有過四十多年的交往。我見證了吳仁寶率領華西村干部群眾創造的發展奇跡,深切感受到在吳仁寶身上集中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情懷和優秀品格。吳仁寶離開這些年,我特別懷念他,每次再到華西,他那忙碌的身影仿佛又出現在眼前,他那富有哲理、樸實而生動的話語好像又在耳邊回響。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個方面:一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理想情懷;二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優秀品格;三是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吳仁寶的一生就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牢記使命、奮勇前進的一生。

    吳仁寶說過:“一個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產黨,信仰馬克思主義。我一直沒有動搖過信仰,如果說我動搖了,也可能就沒有今天的華西。”他還用樸素平實的語言詮釋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解,他說:“什么是社會主義,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全世界人民幸福就是共產主義。”他親自編寫的《村歌》第一句就是:“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自信,高度自覺,堅信“社會主義定能富華西”。 心中有信仰,行動有力量。吳仁寶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始終做到“四個不動搖”: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集中精力謀發展不動搖,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不動搖。

    指出,“人間萬事出艱辛”,“實干才能夢想成真”。吳仁寶把堅定的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轉化為艱苦創業,為人民謀幸福的實際行動。1961年吳仁寶擔任華西黨支部書記。那個時候,華西跟全國絕大多數農村基本在一個起跑線上,全村845畝地、667口人,負債1.5萬元,人均年收入只有50多元,村民們為能吃飽飯而終年辛勤勞作。吳仁寶帶領華西村民迎難而進,開啟了艱苦創業、勤勞致富的不平凡征程。“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廠,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紀騰飛”。從農業樣板村到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再到農村現代化,不斷攀上新臺階:1972年,全村糧食畝產超過一噸糧,成為全國農業先進樣板;1978年實現工業產值69萬元,銀行存款超過百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20元;1988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億元村;上世紀90年代組建華西集團,“華西股份”上市;2003年華西集團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成為全國首家超百億的村級企業,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72500元。如今的華西村,集高效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于一身,資產超過500億元。2017年華西僅交稅就達13.56億元,比40年前增長了4812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9.05萬元,比40年前增長了411倍。

    共同富裕的理想在華西變成了現實。上世紀80年代,華西引以自豪的是“沒有貧困戶,沒有暴發戶,家家都是萬元戶”。今天的華西更加富裕了,“家家都是富裕戶”,資產最少的人家也超百萬元,村民之間沒有貧富懸殊,差異只是富裕程度不同。村民既有勞動收入,又有財產性收入,還能享受比城里更優的公共服務。華西早已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成就了名副其實的幸福村。前些年,一位德國政要到華西參觀后說:“華西的富裕讓我們親眼見到馬克思100多年前暢想的那種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真正富裕。”

    走進華西,人們一眼就可以看到一條醒目的標語:“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這是吳仁寶經常講的話。吳仁寶強調,富裕起來的華西要“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和欠發達地區。圍繞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富裕,吳仁寶帶領華西村做了兩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一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華西村通過派干部、出資金、帶技術、辦項目,遠赴寧夏、黑龍江援建了兩個“省外華西村”,幫助當地人民脫貧致富。出資上千萬元為中西部地區培訓了萬余名農村基層干部。同時積極開展幫扶合作,現在每年外援幫扶資金達到1億多元。二是,2001年以來,以“一分五統”的方式(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干部統一使用、勞動就業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將周邊經濟薄弱村納入華西共同發展。如今,大華西面積擴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擴大到3.5萬多人。華西村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美好現實向世人充分展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二)

