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來的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37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歷史上的蛇吞象】,今天向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歷史上的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來的2、歷史上的蛇吞象,甲骨文里的岳陽1、歷史上的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來的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很多俗語都已脫離了最初的本意。比如“明哲保身”這個詞就是一個貶義詞:如今這個詞被用來批判那種為保全個人利益而不考慮原則的自私自利行為。然而“明哲保身”這個詞最早出自于《詩經·大雅·烝民》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既明事理又聰慧,善于應付保自身。顯然這個詞最早其實是一個褒義詞,因此曾長期被人們作為處世的座右銘。
“愚不可及”一詞如今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愚蠢得不可救藥。其實這個詞出自《論語·公冶長》中的“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句話的本意是:寧武子這個人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亂時就表現得很愚笨。他在該表現才能的時候表現才能,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表現愚笨。他表現智慧的行為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可他表現愚笨的行為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由此可見“愚不可及”的本意倒是有些近似于“大智若愚”: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用表面的愚笨隱藏自己的智慧。在我們日常所使用的俗語典故中“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蛇才多大,可象有多大。即使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巨蟒說能吞人倒有可能,可如果說能吞象得是多大一條蛇?。考词故悄壳叭祟愐寻l現過的最大的遠古蛇類泰坦蟒平均體重也只有1噸左右。
1噸重大小的泰坦蟒要吞食平均體重在5噸以上的大象估計也夠嗆。要說泰坦蟒能吞食剛出生的小象或許倒是有可能,不過這種巨大的蛇類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換句話說古人是絕不可能見到泰坦蟒吞食小象并將其記錄在案的。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人類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還相當有限:泰坦蟒只是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蛇類,可這并不能證明世界上就不存在可能比泰坦蟒更大的蛇類。
會不會有比泰坦蟒更大的能吞食大象的蛇類曾生存于這個星球上呢?這種蛇類所生存的時代會不會與遠古人類生活的年代有交集呢?會不會有親眼見到蛇吞象這種現象的人將其記錄在案呢?《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曾記載過一個“巴蛇吞象”的典故:"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傳說生于南海的一種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的巴蛇能吃大象。
巴蛇把大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內的疾病。相傳黃帝為阻止巴蛇襲擊人類就派大羿前往斬殺:大羿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最終成功將巴蛇斬為兩段。巴蛇的尸體變成了一座山丘(就是現在的巴陵)。史學界一般認為這個傳說其實是暗示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族戰勝了南方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
