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話方言大全對照表,史上最全:陜西方言大薈萃
最佳答案 問答題庫1288位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關于【陜西話方言大全對照表】,今天向乾小編給您分享一下,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別忘了關注本站哦。
內容導航:1、陜西話方言大全對照表:史上最全:陜西方言大薈萃2、陜西話方言大全對照表,陜西方言知多少:關中話1、陜西話方言大全對照表:史上最全:陜西方言大薈萃
形容類:
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眼:好看叫順眼,討厭叫訓眼,麻煩叫麻眼,難看叫傷眼,不討人愛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氣暴躁叫毛眼,死不認帳叫瞪白眼,束手無策叫干瞪眼,事情亂叫沒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紅眼,向上看叫勢利眼,有點子有辦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氣量小叫小心眼。
手:系陜南一帶多用,熟練叫老物,幫忙叫搭手,緊俏叫搶手,出售叫脫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謹慎肯干叫挖抓手。腳:上坡叫爬腳,下坡叫力腳。走路叫拐腳,岔路叫撇腳,不穿鞋襪叫精腳,能干重活叫力腳。
氣:關中一帶常把發怒叫著氣,遇到壞事叫晦氣,自大叫傲氣,癡呆叫二氣,排場叫闊氣,刻薄叫貪氣,挨整叫受氣,胡攪叫邪氣,扭捏叫妖氣,努力向上叫爭氣,老人康健叫福氣,小孩聰明叫志氣,心靈手巧叫靈氣,癡頭笨腦叫木氣,辦事漂亮叫美氣,遇到好事叫運氣,死人叫斷氣,慷慨大方叫爽氣,穿戴時髦叫洋氣,正直無私叫硬氣。
用十二屬相形容人:奸得跟老鼠一樣,犟得跟牛犢一樣,兇得跟老虎一樣,跑得跟兔子一樣,大得跟飛龍一樣,毒得跟蛇蝎一樣,歡得跟馬駒一樣,綿得跟羊娃一樣,靈得跟猴子一樣,紅得跟雞冠一樣,笨得跟豬腦一樣,輕得跟狗尾一樣。
用地理名詞形容:山:驕傲自滿叫張山,耍半吊子叫爭山,愛吹大話叫撂山,行動輕浮叫飄山。水:掏腰包出錢叫出水,謀取非法所得叫撈油水,太羅嗦叫漿水,找不見叫落水。
用數字形容:二對懶漢無賴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賴子、二毛子等;對一些精神或思維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桿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貨子、二薦子、二尚子、二八卦子等。用定語的形容:活潑好動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時興的人飄的,思想遲鈍的人悶的,干活偷懶的人奸的,甩膀大干的人實的,逢迎獻媚的人輕的,不聽忠告的人瓷的,意氣風發的人興的,風面賣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漢有耐的人肉的,愛逞能的人奔的,長的太聰明的人蠻的。