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發展歷史回顧,老照片里看深圳經濟特區“前世今生”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48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深圳發展歷史回顧】,今天犇涌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深圳發展歷史回顧:老照片里看深圳經濟特區“前世今生” 一覽39年滄桑巨變2、深圳發展歷史回顧,深圳城市發展簡史1、深圳發展歷史回顧:老照片里看深圳經濟特區“前世今生” 一覽39年滄桑巨變
平地一聲春雷響
1980年8月26日
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
2019年8月26日
深圳經濟特區39周歲啦!
▲深圳拓荒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深圳從一個邊陲漁村
到如今擁有無數高樓大廈的國際大都市
離不開深圳人的敢闖敢創
▲深圳中心公園藍天白云滿眼翠綠
艱苦奮斗的深圳人與時俱進
將深圳打造成中國面向國際的靚麗名片
↓↓↓↓↓↓
姓名:深圳經濟特區
小名:鵬城
年齡:39周歲
GDP:24221.98億元(2018年)
面積:1997.47平方公里
人口:1252.83萬(2017末常住)
性格:勇于創新、與時俱進
▲數據來源:深圳市統計局
深圳的變化日新月異
在39周年紀念之際
讓我們再次回顧激蕩的歷史
01 從“寶安”到“深圳”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始于331年(東晉咸和六年),在宋朝時,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以出產珍珠著名。
▲1898年客家村民
公元1573年,明朝政府建立新安縣,轄地包括現今的深圳市以及香港區域。
▲1899年,中港界定邊界線
1949年中英街,中國士兵和英國士兵在界碑兩側對視。
▲上世紀中葉寶安縣汽車站
▲1974年,深圳中學
▲1978年,鹽田漁港漁民大會
1979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也就在這一年,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雷在蛇口打響,從此“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被全國人民所熟知。
▲國務院文件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
1980年的深圳,只是寶安縣的一個小鎮,鎮上只有兩條水泥路:人民路和解放路,狹窄的馬路和路邊斑駁的墻面讓人難以聯想到現在深圳的街景。
▲1980年的深圳街頭景觀
▲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
1980年的深圳經濟特區,仿佛在一夜之間成長起來,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開放的胸懷闖進了世人眼里:深圳國貿大廈三天一層如雨后春筍般生長;第一次以拍賣的方式拍賣土地使用權;中國首家麥當勞在東門老街開門營業……
▲1984年,建設中的國貿大廈
▲1987年12月7日,第一次以拍賣的方式拍賣土地使用權
▲1990年,中國大陸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開業
彼時的深圳,不僅在物質上得到了提升,在文化和精神層面上也逐漸與國際接軌,衣著打扮變得時尚,娛樂活動日漸豐富。
▲1992年逛街女孩
▲1994年元旦蛇口四海公園里的免費卡拉OK
▲1996年羅湖區
建立經濟特區后
深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蓬勃發展
“深圳速度”代表著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速度”
這座年輕的城市讓世界為之震驚!
02
變化:萬象更新
這里是令人稱嘆的深圳!
經濟總量躋身亞洲城市前五!
這里也是宜居的深圳
街道花開四季
城中山林公園交融綠草如茵
……
深圳的變化是翻天覆地
是方方面面的
▲1983年深南大道
▲2018年深南大道
1983年的深南大道塵土飛揚,人煙稀少,雖然已經是硬化道,但還是難以掩蓋其狹窄不堪;2018年的深南大道,已經是代表深圳的一張名片,滿眼翠綠,川流不息,縱橫交錯全線貫通。
▲1996年福田區
▲2019年福田區
1996年的福田中心區鳥瞰圖可以看到,除了馬路,一片光禿禿,沒有任何建筑;而今,福田區一改往日光景,除了高樓林立,更是集行政、金融、會展、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國際城市中心,而這一切,僅僅不到四十年光景。
▲1995年深圳機場
▲如今的深圳機場
深圳寶安機場于1991年正式通航,在2003年旅客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2013年突破3000萬,2016年突破4000萬人次大關,2018年以來,旅客吞吐量4934.7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五。
▲1994年深圳圖書館門口排隊的人
▲如今的深圳圖書館新館
公共圖書館是“天下之公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深圳圖書館新館占地29612平方米,紙質藏書近500萬冊,讀者坐席2000余個,網絡節點3000個,日均接待讀者13000人次。
截至2017年,深圳已經有實體圖書館160個,覆蓋98%的街道,年度訪問量4656.99萬次。在深圳,有關讀書的線下活動同樣豐富,從2000年以來,每年的11月為“深圳讀書月”,每年讀書月推出不同主題,邀請名家學者來深交流,不僅促進了全民讀書的良好氛圍,同時也為文化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1980年羅湖火車站
▲深圳北站
1980年深圳羅湖火車站,只有一個站臺,兩條股道,一個售票窗口。
而今,深圳共有六個火車站,其中深圳北站是當前建設面積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特大型綜合鐵路樞紐,每日接駁動車超500余趟,一趟趟列車的呼嘯聲,正是深圳蓬勃發展最好的印證。
▲以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單車
▲如今深圳擁有便捷的公共交通
滄海桑田萬象更新
已經數不清
有多少五湖四海的人
在這片熱土地揮灑汗水
“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還在耳邊回響
但深圳卻早已日新月異天翻地覆!
