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殺三士詳細解讀,一個毫無內在邏輯、可信度幾乎為零的“歷史故事”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41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二桃殺三士詳細解讀】,今天乾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二桃殺三士詳細解讀:二桃殺三士,一個毫無內在邏輯、可信度幾乎為零的“歷史故事”2、二桃殺三士詳細解讀,對想要稱霸的齊國來說1、二桃殺三士詳細解讀:二桃殺三士,一個毫無內在邏輯、可信度幾乎為零的“歷史故事”
文章的開頭,我想有必要先贅述一遍所謂的“二桃殺三士”的大概故事內容。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猛人:田開疆、公孫捷與古冶子。他們個個都彪猛異常且有功于國,因而理所當然地成了齊景公眼中的“紅人”??上н@三位“仁兄”都沒什么涵養,且行事一個比一個高調,因而挾功恃勇、為所欲為,粗暴野蠻、擾亂朝綱,被人背地里稱為“三害”而避之唯恐不及。
晏嬰是齊景公所倚重的謀臣與智慧樹,眼見這三人飛揚跋扈、目空一切,連齊景公對他們也頗為忌憚,因而決定替國君分憂而除掉他們。
晏嬰屬于典型的思想謀略型人物,滿腦子都是勾回皺褶,一肚子彎彎腸子,擅長于用智慧與謀略來化解矛盾與危機。
晏嬰請求景公送給三人兩顆桃子,讓他們按照各自功勞的大小來自行取食,沒得到桃子的人就稱不上勇敢,功勞也算不上大。
公孫捷當仁不讓、自信滿滿,第一個走上前來,拍著胸脯說:我曾陪大王打獵,突然躥出一頭猛虎直奔大王,當時我毫不猶豫地沖上去,奮力將老虎打死。功高莫過于救駕,我不應該吃個桃子嗎?
晏嬰說:冒死救主,功可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子一個。
古冶子很不服氣,厲聲喝道:不就是打死了一只老虎嗎?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一只大黿興風作浪,咬著國君的馬腿不放,連人帶馬拖到了急流之中。是我跳進洶涌的河流中,拼著命才殺死了大黿,讓國君最終脫離了危險。這個功勞算不算大?應不應該吃個桃子?
晏嬰滿懷笑意,將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見桃子沒了,一旁的田開疆急了:你們的功勞都大是吧?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沖鋒陷陣,舍生忘死,俘獲徐兵五千多人,逼使其國君俯首稱臣,連帶著讓相鄰的郯國與莒國也一并收降歸附。如此大功,夠不夠資格吃一個桃子?
晏嬰歉然說:若論功勞,田將軍當然不在他們二位之下,可現在已經沒有桃子可分了,你就委屈一下,還是等下次吧。
田開疆氣憤地說: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反而比不上打虎、殺黿之人,今受此大辱,我還有何顏面站在朝堂之上?說完拔劍自刎。
公孫捷大吃一驚:與田將軍相比,我的功勞很小,現在田將軍已死,我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說完也抽出劍來抹了脖子。
古冶子也沉不住氣了,無比自責地大聲說:我們三人一直意氣相投、看輕生死,如今你倆已亡,我若還茍活于世,豈不遭人恥笑?說完,也用劍結束了生命。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大致如此。
老實說,我從來就沒有相信真會有如此不可思議、且毫無內在邏輯的事情發生。我就納了悶了:不就是一顆桃子嗎?吃與不吃又有多大的關系?頂多也就是一個面子問題,值得為此而枉送了卿卿性命?螻蟻尚且貪生,更何況人乎?
這些人都是一介武夫,既然被人視作“三害”,估計也都不會是什么品行端正、潔身自愛的好人,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多高的思想境界與道德修為。試問:這種層次的人怎會輕易去死?又哪來的勇氣與信念支撐他們視死如歸、砍頭只當風吹帽?僅僅只是因為一顆桃子沒吃著?
或許有人會說,是你沒看懂這其中的精妙與玄機:晏子就是利用這三人重義而輕生又誰都不服輸的性格特點而有意制造矛盾,并成功地迫使他們三人相繼而自殺。
恕我愚昧魯鈍,實在是參悟不透:為什么因為一個桃子沒吃上而要搭上三條成功者鮮活的性命?
田開疆是第一個自殺的人,原因竟然是下手晚了,沒搶上桃子吃。而吃不上桃子就不是勇士與功臣,等同于就是孬種,因而田開疆覺得受了“奇恥大辱”而憤然自殺。
如果田開疆像個正常人一樣看得很透或很淡,根本就沒想到要自殺,晏嬰的“計謀”豈不是要落空?
這個所謂的“計謀”,我真的看不出有何特別或高明之處。
誰都知道,這三個人的功績和地位是靠以前的不懈奮斗與打拼而來,跟吃不吃得上桃子沒有絲毫關系。如果換作今天的你好,多半就直接選擇“退賽”不玩了,更何況他們都曾是從戰場上下來的幸存者,豈不是更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貴?