用名詞形容:太或太太,稱心如意叫諂得太,不講道理叫蠻得太,穿戴時髦叫洋得在,做事狂妄叫張得太,官運享通叫紅得太,巴結獻媚叫輕得太,多才多藝叫能得太,聰明令俐叫精得太,調皮搗蛋叫瞎得太,寡言無語叫瓷得太。還有重疊加重語氣用法: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得太太、我這蒜苗嫩得太。
在人字前加形容詞:跟人能合得來的人燎人,偷摸拐騙的人瞎人,八面玲瓏四方討好的人滑人,待人冷冰腦子遲鈍的人癡人,脾氣古怪忽冷忽熱的人怪人,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闖的人犟人,一學就會干啥像哈的人能人。同義不同字類奇特的稱呼:商州柞水一帶,因山大溝深,人群分散,因地域不同而稱呼不同,縣南部把父親叫爺,把祖父叫爹或家;縣中部一部分人把父親叫爹,把祖父叫爺;縣北部則把父親叫爸或大,把母親叫媽,把伯父叫伯(音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親叫叔、伯、父或大老漢,把母親叫娘、妲、婺(音務)、姨、勒、嬸、細老漢,有的地方把兒童叫仔或叫囝崽、娃,把睡覺叫困醒、晦醒、瞇,把吃飯叫嘬飯、薅飯、咦飯。媒人叫紅爺,客氣叫講禮,文明叫斯文,回答叫言傳,留客叫立下,操菜叫捻菜,燒火叫添水
1.制達—這里
2.霧達—那里
3.啊達—哪里?一般回答用:WER
4.啊四—哪?哪個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5.野個—昨天
6.前個—前天
7.后個—后天
8.明個—明天
9.年四個—去年
10.蹭—厲害
11.碟—吃飯、打人
12.四火—試一試,
13.南常—困難,不容易辦的
14.諞—聊天,說話
15.扎式—擺架子,打腫臉充胖子
16.花攪—開玩笑、惡作劇、取笑
17.產活—好,舒服
18.騷青—熱情過分,討好獻媚之嫌
19.木亂—不舒服、不適,思緒煩亂
20.罷列—一般,還行、過得去
21.馬卡—差勁
22.幕囊—行動遲緩、浪費時間的行為
23.細香、戲法—細致、仔細。
24.了雜列—很好,很美
25.撲西來海—邋遢、不整潔、不干凈
26.打圓—周圍、附近
27.麻達—麻煩、問題
28.麻米兒—不講理、不明事理。
29.瓷馬二楞—不機靈,遲鈍。
30.克里馬擦—快點,英文:hurryup
31.逼列—完蛋了,指事態無可挽回。
32.噶達馬西一和灘—亂七八糟一大堆
33.列遠—一邊去
34.都成送列—都成什么樣了啊?
35.….成馬列—程度形容詞,例如快成馬列,漂亮成馬列
36.餓賊—不太文明的用語,表示很驚訝的感嘆。
37.忒—很好,很棒
38.餓—人稱代詞我
39.nia—人家
40.再—咱們
41.伙計—一般制朋友、哥們、女孩子的男朋友
42.。。。。咧--…..了
43.寺—是
44.社—說
45.包—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別說了”
46.活試—合適,滿意
47.建議在西安女孩子不要說“錘子”二字,西安人都明白
48.一案子起—一邊去
49.糟怪—撒謊
西安方言詞語
頭叫 (sa)
錢叫 (ga)