至于傳說中的巴蛇是否真實存在其實并沒任何實物可以證明。一般認為所謂的“巴蛇”可能是南方某些以蟒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所供奉祭祀的對象。這可能的確是一種遠古時代曾客觀存在的巨蟒,但這種巨蟒的真實體量大小可能存在人為夸大的因素?!叭诵牟蛔闵咄滔蟆钡牡涔首钤缫娪凇渡胶=洝罚贿^其實和同樣被記載于《山海經》中的“巴蛇吞象”并沒太多直接聯系。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典故說的是:從前有一個樵夫某一天在上山的路上看見一條受傷的蛇。慈悲大發的樵夫脫下衣服小心翼翼的把蛇包起來帶回家里治好了傷,后來樵夫就把蛇當做寵物養了起來:閑時當個說話對象逗逗樂子。蛇也很通人性。日子久了以后樵夫與蛇也有了一定的感情,所以越來越舍不得放回野外。樵夫不知道的是這條蛇不是一般的蛇,而是天上下凡的龍蛇。
傳說這種蛇經歷一番渡劫之后可以化為蛟龍。這蛇越長越大,食量也隨之越來越大,樵夫日益感覺自己負擔不起了。終于有一天樵夫猶豫不舍地對蛇說:“你已經長大了,我也養活不起你了。我已為你找了一個山洞,晚上趁夜色我把你送到那里,你要學會自己找食吃,我也會常去看你”。蛇點點頭表示同意了。于是樵夫當晚就把蛇送到了山洞后,又給蛇一個約定:以在洞口跺三腳當做自己來了的暗號。
樵夫下山回家繼續自己的生活:后來樵夫成了家有了孩子。十多年之后樵夫的兒子也長成大人并子承父業。父子倆一起進山打柴時父親給兒子講了關于這條蛇的故事。看到蛇一年一年長大,樵夫也年老體衰爬不動山了,所以就把經常看望蛇的承諾交代給兒子傳續下去。星轉斗移,冬去春來,又過了不知多少年,樵夫的兒子有了兒子——兒子又有了兒子,生生不息。
樵夫對蛇的救命喂養之恩、其家庭與蛇結緣的傳說伴隨著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已成為十里八鄉聞名的傳奇故事。當初的承諾已定格成祖訓,而幸運的蛇也已修煉成為一條吞云吐霧的巨蟒。后來國君的公主得了一種怪病,到處尋訪名醫久治無效。有一天來了一位江湖郎中在給公主看病后開出一劑藥方并要求用蟒蛇肝做藥引子。國君張貼告示聲稱:凡有取得蟒蛇肝治愈公主頑疾者封為國相并將公主許配給他。
樵夫的后人一看這告示不禁欣喜無限——這藥引子不就是為自己準備的嗎?他來到蛇居住的山洞站在洞口按照祖上傳下的暗號跺了三腳,蛇聽到之后就探出了頭來。樵夫的后人向蛇說明來意,蛇自然不愿割取自己的肝臟,可轉念一想:若非當年樵夫搭救之恩自己早已沒命,于是就讓樵夫的后人割走了自己部分肝臟。樵夫的后人向國君獻上了蟒蛇肝,公主服藥后果然藥到病除,于是樵夫的后人一步登天成為相國大人。
不久之后國君的寵妃也得了此病,于是相國大人又親自跑去割取蟒蛇肝,蛇又一次同意他割取自己的肝臟。治好了娘娘的病,國君自然欣喜不已??蓻]過多久太后又得此怪病,相國想也不想就又去割取蟒蛇肝。這次蛇依然不假思索地讓他去割取自己的肝臟,但當相國進入蟒蛇腹中摸到肝臟的位置時蛇閉上了嘴,一口吞掉了這個貪得無厭之徒。后人將此事稱之為“人心不足蛇吞相”。
這里的相指的是國相,后來以訛傳訛就變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叭诵牟蛔闵咄滔蟆弊鳛閯袷烂云鋵嵙鱾饔卸喾N不同的版本。上文所提到的其實只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其實關于“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流傳著其他一些傳說。盡管各個傳說故事在一些細節上略有不同,但大多都是反映人因為貪欲而自食其果。久而久之這個典故就被用來告誡人們不要為了一己貪欲而不擇手段。
“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實還有后半句"世事難了螂捕蟬”。這里的后半句并非轉折,而是對原意的進一步補充加深。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可以理解為人的貪心無窮欲壑難填,好比一條蛇吞進了一頭大象尚不能滿足;后半句"世事難了螂捕蟬”則表達了人心險惡難測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所以機關算盡到頭來害人害己恩恩怨怨無窮盡——正如那螳螂捕蟬卻不知黃雀在后、黃雀亦不知有老鷹在后、老鷹不知有獵人張弓搭箭以待。
2、歷史上的蛇吞象,甲骨文里的岳陽
岳陽,古稱巴陵或巴丘,陵也好,丘也罷,合為丘陵,符合岳陽的地形特征。為什么丘(陵)前有“巴”,歷來爭論得厲害。著名史學家何光岳先生認為,原籍四川的巴人敗于楚,一支潰逃至今湖南岳陽,留下許多墳丘,因丘和陵都有墳墓的意思,故名巴丘,又名巴陵。更多人則相信源于《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的神話,認為岳陽乃巴蛇吞象后吐出的骨頭堆成的山丘。六朝宋人庾仲雍在《江記》中與之配套補充說:“羿(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彼稳朔吨久鲃t在《岳陽風土記》中證實說:“今巴蛇冢在州院廳側,巍然而高,草木叢翳。兼有巴蛇廟,在岳陽門內。”至今岳陽仍遺存有“象骨山”“象骨港”的地名確為事實。那么問題來了,歷史上曾經有兩個后羿,一個是帝俊執政時期“射十日”的(大)羿,還有一個是夏代篡奪夏國后位的有窮國國君(后)羿,無論是大弈還是后羿,與巴人敗楚入岳的時間差了至少兩千年,巴人何時入岳,竟成了不解之謎。
四川的巴人究竟何時來到了岳陽?
