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237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今天向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陶寺對話石峁 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2、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山西砥洎1、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陶寺對話石峁 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距今約5000年前,滿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黃河中游聚合,文化碰撞,社會變革,華夏文明在這里綻放。從4300年前開始,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兩岸,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陜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筑城。雙城隔河遙望,南北呼應,并峙數百年……
近日,“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亮相山西博物院,陶寺和石峁兩大遺址出土文物同場展出,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此次展覽也是石峁遺址正式發掘以來首次大規模展出,石雕、骨簧、陶鷹、玉鉞等珍貴文物,為觀眾揭開了石峁古城的神秘面紗。
堯都陶寺的禮樂之光
“黃河文明的標識”展由山西省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山西博物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石峁遺址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承辦。展覽分為“帝堯之都”和“王者圣城”兩部分。“帝堯之都”主要展示陶寺遺址出土文物,并以文化相近的臨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涼寺墓地文物輔展。
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考古發掘面積近300萬平方米,是距今4000年前后黃河中游規模最大的都邑性遺址。遺址清理出宮城、貴族居住區、普通居民區、王陵區、禮制建筑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等功能區域,發掘墓葬千余座。陶寺遺址的歷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內涵等,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吻合,因此學界普遍認為,這里就是帝堯之都。
此次展覽展出了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磬等精美文物。展廳里,一件彩繪龍盤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觀看。陶盤上的彩繪蟠龍,身體飽滿而外張,頗具威嚴氣勢。“上古時代的文物有不少呈現龍的形象,到陶寺文化時期,龍真正成為國家形象的代表。彩繪蟠龍盤與一批禮器性質的重器同出于大墓,說明在這個處于中國早期國家形態的社會中,將龍作為崇拜的圖騰。”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說。
彩繪龍盤旁邊,陳列著一件由泥質灰陶燒制而成的土鼓,器表飾有繩紋、三角紋等紋樣。張慧國告訴記者,陶寺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樂器,由特磬、土鼓和鼉(音“駝”)鼓組成的樂器套組,具備了禮儀樂器的功能,是陶寺禮樂文明的重要代表。
展覽中還能看到著名的朱書扁壺。在陶片拼成的扁壺殘件上,有兩個朱紅色的字符,其中一個與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極其相似。朱書扁壺的出土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早期文字。
精致的玉神面也是頗受觀眾喜愛的文物。這是一件祭神的禮器,造型典雅,神態安詳,玉質瑩潤,彰顯出墓主人不同尋常的尊貴身份。“陶寺玉器是陶寺禮器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用玉制度受到同時期文化影響,其中玉琮、玉璧受到良渚文化影響,玉鉞與雙孔刀有黃河下游地區的文化因素,玉神面與江漢一帶的玉人相似。”張慧國說。
豐富的區域性文化交流是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陶寺文化吸納草原大漠的游牧文化、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將東西南北的多元文明基因植根于晉南,繁衍出中華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
石峁古城的驚世發現
展覽第二部分“王者圣城”主要展示石峁古城文物,并以山西天峰坪東遺址和碧村遺址文物作為石峁古城文化的重要補充,以陜西延安蘆山峁遺址文物作為連接陶寺文化和石峁文化的重要節點。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地處黃土高原北端的黃河西岸、毛烏素沙漠東南緣,主要遺存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考古發現。石峁遺址引發了學術界關于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于探索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走進展廳,記者的目光便被一件高60.3厘米的雙面人面石柱所吸引。石柱前后兩面都雕刻著人面形象,凸目,高鼻,厚唇,表情威嚴神秘。這是石峁皇城臺出土石雕中的精品,采用了浮雕、圓雕、陰刻等多種技法,其造型體現出多元文化的復合,并對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裝飾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石峁玉器聞名于世,是河套地區集中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遺址,其種類豐富,制作精美,達到了同期文化的最高水平。此次展覽展出了石峁遺址出土的牙璋、玉鉞等玉器。