美叫 (chao)
看叫 (sao)
啥叫唦(sa)
說叫諞
好叫嫽
壞叫黠(ha)
下叫嚇(ha)
大叫乇(tuo)
小叫碎
不叫嫑
拿叫拤(qia)
搶叫叼
跳叫 (bie)
粗叫壯
嫌叫僨(fen)
熱叫焪
寒叫滲
鳥叫雀(qiao)
呆叫瓷
傻叫 (gua)
苯叫懣
犟叫戇(gang)
倔叫噌
兇叫崴或橫
大雨叫白(bei)雨
太陽叫日(e*)頭
額頭叫奔樓
眼睛叫眼窩
玩具叫耍(**)活
棉鞋叫窩窩
饅頭叫蒸饃
燒餅叫饦饦
土坯叫胡畦(qi)
衣裳叫架甲或掛掛
廋子叫干猴
老鄉叫鄉黨
說話叫言(nian)傳
昨天叫夜個
去年叫年司個兒
還行叫邦尖兒
夾菜叫抄菜
吃飯叫咥(die)飯或咬(niao)咂
完成叫停當
幫忙叫搭手
把握叫括摸
尋找叫學摸
收拾叫打輒(zhe)
細心叫細廂
慢性叫暮囊
舒服叫 (chan)活
自在叫倭也
撓癢叫胳摟
怕癢叫害咬(niao)
抓緊叫 緊
狹小叫窄掐
跺腳叫彈腳
蹲下叫挌蹴
站住叫 (nou)住
跟上叫廝干
一起叫一搭兒
使勁叫鼓勁
漂亮叫忒色
行了叫罷咧
彎了叫蹺咧
繞路叫院路
哆嗦叫顫顫
二胡叫弦弦
哪里叫嗄(a)噠
那里叫唔兒或唔噠
不行叫沒向
不和叫不卯
不服叫不摔(fai)
難看叫傷眼
眼讒叫搡眼
粗心叫毛糙
人蠻叫生生
利索叫麻利
麻煩叫麻眼
站開叫趔開
走開叫搧遠
滾蛋叫詰(jie)哇
磨蹭叫跐偎
差點兒叫西乎兒
討厭叫撩亂
啰嗦叫遷翻
心煩叫繆(mu)亂
折騰叫返亂
煩亂勁大叫潑翻
鬧人叫鬧活
訓人叫墩嗒
吝嗇叫嗇皮
諷刺叫 人
挖苦叫咳臊
吵架叫絆嘴
關系好叫堅鋼
生硬叫干板兒
哄人叫編凱子
胡說叫胡粘(ran)
虛張聲勢叫扎勢
囂張霸道叫驕豪
非尊非理叫騷輕
為人輕佻叫花攪
糾纏叫攪纏
打入叫挕(die)人
挨打叫佴(nai)打
滑稽叫 凇(guang song)
壞蛋叫黠 (song)
訛人叫挴(mei)人
罵人叫日絕
惹事叫招禍
蠻干叫生整或硬整
沒問題叫沒麻噠
沒眼色叫沒眉眼
和不來叫擱不來
不理會叫不招識
夠不著叫亙(gen)不著
有辦法叫有竅道
有錢有貨叫攢萬
東西多叫萬貨稠
光腳板叫精腳片
刀具鋒利叫鏒(can)活
逗急了叫惹懆咧
完蛋了叫畢失咧
弄壞了叫悖毀咧或失塌咧
瞎胡來叫胡飾詭
巴結人叫舔 子
奸詐人叫 子客
胡攪蠻纏叫混蔫子
不通情理叫麻米兒或坎頭子,
亂七八糟叫尕拉馬七……
咸陽方言詞語
【早子】早晨、上午。
【前晌】上午。
【后晌】下午。
【上前兒】大前天
【前兒】前天
【今兒個】今天。
【營更】現在。
【明兒】明天。
【后兒】后天。
【老后兒】大后天的次一天。
【外后兒】大后天。
【刻里馬察】馬上、立刻。
【大】父親。
【大大】叔父。
【把】奶奶。
【姨父】①指母親的姊妹的丈夫。②指妻子的父親。
【姨】①指母親的姊妹。②指妻子的母親。
【外前人】丈夫。
【屋里人】妻子.
【脖項】脖子。
【胛擱】肩膀。
【苶】奶水。
【苶苶】奶頭。
【溝子】屁股。
【長蟲】蛇。
【壁縫螞】螞蟻。
【黑老哇】烏鴉。
【疥疙蛙】青蛙。
【疥凸子】蟾蜍。
【蛡蛡】麻雀。
【頭牯】牲畜。
【猩吼】貓頭鷹。
【燕抓拉】燕子。
【燕唧唧】燕子。
【野雀】喜鵲。
【吱螻螻】蟬。
【鵓羔】鴿子。
【漿水不唧】說話無水平,語無倫次,不著邊際。
【尸氣不拉】說話又臭又長。
【尸氣派態】同“尸氣不拉”。
【略略】亂侃,帶貶意。
【掙叫】高聲喊叫,含貶義。如“甭掙叫,把人吵死了!”