03
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
激蕩39年
是奮斗的39年!
是激情燃燒的39年!
是摸著石頭過河的39年!
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39年!
深圳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
改革開放的道路是無比正確的
▲大疆消費級無人機占全球70%市場份額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截至2018年,在深圳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44萬家,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
▲“世界500強”,崛起深圳力量
至今,在世界上最大的500家企業中,有129家來自中國,其中有7家來自深圳,分別是:平安、華為、正威、恒大、招商銀行、騰訊和萬科。另外,深圳有逾350家上市公司,深圳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孤獨星球十大最佳旅行城市,深圳排名第二
不僅在創業領域排名靠前,在旅行、休閑、娛樂方面,深圳同樣是實力派!
2018年《孤獨星球》在評選最值得游玩的十大城市中,深圳在“城市榜單”中排到了第二位,位列第一的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深圳香蜜公園
在深圳這片熱土上,分布著大大小小900多個公園,這些公園主題各異,既展現了深圳優美的園林景觀,也挖掘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建設“城市公園”到建設“公園城市”,深圳一直在路上!
文化是深圳不可或缺的部分,縱觀深圳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傳播史,深圳推出的“城市文化菜單”更是具有深圳味道的文化活動,三十多個項目貫穿全年,秉持著“月月有主題,全年都精彩”的宗旨,為深圳市民帶來精彩的文化盛宴。
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出臺,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
激蕩39年
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
因改革而生的深圳
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今天
讓我們一起
祝深圳經濟特區
39周歲生日快樂!!
2、深圳發展歷史回顧,深圳城市發展簡史
深圳作為一個地名,在明朝就出現。但是作為城市,歷史卻很短,到現在也只有43年。改革開放前后的深圳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地方。
我們先看一看歷史上的深圳地區是什么樣的。
夏代和商代,深圳地區居住著“南越部族”。公元前214年,秦王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深圳地區屬于南海郡的番禺縣,該縣的番禺城就是現在的廣州。
下圖為當時秦朝嶺南地區的地圖。圖中黑色的字體是過去的郡和城市的名稱。
漢代的深圳地區是廣東十三大鹽場之一。到了東晉時期,公元331年(東晉成帝咸和六年)設置寶安縣,歸當時的東官郡管。下圖為東晉時期廣州地區的地圖。能看到東官郡和寶安縣的名稱。寶安縣是深圳市的前身。
東晉時期,寶安縣的管理機構設置在南頭古城。現在的深圳、東莞、香港、中山、珠海、澳門等地在當時都歸寶安縣管轄。
這之后的很長時間,南頭古城都是寶安縣管理機構的所在地。南頭古城位于現在的深圳南山區。下圖為古城南門遺跡照片。
公元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唐朝在南頭設置屯門鎮,駐扎2000官兵。南頭城成為海上的交通門戶和軍事要塞。蛇口的赤灣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宋元時期,深圳一帶有很多鹽場,同時也是著名的珍珠產地。下圖為北宋年間廣州一帶的地圖。圖中黑字是當時的地名。可以看出深圳地區的鹽場分布密集。
公元1410年(明永樂八年),“深圳”這個地名在史書中出現。這里最早是個村落,因為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公元1573年(明萬歷元年),為了維護深圳地區治安,明朝在該地區成立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新安縣縣域包括今天的深圳、香港及東莞市東部地區。
清朝時期,經歷過“遷海令”和撤縣,1668年(康熙七年)恢復了新安縣建制。下圖為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的新安縣地圖。(那時候所謂的地圖也就是個示意圖。)
1842、1860、1898年,英國分別占領了原本屬于新安縣的香港、九龍、新界。新安縣原有3076平方公里,最終被割讓了1155.61平方公里。
下圖為1866年新安縣全圖。由意大利米蘭傳教士繪制。當時的新界還未被割讓。可以看出整個新安縣還是很大的。深圳位于圖中央的位置。
鴉片戰爭之后,深圳地區成為洋貨最早流行的市場之一。毗鄰香港的圩(xū)市是走私商品的集散地。
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深圳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火車站周邊成為深圳早期的商業中心。
1914年(民國三年),新安縣由于和河南的縣重名,恢復古名寶安縣。民國31年,深圳鎮被設立,歸寶安縣管轄。