“藏玉于墻”是石峁文化極為特殊的現象。在城墻修建過程中,石峁人將玉器嵌入墻體或埋入墻根。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賄神”行為,表現了石峁統治者希望城址安穩永固的強烈愿望,其巫術特征大于禮儀特征。
展廳里的一組骨質口簧也是石峁考古的重要發現。口簧是漢唐鐵簧、明清口琴的前身,由簧鞘、簧舌及拉線等組成,通過撥動彈性簧舌發出的基頻音及其諧波音來演奏曲調。石峁皇城臺共出土20余件骨質口簧,制作于距今約4000年前,是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有學者認為,骨簧樂律可能對石峁上層控制周邊區域、維持社會穩定和維系區域整體穩定等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
石峁遺址還出土了大型陶鷹、銅鏃、卜骨等文物。“其超大型城址、宏大的建筑、復雜的宗教現象、精美的玉器,及其與周鄰聚落形成的多層級關系,都表明在4000年前,以石峁遺址為中心的河套地區形成了高度復雜的社會文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說。
黃河文明的核心標識
陶寺文化與石峁文化的絕對年代大致吻合,兩者隔河相望,南北呼應,既有不同又有聯系。
“陶寺與石峁這兩大都邑性遺址,除了因地理條件的不同,城址建設存在夯筑與石筑的差異外,在典型器物、筑城規劃、城址結構、夯筑技術、用玉制度、彩繪圖案、殺戮祭祀、鑄銅技術等方面顯示出千絲萬縷的關系,而這種關系遠非承前啟后、敵我對峙等簡單認識能夠概括的。”孫周勇說。
此次展覽展出了陶寺和石峁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面貌相似度很高。“陶寺土鼓、陶鈴、扁壺等典型陶器,在石峁遺址所在的陜蒙地區也有發現。”張慧國告訴記者,“陶寺早期流行的炊器以釜灶為主,中期受石峁文化影響突然出現陶鬲,并在晚期逐漸增多。”
以黃河為紐帶形成的大河文化,在漫長的碰撞、裂變、融合中,產生了以陶寺和石峁等文化為代表的早期國家文明,推動了中華民族最早共同體的誕生和最初中國的演進歷程,奠定了中國社會綿延不斷、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格局。
“圍繞陶寺與石峁這兩個代表性遺址來展示那個時代的文化面貌與當時邦國之間的交流、沖突,展現中華文明發展進程,進而打造文明標識,構成了這個展覽的主題。”山西博物院館員、此次展覽策展人崔躍忠說。
為了讓公眾更加深入地了解陶寺和石峁的歷史文化內涵,山西博物院圍繞展覽主題推出了講座、沙龍、研討會、研學游等系列活動。
2、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山西砥洎
這里叫砥洎城。砥,從石、氐聲。磨刀石,又為支柱作用的中堅人物或力量的意思。組詞砥礪,中流砥柱。洎,從水、自聲,灌釜也。往鍋里添水,也有浸潤、到達,直到的意思。“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一般翻譯為“直到(等到)李牧因受誣陷……"為什么叫砥洎,查了半天,網上說這里北臨沁河,三面環水,遠觀堅如磐石,如中流砥柱,故名砥洎。沁水河和“洎”有啥關系我還納悶了半天。后來才查到,說晉東南的這一段沁河古稱洎水。瓶兒大爺說,“沁河古稱洎水沒見著述,都是人云亦云。洎字的本意就有浸潤的意思,看來砥洎城的本意未必就不是:擋住并被水浸潤的城池。”這解釋其實更貼切些。
砥洎城位于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出名就是因為上圖這些坩堝墻。山西潤城自古巨賈迭出,文風鼎盛,又是鐵貨冶煉及銷售中心,冶鐵中廢棄的坩鍋很多,當地百姓便廢物利用,堆砌成墻,降低成本,堅固耐久,外包青磚,與城墻無異。年久脫落,才看見蜂窩般的內部。晉商貨匯通天下,稱雄商界數百年,過去一直都是各大幫商之首,買賣之大,通路之廣,至今為人贊嘆。這其中,”平陽、澤、潞富豪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澤潞商人是指山西東南部的澤州(今晉城)和潞州(今長治)一帶借經營鹽鐵、絲綢等物起家的商人群體。這一地區東有太行、南有王屋,屬山地丘陵地帶,雖有漳水、沁水、丹水等在山谷間流過,但長年干旱少雨,仍非宜農地區。明清時期的地方文獻記載,這里有大量的人以工商為業。
澤、潞兩地產鐵的歷史很悠久,《隋書·百官志》記載,北齊在今天陽城固隆鄉白澗村設有冶鐵局,委有專門的官吏,是北齊的七大冶鐵局之一。唐代的潞安府發展為各種鐵貨的集散地。宋代山西的冶鐵中心是交城的大通監,澤州的大廣冶也是產鐵區。1004年“河東轉運使陳堯佐,奏減澤州大廣冶鐵課”。同時澤州還鑄造北宋鐵錢。慶歷六年(1046年),澤州知州李昭遘,因“陽城冶鑄鐵錢,民畏山險,輸礦炭,苦其役,為奏罷鑄鐵”。關于金代澤州冶鐵的記載較少。到了元代,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設立河東提舉司掌管河東路的八處鐵冶,其一為益國冶,就在澤州高平縣西北十里的王降村。洪武、永樂年間,益國冶是全國十三個冶鐵所之一,年產鐵50萬斤左右。在洪武年間對冶鐵實行了短暫的官方控制以后,明政府最終允許民間自由冶煉,促進了民營制鐵業的發展。澤州陽城在整個山西制鐵業中占有顯著的地位。山西很多地方產鐵,但“惟陽城尤廣”。
陽城制鐵業于明代中葉的興盛,從白巷、潤城等村鎮的記載中可以窺見一斑。陽城東北部的白巷里原名黑松溝,因為居民冶鐵致富,砍光松樹修房屋,所以改名白巷里。又因為上、中、下三莊連成一片,白天鐵爐相望,夜間火光燭天,人稱火龍溝。明正德七年(1512年),劉六、劉七的軍隊“至陽城東白巷等村,民以鐵鍋排列衢巷,登屋用瓦擊之,賊不能人,引去”[20](p1178)。白巷里東面的潤城鎮原名老槐樹,后來因為鐵業興旺而改稱鐵冶鎮,最后因為要振作文風,在明代萬歷年間才取名為現在的潤城。筑于晚明的潤城砥洎城,城墻內壁用成千上萬個煉鐵的坩堝砌成,所以又稱坩堝城。
走進村子就見著施工隊,正在東補西蓋。村口幾戶明顯修繕過,地上堆滿了新做出來的“舊坩堝”。
綠樹黃墻,四處亂糟糟的在建設。不晴不陰,天不藍,沒云彩,還挺熱。
鄉親們坐在坩堝墻上嘮嗑,后頭隱約可見清真寺的房尖兒
側面看的更清楚些。不知這墻里是不是也是蜂窩的?