    回顧歷史,一個人、一個單位進入先進行列并非易事,而像吳仁寶這樣永不褪色、華西這樣長盛不衰的先進典型更屬難能可貴。

    華西村創造的奇跡,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很多人都想探究吳仁寶和華西成功的秘訣。面對不斷的追問,吳仁寶的回答是鏗鏘有力的四個字:“實事求是。”他說:“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實事求是,只要實事求是,就能大難變小難,小難變不難。”實事求是成為吳仁寶做事做人的原則,無論是順利的時候,還是身處逆境,他都遵循實事求是這條最樸素的真理。正是由于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在每一個階段,吳仁寶總能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把握先機,走在改革發展的前列。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吳仁寶帶領華西村民艱苦奮斗,重整山河,通過平整土地、旱田改水田、兩熟改三熟,實現了畝產一噸糧,華西成為聞名遐邇的農業樣板村。盡管由此溫飽問題解決了,但吳仁寶深切感到,單一的農業很難使村民真正富起來。在艱苦的創業實踐中,他認識到:“要想富,靠工副”,華西必須走農副工綜合發展的路子。在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的熱潮中,他頂著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悄悄辦起了糧食飼料加工廠和小五金廠。當多數地方還在爭論農村能否辦企業的時候,華西又先后創辦了板網廠、藥械廠、織布廠等一座座工廠。蘇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華西起了領頭羊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吳仁寶認為,華西村人多地少,村辦工業基礎好,集體經濟有家底,從華西的實際出發,農業可以采取集體承包的辦法。他提出,由30名種田能手,承包全村500多畝農田,富余勞動力轉移到村辦企業。這一倡議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當時,外界也有人認為華西的這種做法“異類”,提出質疑。吳仁寶說:中央提出“宜統則統,宜分則分”,華西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既統了,也分了,符合中央的精神。事實證明,華西的這一做法,為率先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發表重要談話,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試,大膽闖”。并對市場經濟作了深刻闡述。吳仁寶獲知講話內容,當晚難以入眠,敏銳感到新的發展機遇到來,凌晨3點即召開村黨委會議。在會上他分析了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提出要籌集資金,加大投入,開拓市場,進行新一輪創業。外界傳說,吳仁寶“開了一個會,賺了一個億”。實際上是搶占先機,贏得市場,使華西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吳仁寶提出了多項改革舉措,采取合法的市場手段發展經濟,在村辦企業發展基礎上,組建華西集團,這是全省第一個村級企業集團。在堅持集體為主的同時,實行村民參股,發展私營個體企業、中外合資和混合型經濟,形成了以集體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格局。1999年,“華西股份”在深圳上市,成為“中國農村第一股”。

    進入新世紀,與蘇南其他地方一樣,華西的發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戰,資源瓶頸制約和環境污染的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吳仁寶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多次與我交談過,認為面對新的挑戰,華西的發展思路要提升,發展方式要轉型,而且要主動轉,早轉早得益。他還向我介紹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更好地利用兩種資源,拓展兩個市場的思路和具體措施。2010年上半年,我專門就轉型發展的問題去華西調查研究,吳仁寶和華西的同志向我介紹了轉型發展的思路和進展,把這些新思路和新經驗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地創高產出,人創高素質”,具體說,就是“三創”“三轉”:創新、創優、創效;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傳統轉現代。按照這個思路,他們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華西的經驗,使我深受啟發。此后,省委又專門派出調查組,全面總結了華西轉型發展的經驗,在全省進行推廣,為江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了有力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吳仁寶的成功實踐給了大家深刻的啟示:實事求是,才能與百姓同心;實事求是,才能改革創新;實事求是,才能與時俱進。如何堅持實事求是,吳仁寶把握的要領是:“吃透兩頭”“兩個負責”。他的 “吃透兩頭”,指的是吃透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吃透本地的工作實際;“兩個負責”,就是堅持對黨負責,對老百姓負責,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一致起來。熟悉吳仁寶的人都知道,幾十年來他有一個習慣,每天早上收聽廣播,晚上必看新聞聯播,不管多忙多累,雷打不動,從不間斷。正是由于他勤于學習,善于將理論與實踐、大政方針與具體實際結合,因此能做到身處基層,胸懷大局,富有遠見,作決策、辦事情具有前瞻眼光和戰略思維。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共產黨員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方向。”吳仁寶就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

    (三)

    吳仁寶一生獲得過許多榮譽和獎勵,在眾多的榮譽中,他說自己最看重的是“優秀共產黨員”這個稱號。他始終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處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這是吳仁寶經常說的一句話。樸素的語言,折射出他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和敢于擔當的精神。他常說:“一個人很難活到一百歲,但卻有能為老百姓干一百年的工作時間”“當官沒有終身制,為人民服務有終身制,所以我生命不息,服務不止。”他夙興夜寐,爭分奪秒地拼命工作,60歲之前每天工作時間在十六七個小時以上,80歲之后仍然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村里的老百姓算過一筆賬:如果按標準工作日計算,吳仁寶為華西奉獻的時間超過一百年。2013年3月,吳仁寶病危,得知這一消息時,我正在北京參加會議,會議一結束即趕到華西看望他,當時他已處于昏迷狀態,我感到十分難過。陪護在他身邊的子女告訴我,從病重起,吳仁寶沒有一句話交代過家事,處于清醒或半清醒狀態時,念叨的總是工作上的事情和華西的村民,有時在昏迷中蘇醒過來,還喊著“開會”。見此情景,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吳仁寶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牽掛的仍然是華西的工作和村民,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一心為民,忘我奉獻。