【吱哇】高聲亂說話。
【咣咣】說話,含貶義。
【埆】形容小孩子瘦弱。
【腳揚手】指亂動手動腳。
【巴】拉屎。
【瞤】害羞。
【矂】瞥了一眼。
【不搭眼】不中看。含貶義。
【不當】實在可憐的意思。
【不乖】指小孩子生病了。
【自阿格】當然。
【纏攪】指胡攪蠻纏,惹事生非。
【尺謀】考慮。
【次苶】形容人悶,遇事不能挺身而出。
【打嗻】拾掇。如,“你把東西打嗻一下。”
【打啊聲】指啊啊著應付。
【待承】招待。如:“她把父母待承得很好。”
【對勁】指關系好。“張三和李四很對勁。”
【而】扔掉。
【二不楞登】癡呆。
【二溺子】腦子不夠用的人。
【搞】哄。如:把娃搞個子,意即把娃哄一下。
【搞摸】指哄孩子。如:“把孩子搞摸一下”。
【疙擰】走動的樣子。含貶義。
【隔經】猶如說“差竅”。
【瓜子】傻瓜。
【乖】指小孩子長得漂亮、健康、聽話。
【鍋盔】烙饃。
【合尺】合適。
【恨世不足】指貪欲太大。
【胡叫冒答應】俚語,指胡亂答應。
【糊涂】面粉做的稀湯飯。
【活泛】人靈活的意思。
【見般思樣】見一樣,想一樣。如:“她每天做飯都是見般思樣!”
【將養】將息,補養。
【晉讓】禮讓。如:“吃東西時要晉讓客人”。
【郎的當】①上當。如:“給上了一個郎的當”。②不用心,不負責任。
【老喪】表示退步,含貶義。如書念老喪了。
【撩貓斗狗】挑逗。
【零整】收拾、整理、治療。
【麻達】問題。如“沒麻達”。
【麻糖】麻花。
【蠻】指小孩子長得健壯。
【冒子】性格魯莽的人。
【帽蓋】辮子。
【囊才頭】不中用的人。
【囊哉】舒坦的樣子。如:“日子過得很囊哉”。
【念想】想頭。
【牛下半截】指牛屁股。
【潑煩】心情煩躁。
【起啟雞,打半夜】起早睡晚。
【氣長】指長了精神。
【人麻山氣】形容人很多。
【日弄】整治人。
【日囊】吃,含貶義。如“光日塞,不干活”。
【日眼扒步】指做事占地方。
【尸氣】食物腐敗。
【受活】指舒服,含貶義。如:“看把你受活死了。”
【撕挖】撕扯。
【踏識】物色。
【踢里倒騰】象聲詞,響聲很大。
【啟雞】拂曉前。
【望想】指望。
【穩堅】穩當。如:“那人很穩堅”。
【五眼六指】指做事說話不象人。
【西番】指女人長得漂亮。如:“她長得很西番”。
【顯嘩】指亮給人看,好表現。如“藏好,別顯嘩!”“那人好顯嘩”。
【熊不頂】什么作用也不起。
【樣樣數數】各種各樣。
【瓷了】發呆。
【瓷錘】反映遲鈍的人。
【乖張】乖戾。
【日塌】①損壞。②犧牲,帶貶意。
【一帶州】指占得寬。
【醫治】拾掇、修理。
【游轉戶】即游村轉戶,指東家出西家進,不干事胡轉悠。如:“他整天游轉戶”。
【粘】形容人不利落、不干脆。
【支應】服侍。
【志】①試驗,稱重量。②指某人見人少問話,少應答,使人感到他不平易近人。
【嘴硬溝子松】類似于“色厲內荏”。
【諂】好。
【嫽】好。
【囅】又寫作“謅”,好。
【綹娃】小偷。
【簪】指物品裂了縫。
銅川方言版
1你窩挨娃——你這小子
2碎松——小娃
3來球的——壞蛋
4到達斜起了——去哪里了
5到達達——在哪里
6日特了——壞了,相當于東北話(折she了)
7咋日地——罵人,(無法解釋請見諒)
8早皮溜謊——說謊話
9麻達的——麻煩地
10片含船——說閑話,聊天
11吹松——吹牛
12雜勢——死撐面子
13刨舌烈——別說了,
14刻里馬查——干凈利索
15奈個——哪個
16一岸子去——一邊呆著去
17撇了——扔了
18塞介娃——誰家孩子
19逗一嚇he——動一下
20念塞沒mo見過烈——誰沒見過,不稀罕
陜西方言短信笑話
1、樹上各咎著兩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對乖巧社:“你朝過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載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載哈來餓摟著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
2、曾經有一段黑巴實的愛情擺在老子的面前,哎!搞忘了珍惜.當老子失去后才曉得可惜呀!算拉!老子再找一個斗是拉撒..