好在甲骨文里留下了蛛絲馬跡。
“巴”并非許慎在《說文解字》里所解釋的“食象蛇”。但他給我們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即“巴蛇吞象”的典故東漢即存在了。因為許慎沒有見過甲骨文,僅憑小篆字形“
”象蛇,結合《山海經》里巴蛇吞象的神話就認定其為蛇,而且就是那條吞象的蛇。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還進一步發揮想象解釋說:“一,所吞也。指事?!币馑际钦f小篆中的那一橫指被吞的大象。直到清末民初甲骨文出土才發現被打臉了,甲骨文中的“
”(巴)指的是遠古時期生活在西南高山叢林地區伸手抓(
,爪)住山石或草木節(
,卩)節攀升善于攀爬的族民,今四川、陜西、湖北等地大巴山、巴中、巴水、巴溪、巴嶺等所有含“巴”字的區域就是他們曾經的棲息之地。小篆“
”中“卩”(
)“爪”(
)二字清晰可見?!?/p>
”“
”分別楷化為“
”“
”即楷書“巴”。
巴人早在炎黃時期就生活在今四川一帶?!渡胶=洝ず冉洝酚涊d:“西南有巴國。太葜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彼未_泌《路史·后記》卷一注曰:“伏羲生咸鳥;咸鳥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顧相,降處于巴,是生巴人。”意思是以蛇為圖騰的伏羲部落的后裔后照之子顧相因過失被降處于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部落領地占了巴人的地盤,成了新的巴王,部落依然叫巴,但圖騰改白虎為蛇。巴部落于夏朝時建巴國,定都夷城(今湖北恩施),后遷丹山(今四川敘永)。商朝至西周時期遷都巫山,助武王伐紂建功,周武王分封姬姓王室宗親取代巴人部落首領為王,封子爵,巴國因此又名巴子國。顯然,巴人的一部分在夏朝或更早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們的棲息之地四川。原因是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云:“堯時十日并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羿射十日非指其真的彎弓射日,而是說帝俊之子帝堯派神射手羿領兵攻打十個以日為圖騰的東夷十國,滅了九國僅剩一國,那被滅的九國國民被強制移民,其中一支被遷徙至今湖北宜昌、恩施,分別更名為夷陵、夷城。羿滅東夷九國的同時亦滅了四川的巴國,巴國的一部分被遷至夷城,殘部順長江水道逃往今湖南岳陽,以巨蟒為圖騰的殘余巴人以蛇吞象的血性與強大的羿作戰,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留下了成千上萬的墳丘,是為巴丘。由于古代地名多以部落之名命名,因帝俊為夋人(合而為“俊”)部落首領,巴丘被納入夋人部落版圖之后,其賴以生存的山脈因此名夋,后另加義符“阜”(左“阝”)名“陵”以突出其山岳特征,巴丘由此得名巴陵。宜昌亦因此得名夷陵。至于那個篡夏的后羿,來不及跑到岳陽為民除害射巴蛇就被家臣寒浞所殺,所以被排除在岳陽的歷史門外。
巴蛇吞象確有其事
之所以人們始終認為巴蛇吞象僅僅只是個傳說,是因為人們不相信蛇可以吞象。有意思的是,“它”字的甲骨文證實了遠古時期的蟒蛇的確可以吞下一頭幼象。蛇作為常見的冷血動物有個顯著特征,即沒有牙齒,捕獲食物只能生吞,所以甲骨文用兩蛇(
、
)合體共一釘(
,?。╊^寫作
(它),表義吞下食物后身體膨脹一倍(相當于兩蛇之軀)的巨蟒。由于食物沒有嚼碎,所以食物吞到哪里,哪里就會鼓起一個大坨,于是“它”就有了坨的意思。如駝,即表義背上長它(坨)的當馬馱物的沙漠之舟。由于鼓起一坨的食物屬于蛇身體之外的異物,它由此引申為異、別的,亦引申作第三人稱代詞,稱人以外的事物。對此人們不禁好奇:遠古時期缺少天敵的巨蟒究竟能吞下多大的異物?有意思的是甲骨文里居然做了詳細的記錄:
將
(它)拆開,表義口含毒液(
,丶),吞食了一頭鹿(
)的身體腫脹的釘頭蛇(
,它);
將
(它)拆開,表義吞食了兩個大人(
、
)一個孩子(
)一家三口的身體腫脹的釘頭蛇(
,它);
再將
(它)拆開,表義吞食了兩個人(
、
)和兩只犬(
、
)的身體腫脹的箭頭(
,入)蛇(
,它)……
泰坦巨蟒化石