田開疆按照晏子的“劇本”要求莫名其妙地自殺了,為什么公孫捷與古冶子也要跟著一塊去死?這兩人不都覺得自己功勞挺大而心安理得嗎?又何來的“羞愧與自責”?
千古艱難唯一死!是否有人會認為自殺是件既簡單又挺好玩的游戲?
翻遍歷史,能夠真正做到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人并不多,但這三個人卻都輕易地就做到了,僅憑這一點,稱他們為英雄不為過吧?那他們的存在,原本應該視作為國家之福才對,齊景公與晏嬰又怎會聯起手來自毀長城?
晏子即晏嬰,按現在的話來講,他就是一個特能白話的大忽悠。很多人都知道,他曾出使楚國,因其個子矮小而遭楚人戲弄,結果經他一番口若懸河、頭頭是道的對答,把楚王及大臣們忽悠得一楞一楞的竟無言以對。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最早出自于《晏子春秋》,估計多半也是被忽悠出來的產物。
我們既要尊重前人與歷史,又不能盲目地迷信與盲從,應該吸取精華,排除糟粕,這才是科學的歷史觀。
圖片來自網絡
2、二桃殺三士詳細解讀,對想要稱霸的齊國來說
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一直是跟秦國不分高下的大國,在齊桓公時期更是成為了諸侯霸主,就算是周天子都對齊國贊賞有加,可是在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的時候,進攻齊國卻沒有遭遇到任何抵抗,當時的齊國已經四十多年沒有打仗了。雖然齊國謀士很多,有孫臏和晏嬰這樣的大才,但是在之后卻沒有什么出色的戰績這是為什么呢?
晏子使楚
其實從晏嬰用兩桃殺三士就可以看得出來,齊國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勇武的人很容易被謀士設計陷害,最后還沒有立下寸功,就會因為不懂人情世故而被欺辱。
提起晏嬰很多人都能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憑借著自己優秀的口才,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并且不辱使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但是楚國之所以能夠聽他說話,還是要靠齊國強大的軍力和國力,這才是晏子使楚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而晏子在回國之后便飄飄然,用計謀殺死了齊國的三位勇士。
齊國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謀士和兵法家很多,但是勇武的人卻很少,在齊景公時期好不容易出了三個勇武的將軍公孫接、古冶子和田開疆,這三個人都是有萬夫之勇的猛將,沒事的時候就會跟著齊景公一起搏殺猛獸,齊景公也非??粗厮麄內齻€人,對他們封賞不斷。
這三個人在后來更是結拜為異性兄弟,關系相處得非常融洽,可是晏子卻看他們三個人不順眼,覺得他們三人到了最后肯定是齊國的禍患,于是他向齊景公進言要除掉三位勇士,并且表示他們太過囂張跋扈不服管教,齊景公聽后不置可否,覺得他們武力過人不容易被清除。
自作聰明
結果晏子自作聰明,以為齊景公同意了他的計劃,于是開始策劃除掉公孫接三人,這時候正好魯國國君魯昭公拜訪齊國,晏子剎那間就想出了主意,齊國都城有一片桃園雖然地方不大,但是里面成熟的桃子卻是甜糯水滑,于是晏子派人摘了五個桃子,進獻到了齊景公和魯昭公的面前。
晏子給齊景公和魯昭公各分了一個桃子,這時候齊景公覺得晏子勞苦功高于是賞給他一個,他吃完后又向齊景公提議把剩余的兩個桃分給功臣,這時候公孫接、古冶子和田開疆都上殿領賞,晏子于是提議讓他們比功分桃。
三位勇士自刎
三個人都有著為齊國開疆擴土和救國君的大功,但是公孫接卻因為說得最晚而沒搶到桃子,于是便拔劍自刎,其他兩個人一看結義兄弟死了,本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原則也拔劍自刎,齊國一下子就少掉了三位勇士。
這時候晏子還在跟魯昭公吹牛說齊國的勇士不計其數,但其實真相是連個領兵的人都沒有了,晏子的計策不僅毒辣而且讓人無可指責,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可這樣的行為對于想要爭霸的齊國來說是福還是禍呢?
小結
二桃殺三士的計策不僅讓齊國丟掉三位勇士,還讓人看出了齊國的謀士沒有容人之能,而齊國的國君也沒有御下之策,本來頭腦很簡單的三個勇士,只要稍加約束就能報效齊國,就因為晏嬰的一己私利而被陷害,天下的勇武之士誰還敢在齊國朝堂為官。
本文關鍵詞:二桃殺三士的典故簡介,二桃殺三士寓意,二桃殺三士!,二桃殺三士深層解讀,二桃殺三士的原理。這就是關于《二桃殺三士詳細解讀,一個毫無內在邏輯、可信度幾乎為零的“歷史故事”》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二桃殺三士詳細解讀,一個毫無內在邏輯、可信度幾乎為零的“歷史故事”":http://eshow365.cn/3-69138-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