3、請高聲朗讀:臥似梅聞花,臥似深井冰.臥似打春綠,臥似牢木竹.喂?看懂了嗎!
4、張藝謀高喊:俺紅,餓想你,餓想你想的睡不捉;陜城美女高喊:漲一謀,餓想你,餓想你想的想睡覺!
5、希奇希奇真希奇,發現意投達春綠,春綠頭腦有問題,不吃不喝不休息,要問春綠在哪里,正在埋頭看消息!
6、曾經右倚份真誠地干情拜災餓面淺,餓莫氣拯西,擋餓史氣塔地時候,餓干倒后會.人師間賊搭地通酷摸鍋愚呲
7、一個女孩深情地對她的男友說:“鍋,壘四輕山襖四六水。”(淮安方言:哥,你是青山我是綠水。)
8、請高聲朗讀:臥似梅聞花,臥似深井冰.臥似打春綠,臥似牢木竹.喂?看懂了嗎!
9、入過傷舔給餓擠灰讓餓從來椅回地花,餓灰對那個女娃奢餓哀餒,入過匪要吧這端干情假傷歌椅接先地花, 餓希枉是椅彎攆
10、暗石綠,暗石竹,暗石透春綠,暗石透春竹。
11、人和咬井都施馬省的,補同的人施人塔馬的,咬施咬塔馬的(人和妖精都是媽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媽的,妖是妖他媽的)
12、餓是煮!餓是答爛煮!
13、有一婦女過河,不小心鞋子掉到了河里,她大叫俺的孩子掉河里了。
14、昨天夜了個,我又把你整生氣了,我現在向你賠個不是,別在瞎尋思了
15、逆給餓電石減,餓突阿突阿奏洗冠了!(你給我點時間,我吐啊吐啊就習慣了!)
16、甲:我想獲副啦,遂有豁壘。乙:我直達有豁壘,哈是歸附、不怕的瞥
陜西方言
過去不曾知道,陜西農村人說的關中方言,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還以為農民說的話,比較土氣,生冷硬噌,難登大雅之堂。而實際上,在古代它是中國的官話,被稱為雅言,《詩經》《唐詩》要用古代的官話,也就是現在的關中方言來讀,才算是標準讀音。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陜西方言的專家。他舉例說,只有用陜西話才能讀通唐詩,讀出韻味。
白居易著名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話發“se”音,沒法押韻,按陜西話發sěi音,才能和陜西話“黑”押韻。
詩圣杜甫《夢李白》:“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落月滿屋梁,尤疑照顏色。水深破浪闊,天使蛟龍得。”其中的測,黑,色,得,都必須用陜西話來讀才能押韻.按陜西話,“測”讀cei,“黑”讀hei,“色”讀sei,“得”讀dei,全詩才能押韻。
詩仙李白的《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著,冠蓋何輝赫。”其中的陌、宅、赫須按陜西方言分別讀作mei、zei、hei,才能押韻。
王維《春中田園作》:“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這其中的白、脈用普通話來讀,不能與末句的客字押韻。但用陜西話分別讀作“北”“們”“肯”,就全部押韻了。
高適著名的《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按陜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韻。
一千多年過去了,雖然許多古代建筑已灰飛煙滅,人民經歷了一次次屠殺,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會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寫在書上的歷史,文物中的的歷史,其實陜西方言更是活著的歷史,動著的歷史,由黃土地上一代一代的農民傳承著的文化遺產。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證,相信你讀過之后,會為陜西方言而驚嘆。
陜西自古帝王都,歷經十三個朝代,大概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的文化,語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自建都陜西的西周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秦始皇是土生土長的陜西人,唐朝皇帝李淵、李世民是陜西人。漢高祖劉邦雖不是陜西人,但在做皇帝之前,長期在陜西活動。當然他的兒孫們,都是土生土長的陜西人了。由于陜西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國都,陜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詩經、古漢語、史記以及唐詩,都需要以陜西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詞匯,讀出當時的味道來。
不僅如此,你現在所寫的漢字,也是在陜西創造的。先是有由倉頡造字,他是陜西寶雞人,出生于五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以后秦始皇統一文字,全國開始通用李斯小篆,漢代演變成隸書,魏晉南北朝時期變成魏體,唐代演變成了今天通用的楷書。中國文字的基本形體定型。