謙受益。過去的人吧,甭管有沒有文化,總是信唯有讀書高的。
施工現場免進,像廟。個人家哪有這么寬闊的背影?
仔細看和瓶兒大爺拍的廟好像是一間?(點此查看)屋脊是陽城的琉璃。據說明代故宮的琉璃獅子和十三陵的部分琉璃,就出自陽城匠人之手。不遠的陽陵村有一個壽圣寺,寺廟內有一座400多年歷史的琉璃塔,沒工夫,沒去成。
泰山石敢當。過去人用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橋道要沖或砌于房屋墻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要禁壓不祥之俗。南北皆有此風俗。據說盛與唐代,保平安,驅妖邪,家門吉祥。
靜謐居。
門神常見,大青蛙不常見。還是綠色的,金光閃閃,倍兒生動
謙益居
右手邊,“存其心”。前面這叫什么?過街樓?過樓?
懷德堂
石鼓。多漂亮的老東西
淑善。意為賢惠善良,“康寧新喜事,淑善舊家聲”。
窯洞一排,外頭就是沁水了吧?上面是新路,再外面是新城。
破樓荒草老水新橋,一個城應該是什么樣子?
小城大城不一樣。大城已經現代化了,返回手來保護小城,還保護的好不?
小城人未必不想大城住。毀掉了再重改,未必是舊滋味。悖論無處不在。
窯已經廢了。坐在上頭聊聊天。
有人在施工。
普通人家
屋里整整齊齊,舊時氣息撲面而來。
照片上的爺爺奶奶健在,此時正在外頭曬太陽。
好大的歲數,一點都不像。我說您精神真好,她一指,老頭兒比我大多啦。
那,大多了的老先生。沒記錯的話,88了,像嗎?
坩堝墻
鴻臚第。鴻臚是大雁的意思。大鴻臚為上古九卿。明清復置,主官為鴻臚寺卿,主要掌朝會儀節。
鴻臚第個保留至今的明代民居。有人說這是張敦仁故居。張敦仁是砥洎人,清數學家、藏書家,做過吉安知府,也做過云南鹽驛道,宦海沉浮40載,據說又精通方程運算,有著作名《求已算術》。在過去重文輕所有科的時代,數學家都是奇才。但能不能叫鴻臚大夫實在值得商榷。
屋里沒人,沒往里走。
一天以后有網友留言:
gjfb4863506對你的博文發表評論:
2015-05-2210:15:28
這個鴻臚第應該是康熙年郭璋的房子,他在“鴻臚序班(司飲局)”任職,所以可以稱為郭璋第。
受教受教,感謝這位朋友。
看來硬說是敦仁故居無非是牽強附會,以訛傳訛。
回身看。
說實話,破。真破。土大垃圾多,滿目瘡痍,野草遍地,充滿了斯人已逝,時代已過的滄桑。只剩斷壁殘垣訴說往事,三五老宅體味彼時耕讀興家的傳統。少見年輕人,都出城去了吧。
也感慨。小小的村莊,出了進士不說,家家門口“存其心”、“謙受益”,彼時農民的品味情趣,要比今天城里人“恭喜發財”高尚多了。
走走看看。
本文關鍵詞:襄汾縣陶寺,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古墓,山西襄汾陶寺村,襄汾陶寺文化,襄汾陶寺宴會廳最新消息。這就是關于《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講述黃河文明的悠久燦爛":http://eshow365.cn/3-4477-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 上一篇: 白羊座星座性格特點分析
- 下一篇: 白羊座星座運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