1939年日軍入侵,寶安全縣淪陷。1945年,恢復國民黨管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深圳鎮的領導機構成立。1950年4月,寶安縣全境解放。1953年,寶安縣城由南頭遷至交通更加便利的深圳鎮。
建國后的深圳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一系列工廠被建立,包括農械廠、農副產品加工廠、肥料廠等。1961年,深圳利用緊鄰香港的優勢,開放了邊境小額貿易,使地區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
下圖為深圳鎮1953-1978年的地圖。可以看出鎮的規模很小。南邊就是香港,和深圳之間僅隔一條河。
在1978年,深圳鎮面積只有2.9平方公里,人口2.3萬人,城區道路不足3公里。鎮的周圍都是農田。下圖為深圳鎮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基本都是低矮的建筑。
以上是深圳地區在正式建市之前的大概歷史。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深圳開始了開掛般的城市發展過程。
深圳于1979年建市,建市時面積為2020平方公里。
1979年7月,深圳成立基本建設委員會。同年12月,編制了《深圳市城鎮發展規劃》,這是深圳市的首次規劃。當時的規劃面積才10.65平方公里。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
下圖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大致范圍示意圖(不一定是最早的圖)。深圳經濟特區整體呈長條形。特區外圍北部和東部屬于寶安縣。
深圳早期的發展策略,是利用香港工業轉型的契機,從香港引進技術,發展自己的工業。此時的深圳有點像香港的“衛星城”。
1980年7月,深圳編制了《深圳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這個規劃對城市的定位是“以工業為主、工農業相結合的邊境城市”。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與此同時,深圳已經在規劃中預留了現在福田中央商務區的用地。
1982年,深圳編制了《深圳經濟特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大綱》。這算是第三次總體規劃。
這個規劃對城市性質定位為:“以工業為主,兼營商業、農牧、住宅、旅游等多功能綜合性經濟特區”。下圖為該規劃圖紙。(圖片是長的,為了方便手機觀看旋轉了90度。)
當時的城市規劃還是比較簡單的。城市開發沿著深圳灣和深圳河呈長條狀分布。規劃面積98平方公里。
從這時起,深圳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避免“攤大餅”式發展,把經濟特區從東到西劃分為“三片十八區”,整體形成帶狀組團式結構。這為之后城市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城市發展得很快。1982年規劃設定的目標,到了1984年已經在很多方面被實際的城市建設超越。因此總體規劃持續更新。
1984-1986,深圳完成了《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1986-2000)》,這算是第四次總體規劃。規劃面積122.5平方公里。
規劃確定的城市性質為:“工業為重點的外向型、多功能、產業結構合理、科學技術先進、高度文明的綜合性經濟特區”。一共設置了15個工業區。
整個規劃采用了稍低于香港,稍高于內地的標準。下圖為該規劃圖紙。
下圖為1985年的深圳,當時的地標國貿大廈已經建設起來。周圍還建設了一些高層建筑。
1987年9月,深圳出讓了一塊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揭開了中國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
1989年11月,深圳完成了第五次總體規劃:《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修改論證綜合報告》。
該規劃范圍150平方公里。城市性質為“科技工業為基礎,金融貿易、第三產業為先導的國際性城市”。
1992年11月,深圳特區內的村全部撤銷,4.5萬農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1992年末,寶安縣撤銷,劃為深圳市的寶安區和龍崗區。
90年代前期,規劃編制不太跟得上城市發展的速度,因此特區外的一些地方建設混亂。1996年之后,深圳市開始讓規劃覆蓋全市,從而更有效地控制城市發展。
1995年,深圳提出“特區二次創業”,確定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戰略方針,這帶來了福田CBD的建設契機。
福田CBD從1980年就開始規劃設計了,但是多年沒進行大規模建設。深圳市把土地留著,等到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條件成熟了再全面建設中央商務區。這是一個理性的做法。
下圖1996年的深圳福田中心區,只有道路,沒有建筑。
1996年,深圳完成了《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初稿,這已經是深圳改革開放之后的第六個總體規劃了。規劃范圍為全市2020平方公里。
規劃城市功能定位:“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園林式花園城市。”工業已不再作為主要內容。
1996年的規劃以經濟特區為核心,三條放射軸形成骨架,整個地區劃分成9個組團和6個城鎮。見下圖:
1996年的深圳,各類高樓拔地而起。下圖為當時羅湖區的照片,高樓大廈和低矮的老房子并存。
1998年,深圳的六大重點工程(市民中心、圖書館、音樂廳、少年宮、電視中心、水晶島地鐵試驗站)開工,標志著CBD大規模建設的開始。。
下圖為深圳市民中心現在的照片。
1998年5月公布的《深圳市城市規劃條例》,確定了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和審批程序。到2000年,深圳已經完成了整體城市設計研究和導則。
城市設計簡單來說,就是從空間的角度控制城市形態。一個大型城市,越早進行空間形態的控制,越能形成宜居、舒適的城市形象。
2000年,深圳全市建成道路長度1357公里,是1985年的8.4倍。人口達到701.8萬人。2000年深圳的地方財政收入是1979年的1308倍。
2000年之后的深圳繼續快速發展。中央商務區逐漸成型,城市天際線越來越高聳。
下圖為深圳市福田中心區1999-2010年的實景組圖(陳一新 攝)。可以看出 CBD地區在十年之間,從高層建筑稀疏分布到形成豐滿的天際線。
2010年7月,國家把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整個深圳市。2010年8月,《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獲得國家批準。該規劃確定了“福田—羅湖”和“前海-南山”兩個城市中心。
下圖為城市結構規劃圖,可以看出以“羅湖-福田”、以及“前海-南山”為深圳南部的兩個中心。與香港的主要聯系也是通過這兩個城市中心節點。
該規劃確定的城市性質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
下圖為規劃總圖。可以看出深圳北部地區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規劃。
2015年4月,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前海蛇口片區正式成立。2015年底,深圳建成區面積達900平方公里,形成了羅湖、福田、南山、寶安中心區等城市建筑群組。
由于深圳一開始就按照組團式發展,在幾個主要組團都慢慢形成了類似CBD地區。目前除了官方確定的福田商務中心區外,深圳還有羅湖蔡屋圍金融商貿中心區、南山商業文化中心區、前海CBD等建筑群集中的地區。
2020年,深圳制訂了新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這個規劃中,城市定位進一步提升,包括“卓越的國家經濟特區、國家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等內容。城市發展目標是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下圖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圖紙。原來的“前海-南山”節點成為了城市科技創新的核心。整個城市北部也布局了一系列高新科技發展節點。
截至2020年底,深圳市常住人口為1767.38萬人。 2021年深圳市GDP在全國排第三。
深圳現在是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國家物流樞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深圳還是世界上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之一。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有17棟,排世界第二(第一是迪拜,19棟)。
深圳最高的樓是平安金融中心,592.5米,位于福田CBD。見下圖:
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理性的發展決策,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幾十年發展成為中國第三大城市,算是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最佳代表之一。
在發展過程中,深圳在施工管理、城市建設、土地出讓等等各個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其規劃體系經過不斷修改完善,跟上了城市的發展的速度,并保證了城市空間的品質。
一開始深圳利用香港產業轉型的契機發展工業,后來開始發展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到現在成為中國高科技產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2018年開始,深圳GDP超過了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排名第一。2021年香港GDP2.37萬億,深圳3.07萬億。
深圳雖然和香港仍舊在經濟上密不可分。但整體上,深圳、廣州、香港、澳門都屬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形成區域經濟的新格局。
(全文完)
本文關鍵詞:深圳的發展歷史及大事件,深圳發展變遷,深圳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深圳發展史今昔對比1000字,深圳發展歷史總結概括。這就是關于《深圳發展歷史回顧,老照片里看深圳經濟特區“前世今生”》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深圳發展歷史回顧,老照片里看深圳經濟特區“前世今生”":http://eshow365.cn/3-4121-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