中國文化就如漢字的演變一樣,是在中國最強盛的周秦漢唐時期,是在陜西形成的,并基本定型,以后的時代基本上屬于繼承和發展。尤其遼金元清都是少數民族統治,側重于繼承而不是創造。宋元明清時期主要創造了戲劇,繪畫則達到了至高的境界。
埋在黃土里的文物不會說話,寫在書上的歷史缺少生動。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歷史,用普通話去讀唐詩,都不可能準確的理解當時的情景。三千年的文化和歷史最生動的是保留在關中方言中。戰亂和災荒可以摧毀生命和建筑物,但卻改變不了語言和習俗。因此語言是鮮活的文化和歷史。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飯叫作咥飯。“咥”即是古漢語,查辭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辭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或渭之嫽。”“嫽的太”,陜西話“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則謂之“嫽的太太”。可以徑直追溯到上古時期,在《詩經》中發現它的用例。《詩經·陳風·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給《詩經》作注的漢代學者毛亨說:“僚,好貌。”漢代的另一位大學者揚雄在其《方言》一書中也說:“嫽,好也。”此后,這個詞便一直保存下來——不過,大多是以復合詞的形式出現的。如唐代的白行簡在其《三夢記》中記有這樣的詩句:“鬟梳嫽俏學宮妝,獨立閑庭納夜涼。”“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麗的樣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嬌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婦多倭也!”指事情辦停當,令人滿意。如:“那人心細,活做得倭也,沒啥彈嫌的”.宋代人編有《文韻》中解釋道:“倭,順貌”,即是“平順的樣子”,只是關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對象不一樣,而出現了多義現象。實際上仍是《文韻》所說“順貌”的引申或擴大。
喝湯(喝水)。說到“喝湯”,這湯非土話,乃文詞也。藍田人現在還這樣說。湯即熱水也。臨潼華清池有個“九龍湯”(地熱洗澡池),便是此義。
“瓤人”。陜西話里有“讓人”讀(瓤人)一詞,指取笑、譏笑別人的意思。記得中學課本里《信靈君竊伏救趙》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讓信靈君曰”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詞保留的夠古老吧。
“彘”字。寶雞一帶將“豬”讀作“只”,人們總是以為是很土的讀音,其實應當是“彘”,是很古老的語言!《鴻門宴》中“……項王曰:‘賜之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鄉黨”。“鄉”和“黨”,都是我國古代的民戶編制。據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換句話來說,五百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隨著時代的推移,鄉、黨這樣和農村行政區域單位不再使用,但“鄉黨”這一稱呼卻延用了下來。
“畢了”(完了的意思)。來自古語:六王畢,四海一。
“林檎”。陜西農民將沙果稱為“林檎”,一直以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辭:高級漢語大詞典,檎 qin――“林檎”:落葉小喬木,開粉紅色花,果實像蘋果而小,可以吃。國際標準漢字大詞典,〔林~〕a.落葉小喬木,果實像蘋果而小,是常見的水果;b.這種植物的果實。均亦稱“花紅”、“沙果”。
“得是得”。陜西話中疑問句的發問方式是將疑問助詞“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語中的疑問句發問方式和助詞都與陜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語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又如,我們口語中常說的“倩”,也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其源。《衛風·碩人》篇是這樣描寫衛國的貴夫人莊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學者孔穎達說,“倩”就是用來形容“巧笑之狀”的。爾后,“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麗的少女”。杜約夫《擬李商隱<無題>詩》云:“楚曲風煙悉倩女,武陵花月夢仙郎。”與“倩”有關的“倩俊”、“倩俏”、“嬌倩”等詞,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麗,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嬌美。而我們陜西人則常常把可愛的小兒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之義。