縱觀這些被吞之物的體量,加起來足抵一頭幼象。蛇究竟能不能吞象?直到2009年終于得到證實。考古學家們在哥倫比亞塞雷洪煤礦出土了28具泰坦巨蟒的化石,其中最長的14.3米,體重1.5噸,以體重約500公斤的噸鼻鱷為食?;蛟S正是因為巴人生活的地方生活著這樣的巨蟒,取代土著巴人的伏羲后裔恰好崇拜的是蛇,故巴地之蛇蛇以地名,名巴蛇,許慎《說文解字》故曰:“巴,蟲也。或曰食象蛇。”顯然,民間廣為流傳的所謂后羿射巴蛇故事,并不是說后羿跑到岳陽來為民除害射巴蛇,而是說他帶兵到岳陽來追殺以巴蛇為圖騰的巴人;《山海經·海內南經》里所謂“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也非指岳陽的巴蛇吞了一頭象,而是記錄了巴人與如象一樣勢力龐大的后羿作戰三年,留下了許多后羿戰士尸骨的慘烈歷史,由此遺存了“象骨山”“象骨港”等歷史地名。
與巴人有關的岳州非遺
盡管巴人并非本屬南蠻三苗的岳陽土著,卻因為巴人長期在此生活,不可避免地給岳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粑粑。
巴人攀爬時,身體貼近山體,手緊緊地抓草木不放松,好像粘在一起,于是巴就有了粘連之義,人們便將所有粘結著的東西稱之為巴,如泥巴、鍋巴。引申泛指粘貼,依附在別的東西上,如飯巴鍋了;巴結。又引申為貼近,如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岳陽自古為魚米之鄉,盛產黏性糯米,岳陽的巴人用糯米做成餅狀或團狀的黏性食物,由此得名粑粑。因糯米粑粑象磁鐵一樣具有粘連性,由此得名糍粑。
又如籬笆。巴人常用當地盛產的巴竹扎成圍欄阻擋野豬等獸類入侵,人們將這種隔離設施以巴人命名稱之為巴。后另加義符“竹”突出其竹制特征稱之為“笆”。洞庭湖區的巴人改用常見之葦,稱這種隔離用屏障為籬笆,稱用來編制籬笆的酷似茅草的蘆葦為巴,后另加義符“艸”(艸,草)突出其草本植物的特征稱 名“芭”,合稱芭茅。
有個成語叫下里巴人,出自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說的是因宋玉從不隨聲附和別人的主張,經常遭人非議。楚王問其緣由,宋玉回答說:“有一個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唱的是楚國最流行的兩首民歌《下里》和《巴人》,圍觀者有好幾千人跟著唱。接著他唱了一首比較高雅的《陽阿薤露》,跟著唱的就只有幾百人了。接著他又唱了一首更高雅的《陽春白雪》時,跟著唱的就只剩幾十人了。最后他唱了一首五音六律特別和諧的最高雅的歌曲,能跟著一塊唱的人就僅僅只有幾個人了??梢姼枨绞歉呱?,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辞吆凸??!庇捎凇跋吕铩敝赋鐓^一級的行政區劃,靠近都城的為上里,遠離都城的為下里(即文明落后之地);加之巴國山高林密,偏僻落后,岳陽隸屬南蠻三苗,皆為蠻荒之地,于是乎人們便借“陽春白雪”指代高雅的文藝作品,用“下里巴人”指代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
由于四川和岳陽的巴人受古代中原王朝的歧視,巴因此常含貶義。最典型的是人們經常用源于巴蛇吞象典故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貪欲大到不切實際。其實巴人既不貪婪,更不“下里”,反倒非常聰明。洞庭湖區的巴人根據湖區特點發明了一種酷似在地上爬來爬去平整土地或聚攏谷物的工具,人們稱之為耙。耙的發明極大地改善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洞庭湖區農業生產的效率。
本文關鍵詞:蛇吞象的典故,蛇吞象真實,蛇吞象經典案例,蛇吞象的民間故事視頻,蛇吞象的蛇是什么蛇。這就是關于《歷史上的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來的》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歷史上的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來的":http://eshow365.cn/3-70764-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 上一篇: 口腔苔蘚能治嗎(口腔扁平苔蘚服白芍總苷半年)
- 下一篇: 空調外機尺寸規格表(空調外機需要預留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