    “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鰲頭,一人也只占一個床頭。”也是廣為流傳的吳仁寶的名言。這一通俗平實的表達,體現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上世紀70年代起,他就給自己立下了三條規矩:一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二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三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他一直拿著低于村辦企業管理干部的工資,而且把上級歷年批準給他的一億五千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村集體。華西村民住的房子是一代一代更新的別墅,而吳仁寶和他的老伴,卻一直住的是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舊房子。我曾經到過他家,看到的是簡陋的住房、陳舊的家具和裝潢,唯一與眾不同的是墻上掛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他合影的照片。有人說,憑吳仁寶的能力和知名度,他完全可以成為家產億萬的富豪,但是在各種富豪榜上,找不到吳仁寶和他家人的名字。吳仁寶追求的不是自己賺多少錢,而是老百姓先富起來,實現人民幸福,共同富裕。吳仁寶從基層干部起步,曾擔任過6年江陰縣委書記,但他始終保留農民身份,當組織上準備調他到蘇州地委擔任農工部負責人時,他感謝組織上的信任,表示自己更適合于基層工作,愿意回華西做農民、當村官。經組織批準,1981年,53歲的吳仁寶回到了華西繼續擔任村黨組織書記。他的追求不是自己做多大的官,而是志在為老百姓多做事,為國家多做貢獻。

    吳仁寶始終把群眾冷暖悲歡掛在心上,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在他的身上,融合了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多年前,村民孫順良十二歲的兒子不幸溺水身亡,夫妻倆哭得死去活來。看到這對絕望的夫婦,吳仁寶心疼得徹夜難眠,他與老伴商量,毅然把11歲的小兒子過繼給了孫家,這個小兒子,就是現在的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從此真做了孫家的兒子,吳協恩的孩子出生后姓孫。吳仁寶“重孝”,對老人體貼入微的照顧,也是有口皆碑。早在上世紀80年代,電熱毯剛面世,吳仁寶和村干部就將它鋪到了老人們的床上;村里生產的瓜果蔬菜先讓老人們嘗鮮;看戲讓老人坐前排,看電影讓老人坐中間。吳仁寶自己從不做壽,卻帶著村黨委成員,捧著鮮花、敲鑼打鼓給百歲老人祝壽。村里制訂了養老獎勵制度,年滿80歲、90歲、100歲的老人,直系親屬分別獎勵1000元、5000元、10000元。在華西真正做到了老有所敬、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華西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吳仁寶不準稱他們“打工仔”“打工妹”,他說,到華西工作的人就是華西人,外來職工政治上、經濟上與華西人享受同等權利。現在,很多外來職工成了華西村辦企業的骨干,有的擔任了村黨委副書記。很多與吳仁寶接觸過的人都說,他謙虛謹慎,熱誠待人,既有很強的原則性,又重親情感情,有很強的親和力和感召力。

    吳仁寶堅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以德傳人,通過身教言傳來影響人、團結人。他首先帶領全家人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他一家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干部、村民不做的,他一家首先不做。吳仁寶引導華西村民既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要“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處理好家和國,個人和集體,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華西村不僅經濟發達、生活富裕,而且村風文明、環境優美、社會和諧。

    華西的同志說:“吳仁寶留給華西最寶貴的是精神,這種精神像血液一樣流淌在華西村民的脈搏里,成了華西永續發展的基因。”吳仁寶精神穿越時空,植根于華西,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今天,值得欣慰的是,華西人正踏著吳仁寶的足跡,傳承弘揚吳仁寶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往開來,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在更高起點再出發,共同富裕在更高水平再提升,為更加美好的明天團結奮進、再創輝煌。

    本文關鍵詞:信主能治好精神病嗎,中國禁止什么教,信教的都是什么人群,信教的人都很善良嗎,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狀態。這就是關于《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信教的人是什么心理,同時信教和搞科學是一種什么體驗":http://eshow365.cn/3-74529-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色婷婷五月综合丁香中文字幕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1| 天天综合日日噜噜噜| 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久久综合给合综合久久|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丁香五月网久久综合| 天天躁夜夜躁狂狂躁综合|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高清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国产免费| 色综合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AV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在 |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导航|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蕉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