“聞”字。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其源的陜西方言詞語,數量就更多了。我們在閱讀唐宋詩人的作品時,對一些普通話中所沒有的詞語,往往就可以利用陜西方言來加以解說——這樣不但準確無誤,而且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詩云:“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詩人王建的《秋日后》詩亦云:“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暴舊芳茵。”這兩句中的“聞”都是“趁”的意思,和我們陜西話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熱吃”,陜西話就說成“聞熱吃”。“趁涼”,陜西話說成“聞涼”。再如,宋代的著名詞人柳永的《木蘭花令》中又寫道:“不如聞早還卻愿,免使牽人虛魂亂。”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嘆勞生,枉了經營,而今一事無成,不如聞早,覓個歸程。”其中的“聞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見,“聞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義;“聞晴”亦即“趁晴”——因為住處近山多雨,晴日難得,所以才有聞晴暴芳之舉。
“他誰”。又比如,現代人對“他誰”一詞常常感到新奇,這是因為在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個詞語的緣故。但是,“他誰”卻是我們陜西方言中的一個極為普通的常用詞。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輩子倒求過他誰嗎?慢說自家侄兒!”柳青《創業史》:“他誰愛那么笑話人?”路遙《不會作詩的人》:“他誰不這樣想問題,一天起來混日子,光會哄人,不干實事,他誰就沒臉!他誰反對我們這樣想,反對我們這樣做,他誰就是我們的仇人!”其實,只要我們查找一下它的歷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筆下,常常見到這個詞語。辛棄疾《滿江紅》:“層樓望,青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又何夢桂《沁園春》:“問天道,看是他誰戲我,我戲他誰?”這些“他誰”,都是“誰”的意思,跟我們陜西話一樣。如果我們自己的方言中有某個詞,那么讀起古人的作品來,自然會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如司馬光《和復古大雨》詩:“白雨四注垂萬縆,坐間斗寒衣可增。”蘇軾《六月二十日望湖樓醉后書》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我們陜西人一看詩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會理解為與“綠水”、“青山”相類似的結構。
“投明”。在古人的詩作中,還常常見到一個“投”字。王安石《觀明州圖》詩:“投老心情非復昔,當時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調歌頭》:“順風得路,夜里也行舟。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我們陜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爭”字。又如,唐代杜荀鶴《目遺》詩:“百年身后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宋人楊萬里《舟中夜坐》詩:“與月隔一簟,去天爭半蓬。”“爭幾多”即“差幾多”;“爭半蓬”即“差半蓬”。陜西人一看自明。
“年時”。謝逸《江神子》詞:“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盧摯《清平樂》:“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自適,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時”即“去年”,陜西人一覽便曉。
“霍閃”。顧云“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金繩長。”詩句中的“霍閃”,就是我們陜西話中的“閃電”。
“科”字。這些詞語在陜西人看來都是極為普通的,而語言文字學家卻為考證它們的確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至于有些今專家學者頗費斟酌的詞語,也常常可以借助我們陜西方言得到解決。例如,唐人薛能《寄終南隱者》詩:“掃壇花入夢,科竹露沾衣。”詩中的“科竹”,就頗令今人費解。可是,將“砍”、“砍伐”之義說成“科”,在我們陜西廣大地區卻是隨處可聞的。我們用這個意思去理解詩意,不就渙然冰釋了嗎?
“biāngbiāng面”,也就是“餅餅面”。古人把面條叫做“湯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為什么我們陜西不叫“餅餅面”,而叫“biāngbiāng面”呢?這是因為我們陜西人說話喜歡運用重疊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饦饦饃”、“棍棍面”、“牛牛娃”等。“biāngbiāng面”就和它們屬于同樣的類型。現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閩東等地的方言,仍把“餅”讀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證明。
“饦饦饃”。在陜西話中,還有“饦饦饃”一詞。“饦”也是餅。漢代揚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酒食》都說:“餅謂之饦。”所以《齊民要術》中又稱為“餅饦”。陜西人喜歡重疊,因此,又說成“饦饦饃”,說簡單點,就是饦饦”。
“饃饃”。“炊餅”后來又叫“饃饃”(又寫作“饝饝”等形體)。方外山人的《談徵·言部·母母叵羅》即云:“京師及河南人謂餅曰饝饝。”又清人唐訓方的《里語徵實》也說:“餅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謂饝饝,猶北人之謂馎馎也。”可見,和“餅”一樣,“饃饃”的概念也是比較寬的,不僅蒸的、烙的,可以稱為“饃饃”,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饃饃”。《西游記》第55回:“又見兩個總角蓬頭女子,捧兩盤熱騰騰的面食,上亭來道:‘奶奶,一盤是人肉餡的葷饃饃,一盤是豆沙餡的素饃饃。”在陜西話中,烙餅也可以叫“饃”。如平常把“烙餅”說成“烙饃”。實際上就是燒餅。
明明是“饃夾肉”,陜西人說成是“肉夾饃”。明明是“面蘸蒜”,陜西人說成是“蒜蘸面”。為什么,我猜想,這也是古漢語的習慣。將肉夾于饃省略成“肉夾饃”,將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來源:文化陜西SQ)
2、陜西話方言大全對照表,陜西方言知多少:關中話
陜西作為中華文化起源地,匯聚歷史厚重一路走來。衣衫襤褸,充滿艱辛。方言的形成是歷次民族融合,人民遷移的結果。是一部鮮活的歷史畫卷。
陜西,它高亢婉轉的秦腔享譽中國。我們來看看它別具特色的方言體系。陜西方言大致分為三個區域:關中話、陜南話和陜北話。
我們通常所指的狹義“陜西話”僅指關中話。關中話屬于中原官話的一個分支,最具特色是東府話的西安方言和西府話的寶雞方言。前者主要包括西安市、渭南市、銅川市、咸陽市等;后者包括寶雞市、甘肅天水市、慶陽市、平涼市和寧夏西南部。因為主要使用該方言的多位于陜西關中地區,北到延安,南至秦嶺,西跨越甘肅,東延伸到河南,人口大約五千多萬。是陜西最具代表性的方言。
陜北方言,屬于官話西北官話還有山西方言的范疇,受到山西影響較大,保留的古漢語的入聲比較多,甚至因為離蒙古比較近,還有蒙古語的因素影響。方言詞匯有自己獨特之處。主要是榆林和延安兩個地級市。
三.陜南話:陜南方言較復雜,各種方言在這里相互糅雜,形成獨特的風景線。但是整體來說這里和陜西主體因為秦嶺隔離,人文文化更接近南邊川蜀巴地,當然也包括方言,屬于西南官話范疇。陜南人講話婉轉悠揚,吐字較快,咬音較輕,圓潤如歌,聽起來纏綿,甜柔,但比較難懂。
本文關鍵詞:陜西方言諞一諞,陜西方言大全的話,陜西話 經典 方言語音,陜西話方言經典,陜西話的方言 常用語。這就是關于《陜西話方言大全對照表,史上最全:陜西方言大薈萃》的所有內容,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更多的知識請繼續關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識網站:!
99%的人還看了
相似問題
猜你感興趣
版權申明
本文" 陜西話方言大全對照表,史上最全:陜西方言大薈萃":http://eshow365.cn/3-4035-0.html 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